美國超級英雄漫畫啟示錄

@ 2015-07-24

看著電影巨頭賺的盆滿缽滿,嗅覺靈敏的遊戲開發商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塊肥肉。《蜘蛛俠:破碎維度》《金剛狼》《蝙蝠俠:阿克漢姆之城》《超級英雄OL》等遊戲也讓玩家們過了一回做超級英雄的癮。

各種帶有超級英雄符號的T恤,周邊玩具,廣告層出不窮。全世界都在為超級英雄發燒。

這是一個屬於超級英雄的時代。

《復聯》宣傳海報

然而在30甚至20年前你會很難想像出會有這樣的光景。更早的時候超級英雄和它的載體漫畫是需要被管制的狀態。

從這裡我們可以延展開來,用幾個著名的超級英雄的故事探討一下最早的美國漫畫業是什麼樣的狀況,是什麼導致了超級英雄漫畫的誕生,誕生以後它又經歷了哪些事件,又有哪些人物的出現改變了歷史進程並最終讓美國超級英雄的魅力風靡全世界。

而這一切要從一個年輕人的腦洞講起了。

最早的超級英雄

1934年盛夏夜,在學校飽受嘲笑的猶太人傑瑞·西格爾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傑瑞·西格爾是個嫉惡如仇的人,在傑瑞1幾歲時他的父親死於搶劫,搶劫犯一直未能抓獲歸案。

後半夜已經進入睡夢中的傑瑞,夢到了一個可以替弱小者伸張正義的人物,這個人物糅合了參孫,赫拉克勒斯,或者其它什麼他可以接觸到的英雄人物的特點。傑瑞把這個人物形象寫了下來並且找到了他的朋友兼畫家喬·舒斯特。喬是個健美愛好者同時也愛好雜技表演。二人合作出來的人物身材健碩,擁有巨大的力量又嫉惡如仇,打擊犯罪的時候身穿藍色緊身服背披紅色披風。這個人物傑瑞和喬給了他一個超越常人的名字——超人。

傑瑞·西格爾——超人之父

可是最初的幾年,傑瑞和他的《超人》漫畫屢屢碰壁。

當時的美國報業蒸蒸日上,有130家報業集團刊登著近兩千部漫畫。內容多以喜劇故事,西部漫畫,恐怖故事為主,群體多達百萬。你只需要花10美分就可以在各個城鎮的報亭,藥店買到一本漫畫書 。

過了4年一家名叫偵探漫畫(現DC漫畫)的漫畫公司面對同質化的競爭嘗試性的以130美元的價格買入了13頁的《超人》漫畫。1938年6月漫畫史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角色——超人,於《動作漫畫》創刊號首次登場。

《動作漫畫》第一期封面

這個不會受傷,充滿超級力量的正義天神把孩子們看的目瞪口呆。超人一炮而紅,印刷量隨之走高,DC漫畫乘熱打鐵聘請傑瑞·西格爾和喬·舒斯特繼續創作超人漫畫,同時在每日連載的基礎上,還創造性圍繞著一個角色的打造一整本漫畫書。小孩們都為之瘋狂,兩年內,他們改變了美國漫畫業,超級英雄一躍登上歷史舞台,每一家漫畫出版社都說,我們需要超級英雄!

暗夜騎士的誕生與英雄漫畫流水線的完成

「我以父母的亡靈起誓,此生以惡為敵,是以報仇雪恨。」

「惡人往往膽小怕死,迷信多疑,我的化身將讓你們聞風喪膽。」

「我會成為蝙蝠」——布魯斯·韋恩

隨著《超人》的熱銷,1939年末有七家出版社在出版50多本漫畫。同年5月,DC漫畫的某位編輯想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英雄,這個英雄將不具有任何超能力僅僅靠自己的智慧打擊犯罪。於是他找到了漫畫家鮑勃·凱恩。鮑勃隨後又聯繫到了畫師比爾·芬格。兩人借鑑了當時許多流行元素,創造出來的主角出生於富豪之家,表面身份是花花公子哥,暗地裡則是一襲黑衣懲惡揚善的超級英雄蝙蝠俠。

很快這位沒有超能力的人類英雄從千人一面的超能系英雄中脫穎而出,隨著關注的提升,人們對蝙蝠俠也越來越好奇,於是有人便提出布魯斯·韋恩為什麼要成為蝙蝠俠?當連載到第五期後,他們給出了蝙蝠俠起源之謎的答案:

黑暗寂靜的無人小巷內,一位父親正在與持槍的歹徒對峙,父親身旁女人脖子上雪白的大項鍊正是歹徒想要強奪的目標。兩聲槍響過後,父母倒在血泊之中,歹徒得手後奪路而逃,小巷內只留下滿眼淚水的小布魯斯和無邊的恐懼……至此後小布魯斯立志復仇,日積月累的磨練造就了他聰明的大腦和強壯的體魄。為了威懾歹徒,他選擇了自己最恐懼的事物,蝙蝠。

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親人受到傷害,而當這一切發生,你往往會陷入自責之中,你會發自內心地覺得:這些事本不應該發生,假如能更加的強大,就能將這一切親手阻止,你勵志復仇,決定讓殺人者付出代價。從此超級英雄的誕生多半與死亡有關。(從此誰想成為超級英雄不死個全家,都不好意識出門和別人打招呼)

偵探漫畫第38期,羅賓登場

作為一個悲傷的復仇者,冷漠寡言的蝙蝠俠常常獨自一人,故事很難展開,這在連載初期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麻煩。鑒於這種情況,也為了貼合主要消費群體,同時展開故事,芬格引入了羅賓這樣一個少年助手。樂觀開朗的羅賓的到來一掃蝙蝠俠初期的冷漠氛圍,漫畫的銷量也隨之翻了一番——從此,大部分時間裡,蝙蝠俠總是與羅賓成雙成對,成為打擊犯罪的活力二人組。凱恩認為,這是因為青少年們喜歡少年英雄。這樣的設定影響了許多超級英雄漫畫:《綠箭俠》里加入了紅箭俠,《海王》加入了海少俠,《閃電俠》加入了閃電小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小丑之所以被稱為「丑爺」,也許真是因為他是美漫超級反派中的老資格

偉大的英雄也需要偉大的反派。鮑勃·凱恩的年輕助理傑瑞·魯濱遜挑起了這樣的重擔,創造了漫畫史上第一個超級反派。一個實力上能與蝙蝠俠旗鼓相當的反派對手,傑瑞最開始的構想,這個人物必須是個連環殺手,有幽默感,連環殺手這點很容易體現,幽默感這點如何在視覺上就能第一視覺體現出來,他想到了,小丑,一個具有小丑外表的瘋狂殺人犯。

蝙蝠俠脫離了超人那種神性人物的設定,著眼點開始轉移到普通人身上(但實際表現這貨一點也不人類),並通過加入小助手、宿敵這樣的新鮮元素,開拓並完善了二次元里超級英雄故事的設定,進而讓創造超級英雄變得容易起來,但與此同時,《超人》與《蝙蝠俠》在早期開創的設定還產生了一個消極作用——即限制了後來的創造者。於是不免有人揶揄:窮人靠變異,富人靠科技。

超級英雄的火熱卻並未給漫畫家們帶來多少的實際效益。當時的出版社都和黑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漫畫家很難獲得自己漫畫的版權,漫畫版權都是屬於出版社的,他們只是被僱傭來作畫,僅此而已。又因為當時消費群體年齡偏低,加上成年人們不屑於漫畫產業,所以導致社會普遍歧視漫畫家,漫畫家只能在出版社分配給自己的狹小的空間裡沒日沒夜地工作。低廉的人工成本,極大的勞動量,擁擠的工作場所,出版社變成了一座用筆和紙拉起流水線的血汗工廠。

就如同大部分行業一樣,超級英雄漫畫產業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只差一陣東風就可以讓其踏上高速發展的道路。一年後,這股東風從大洋彼岸傳來。

傑瑞·西格爾和助手舒斯特共同商討漫畫題材,當然,他們當時的狀態並沒有照片上那麼光鮮

輝煌的40年代與消亡的50年代

1941年年初,歐洲的戰事如火如荼,長期實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也惶恐不安,戰爭的陰影籠罩整個美國。當時美國政府並沒有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誰都知道軸心國的槍口隨時都可能對準美國,民間組織自發性的支持反法西斯戰爭。

以年輕人為主的漫畫家們則更具有緊迫感和責任感。他們以筆代槍,讓超級英雄們對抗在美國進行破壞行動的納粹分子。與此同時了誕生了一批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的超級英雄。其中又以美國隊長最為成功。美國隊長的編劇喬·西蒙畫師傑克·科比都是猶太裔美國人,在看到納粹在歐洲暴行之後,民族存亡的危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必須做點什麼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於是身穿紅白藍三色緊身衣,右手持盾,頭戴象徵自由的藍白兜帽的美國隊長誕生了。美國隊長在第一期的封面上就揮舞著鐵拳,對準希魔的臉頰就是一拳,打的希魔哇哇大叫。這個經典場面在漫威11年電影《美國隊長》中以舞台表演的方式進行了重現。

美國隊長第一期出版9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民眾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斯坦·李,傑瑞·西格爾,喬·西蒙,傑克·科比等紛紛參軍。超級英雄們自然也不甘落後,正式加入到對軸心國的戰爭中來。

愛國主義精神固然可嘉,可這一時期的超級英雄漫畫質量整體堪憂。因為戰爭宣傳的需要,人物刻畫非常簡單,英雄們總是無腦偉光正,敵對民族則低等可笑,又為了保證故事的可讀性和娛樂性,英雄們的智商常常被拉到和敵人一個水平,事情發展到最後直接以拳頭說話:誰的胳膊粗,誰贏。(當時漫畫的基本情節是:超級英雄打敗了長得像老鼠一樣的日本鬼子;超級英雄打敗了外表英俊、外強中乾的德國鬼子;而面對這些鬼子,黑人選擇了逃跑)

吔屎啦,希特勒

這種簡單粗暴的劇情受到了士兵們極大的歡迎,畢竟對於隨時可能死於非命的士兵來說,這樣聯繫他們的戰爭生活同時又能放鬆精神還能毆打敵人的娛樂物品實在太少了。

二戰期間有市場研究表明,海外服役的軍人漫畫的閱讀量比《讀者文摘》多9倍,戰時寄給海外的士兵的雜誌中,每4本中就有1本是漫畫。

蝙蝠俠慰問美軍官兵,當然這是PS作品,不過超級英雄漫畫在二戰美軍中頗受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

超級英雄漫畫借著二戰的東風迅速發展起來,然而快速發展的背後是有著自身行業的不規範:漫畫內容低劣,消費人群狹小等不穩定因素,這些不穩定因素也促成了日後漫畫業的崩塌。

1945年二戰結束,大量現實中的英雄返回美國,人民的注意力很快從二次元的英雄身上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英雄身上,人們不再需要紙上的英雄,許多超級英雄也被束之高閣。超級英雄受到了一次強烈的衝擊,行業搖搖欲墜,隨後在1954年最致命的一擊到來了。

1954年,眾議院青少年犯罪小組委員會調查了漫畫書對兒童的影響。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沃瑟姆的醫生在其專著 《無辜的誘惑》中對漫畫進行的猛烈的抨擊。

漫畫書中許多情節對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推動作用——弗雷德里克·沃瑟姆

《無辜的誘惑》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爭議,許多人開始指責超級英雄暗示並提倡同性戀(《蝙蝠俠》),性虐待(《神奇女俠》),濫用暴力(你能想到的所有林林總總的罪行)。反超級英雄漫畫的行動風靡一時,各大修道院、學校、社區都鼓勵孩子們拿出自己的漫畫書來,然後進行焚燒處理。

迫於壓力,眾議院聽證會後出版社組成了漫畫審查局。每一本漫畫書的原稿都要被送到漫畫審查局進行審查,任何違反漫畫審查局規則制度的漫畫都會予以打回,進行適當修改後的漫畫方可重新複審。

神奇女俠當年被指暗含性虐待內容……

這一措施首當其中的就是超級英雄漫畫,各種條條框框的規則,使得作者們唯唯諾諾,束手束腳,筆下的故事只能在審查範圍之內進行。然而「安全」的漫畫並沒有讓超級英雄漫畫起死回生,「安全」的故事必然導致了想像力的匱乏和脫離實際,沒有想像力且脫離實際的故事閱讀起來必然索然無味,索然無味的故事必然導致了銷量的進一步下滑,這樣的惡性循環。

一年內,漫畫業銷量降低了75%,出版社破產,作者失業,超級英雄題材一隻腳踏入了死人墓。

開啟白銀時代的閃電與人見人愛的小蜘蛛

巴里·艾倫是一個慢性子的科學家,直到一道閃電偶然擊中了他。在實驗室天翻地覆時,奇怪的化學品澆了他一身,突然在他眼中,事物的運動開始變得緩慢,但艾倫則能在其中高速穿行。

超級英雄「閃電俠」就這樣誕生了,其初次登場是在《展示櫥》第4期,隨後又在第8,13,14期亮相。由於在故事中套用了大量的電影語言:回溯、暫停、高速運動……整部漫畫看起來非常的酷炫,就這樣,閃電俠漫畫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系列。

閃電俠的誕生,又是當時漫畫創作的一個縮影,正如前面的講述,在科學熱潮的席捲下,這一時期新生或重啟的超級英雄,往往是由於各種科技事故而獲得了神力。對科學進步的憧憬與恐懼,也使人們重新拾起了對偉大力量的敬畏,這種敬畏最終發酵,形成了對超級英雄的追捧。於是,超級英雄漫畫再次得到了復興,人物、情節、故事多樣性也逐步發展起來。甚至完全可以說,正是順應科學熱潮而生的閃電俠,一手開啟了超級英雄漫畫的白銀時代。

「我是你見過的人中跟科學最沒關係的人。」——蜘蛛俠之父:斯坦·李

時間進入60年代,在「嬰兒潮」中出生的年輕人,深受「垮掉的一代」文化影響,變得更叛逆、自我和隨性。全美年輕人中開始流行「嬉皮」文化。當時的編劇及漫畫家斯坦·李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1962年8月,李和畫家史蒂夫·迪特克聯合在《驚奇幻想》上推出了新的英雄——蜘蛛俠。在設定上,李將新主角彼得·帕克的超能力來源描述成了變異蜘蛛的一次叮咬,不僅如此,為開拓新的市場,他還把蜘蛛俠描述成了一個理科成績優秀,但運動能力很差的老實人。在瘦弱的身材之上,是一張如果能好好打扮還算是不錯的臉。在性格上,蜘蛛俠很容易讓讀者浮想聯翩:他為人老實、三觀極正,輕微內向不善於交際,從而難以得到女生的垂青。

蜘蛛俠的「屌絲英雄」形象,也許正是其受到青睞的原因

創造了這一切的李無疑是一個聰明的劇作家。當時的人們很難想像超人會因為得不到一個火箭背包而垂頭喪氣,但蜘蛛俠可以;蝙蝠俠絕不會因為一次約會而上串下跳,但蜘蛛俠可以。不僅如此,每一次出門執行正義的他,還要記得晚上要偷偷溜回家不被梅嬸發現。這樣忍俊不禁而又聯繫實際的畫面大大獲得了讀者們的好感。每位讀者都可以在小蜘蛛身上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這位年少的英雄有著普通年輕人的快樂,也有著普通年輕人的煩擾。

人氣一哥蜘蛛俠至今除了漫畫系列外共有8部動畫劇集,2部真人電視劇,5部電影,全球累計票房40億美元,以及無數的周邊。2013年蜘蛛俠全球授權商業收入到了13億美元。

蜘蛛俠誕生50餘年內,歷任編劇們都注重描寫彼得·帕克身上人性的光明面以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宅心仁厚,幽默風趣,異想天開又聯繫實際始終是蜘蛛俠與《蜘蛛俠》漫畫的一大特色。編劇們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極強的代入感讓蜘蛛俠人氣一直穩居各類超級英雄排行榜前3。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處於戰後社會與文化的轉型期。當時的年輕人蓄長發、穿奇裝異服、吸毒、群居、沉溺於東方的禪宗和非暴力哲學。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館前發表了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講,直接影響了美國後來的民權法案。與此同時,由於經濟「滯漲」、核戰陰雲密布,整個美國社會也在悵惘中逐漸失去了光彩。

1960年代,美國街頭的憲兵和示威者,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讓超級英雄漫畫開始影射現實

這些都影響著漫畫家筆下的人物,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影射現實。編劇家丹尼·奧尼爾率先發難,面對激化的種族矛盾,他在《綠燈與綠箭》第76期設置了這樣一個情節。一位黑人長者質問綠燈俠喬丹·哈爾:「我知道許多關於你的事跡:你為藍皮膚的人工作……在某個星球上幫助橙色皮膚的人……你為紫皮膚的人做了許多事!只有一種膚色你從來不曾關心——黑人!」哈爾最終無言以對。

《綠燈與綠箭》第76期,美國漫畫歷史上經典一幕

這一幕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的民權團體紛紛為這期漫畫點贊。受其影響,DC其他編劇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小故事,例如《超人》漫畫中露易絲·萊恩因要去非洲採訪,從而藉助機器短暫變成為黑人,期間自然受到了許多歧視。在漫畫的結尾,露易絲意味深長地問超人:「如果我是黑人,你還會愛我嗎?」——這次事件也標誌著DC漫畫正在提高內涵——而這些優秀作品的閃光,也讓它們越來越多地進入成年人的視野。

以保護兒童的名義,漫畫審查局曾經對漫畫進行了眾多限定,勒令違規者一律不許上架發售。所以其後發售的漫畫多以迴避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敢於挑戰條款的漫畫也隨時可能慘遭腰斬。隨著社會的轉型,人民思潮的改變,部分直擊社會問題的漫畫獲得越來越多的掌聲,於是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一點一點的挑戰著漫畫審查局的底線。

「毒品」歷來是審查的重中之重,許多送審的、帶有毒品內容的漫畫都成了炮灰。在全美抗擊毒品危害的大背景下,1971年衛生部希望斯坦·李老爺子能夠畫一份關於禁毒宣傳的漫畫。於是老爺子在《神奇蜘蛛俠》中畫了一個短篇故事,講訴毒品的危害,可惜這篇漫畫也遭到了漫畫審查局的無情否決。倔強的老爺子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怒火中燒,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繞開漫畫審查局直接出版。於是在《神奇蜘蛛俠》96到98期登上了這篇小故事。全美各地的反饋信件如同雪花一般飄來。大多數信件都是點贊或者鼓勵作者們繼續創作。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漫畫審查局選擇了沉默,這一沉默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毒品第一次登上美漫封面

姘(對)頭(手)的大放異彩肯定讓DC的編劇們按耐不住,直接把毒品放置在了《綠燈與綠箭》的封面之中,這種連環效應讓漫畫審查局開始審視過去,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規則被逐一修改或者刪除。思想上的禁錮愈少,創作者的熱情愈高。不斷高漲的創造慾望催生出了更具思想性、獨立性和故事性的漫畫。每位筆者筆下的英雄故事或多或少地反思著我們的社會,超級英雄漫畫也搖身一變,從單純的兒童讀物演化成帶思想性和娛樂性的大眾刊物。

漫畫審查局的潰敗表明:超級英雄漫畫有著巨大的感染力。青少年與父輩往往有著代溝,在社會轉型期尤甚,但漫畫家們的智慧,勇氣以及良知,卻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給青少年步入正途打開了一扇大門。

克里斯多福的獨舞與歸來的黑暗騎士

從1956年《閃電俠》開啟白銀時代到1970年代,美國漫畫業可謂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新生,然而1978年,隨著華納電影公司斥巨資拍攝電影《超人》,超級英雄題材卻突然被拋向了風口浪尖。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時運不濟。可能是因為超級英雄題材難登大雅之堂,劇組心中理想幾位超人扮演者紛紛回絕了這次機會。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啟用「小鮮肉」克里斯多福·里夫。當時的里夫雖然在氣質上非常適合,但毫無名氣的他,不僅只有過一次充當電影配角的經歷,光芒也完全被兩位老戲骨——基恩·哈克曼(飾演超人的死對頭盧瑟)與馬龍·白蘭度(飾演喬·艾爾/超人生父)掩蓋。

永遠的超人——克里斯多福·里夫

也正是因此,勤奮好學的里夫對這次機會倍感珍惜,為了演好超人,他做足了大量功課,充足的體能運動讓自己的形體上更接近這位超級英雄,為了表現克拉克的憨厚,他借鑑了加里·格蘭特在《育嬰奇譚》的表演。所有努力沒有白費,在《超人》公映後,里夫的表演獲得了觀眾和影評人的一致稱讚。

在里夫精湛的表演與強大特效的配合下,超人電影上映便席捲了8280萬美元,雄踞當年北美票房第二,但此時也出現了棘手的情況:作為超人的創作者,傑瑞·西格爾和喬·舒斯特卻處在了被世人遺忘的邊緣。

老年的西格爾一貧如洗,得知《超人》真人電影的拍攝怒不可遏,於是便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版權訴訟。經過多方調停,華納方面同意每年支付傑瑞·西格爾和喬·舒斯特2萬美元退休金、全面的醫療保健以及署名權。

老年的西格爾和舒斯特

這種調停也只是短暫的,人性的貪婪永不止步,無論是作者或出版社都希望獲得更多的利益。在真人大電影上映至今將近40年的時間裡,傑瑞和他的直系後代與華納多次對簿公堂,雙方扯皮式的版權之爭,最終使作品的發行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不僅如此,《超人》的地位也隨之江河日下:不僅電影第3、4部票房慘澹,漫畫銷量也隨之一路走低。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超人萬年不變的偉光正形象已經讓讀者感到厭倦,讀者們希望有新的變化,希望角色能和他們一樣成長——這時蝙蝠俠便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

亞當·韋斯特主演,1966年版蝙蝠俠,從這張劇照就能看出,本作較偉光正的超人有所區別

雖然早在1966年便登陸螢屏,但蝙蝠俠完全走了一條不同的路線,即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誇張的人物設定和風趣幽默的對話來取悅觀眾。因為沒有固有形象的束縛,因此蝙蝠俠反而能比超人更深入人心。

1986年,冷戰繼續,美國總統里根的強硬政策讓核大戰的可能性不減反增。這時,29歲的弗蘭克·米勒正在著手製作一個平行世界的蝙蝠俠。而他的故事又以一觸即發的美蘇大戰為背景:

10年前,也就是1976年,因美國政府的干預,正義聯盟解散,超人成為政府的工具。蝙蝠俠布魯斯·韋恩選擇金盆洗手,哥譚市比以前更加破敗。然而,面對新的激進團體——「變種人」的威脅,年邁的布魯斯決定復出,期間收留了新的羅賓卡麗·凱利。蝙蝠俠的活躍成為了輿論的焦點,對此深感棘手的政府委派超人對蝙蝠俠下達了最後通牒……

歸來的黑暗騎士

10年時間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太長了,超級英雄也會有遲暮的一天,但老兵不死,蝙蝠俠依舊用衰老的身體對抗著整個世界。

米勒充滿血肉的描寫讓蝙蝠俠這個人物一下活了起來。他既冷酷無情又充滿熱忱,他用毆打、恐嚇等手段獲取情報,當EMP讓城市陷入混亂時,又是他第一時間重整秩序。他既雄心勃勃又心魔重重,父母的死亡,迪克的離家和陶德的死亡讓他痛苦不堪。

米勒又用成年人的視角對故事經行了充分的挖掘:強大的個人(超人)選擇屈從於政府的強權(制度)之下,敢於挑戰制度的人(蝙蝠俠)則遭到迫害;盲目自信充滿書生氣(教條主義)的心理醫生聲稱治好了小丑,卻最終慘死於小丑的手中;「變種人」(年輕人)的盲從性;譴責蘇聯使用核彈的美國卻率先「使用」超人;EMP後井然有序的哥譚市與混亂的其他都市的對比等等……米勒用自己的故事對現實進行了無情的諷刺。

《黑暗騎士:歸來》的出版引起轟動,許多成年人對這個黑暗、孤獨又充滿希望的故事大為驚訝,又大加歡呼。數年期間便再版3次,強大的社會影響力直接影響了美國漫畫歷史的發展。隨後《守望者》《天國降臨》等具有反思意味的漫畫更讓成年讀者第一次意識到,漫畫還可以有如此深的內涵。

電玩英雄與英雄宇宙

時光滾滾向前,世間萬物早已不同。隨著第一台雅達利在北美市場發售,電子遊戲正式進入全民時代。DC和漫威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好機會。第一款超級英雄遊戲《超人》便登陸雅達利2400。

超級英雄題材遊戲知名作品繁多,如早期的《上尉密令》《懲罰者》到《漫威英雄對戰卡普空》《X戰警》,再到如今的《阿克漢姆》系列等。漫畫英雄遊戲多強調爽快感,動作感,人物招數大開大合,色彩艷麗,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街機遊戲:《懲罰者》,也許80後的小夥伴們對這部作品仍有印象

而這其中不得不提到1996年發行的《X戰警對街頭霸王》。

日本「最有節操」的卡普空連續3年推出的第三作超級英雄格鬥遊戲(前2部為1994年的《X戰警:原子之子》和1995年的《漫威超級英雄》)。鑒於前2作風靡全美的「成功經驗」,以及漫威希望多加入角色的建議,卡普空把自家街霸人物拿出來大戰漫威英雄,這種關公戰秦瓊的戲碼在博人眼球的同時,還開創了一種格鬥類型。作為業界數一數二的FTG遊戲大師,卡普空自然了解希望玩家需要什麼——玩到爽?恭喜你,答對了!

春麗對暴風女

明確賣點的卡普空,放棄了日式格鬥追求的平衡性,代之以誇張的聲效、華麗的必殺技、拳拳到肉的打擊感與無限連擊的快節奏:隨便搓搓幾個鍵,就能放出華麗的光波,對遊戲稍微有點了解就可以無限連死對手……這種兒戲式的玩法吸引了無數看熱鬧的玩家。畢竟玩這種遊戲,大家都希望自己喜歡的英雄噼里啪啦糊對手一臉。自然地,本作成了北美地區投幣率第二高的遊戲。

這種雙贏的模式在漫畫界與遊戲界被廣泛應用。畢竟其消費人群多半是年輕人,只要遊戲素質不算太差,銷量上基本都說的過去。這種強強聯合產生的經濟效益讓出版社或遊戲廠商有資金進行更好的創作,讀者或玩家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商品。另一方面,由於電子遊戲受眾分布廣泛,「英雄漫畫全球化」也在潛移默化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千禧年後,數位技術的發展為超級英雄提供了大放異彩的舞台

進入千禧年,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電影工業的畫面表現力越發強大。托這股技術熱潮的福,電影可以還原出超級英雄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能力以及五花八門酷炫非凡的裝備。在蟄伏一段時間後,英雄電影再度熠熠生輝。福克斯拍攝的《X戰警》華納的《蝙蝠俠》和索尼的《蜘蛛俠》都取得了票房佳績。

其中作為漫威的台柱蜘蛛俠,在現代電影技術的幫助下全球狂卷40億美元。為此,漫威懊惱不已,因為他們過早把蜘蛛俠的電影版權賣給了索尼影業。看著自己的孩子為別人大筆的賺錢的時候,漫威動了自己拍攝電影的想法。

開啟漫威電影宇宙的鋼鐵俠1

很快一個大膽的想法湧現出來,他們希望用自己旗下的還沒賣出的角色套用一個世界觀,這就是漫威電影宇宙的雛形(漫威電影宇宙編號Earth-199999)但第一個問題很快浮現,拍誰好?這個人必須技能華麗才能吸引眼球,又要和其他漫威角色有過深入互動,才方便引出其他角色,建立共同的世界觀。經過多方討論,最終圈定拍攝《鋼鐵俠》。鋼鐵俠的真實身份為托尼·斯塔克,花花公子,億萬富豪與超級天才。MK系列裝甲內置大量武器、飛行裝置和一個「只是非常聰明的智能系統」——JARVIS(Just a Rather Very Intelligent System),夠酷炫。再加上鋼鐵俠本身就是復仇者聯盟的創始人之一,方便引出其他人物,其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開啟漫威電影宇宙的第一環節。

漫威舉債拍攝了《鋼鐵俠1》,並因資金困難啟用了因吸毒問題差點毀掉前途的小羅伯特·唐尼。但後來的事實表明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壞壞的,痞痞的矮富帥成為了大眾情人。最終《鋼鐵俠1》全球票房5.66億美元,漫威電影宇宙正式走入廣大影迷的視線。

推出《鋼鐵俠1》之後,《綠巨人》《鋼鐵俠2》《雷神》《美國隊長》都用各種彩蛋表明我們的英雄都是在同一世界,他們有著自己的身份:士兵,科學家,或者是神。有著自己的缺點以及優點:力大無窮,性格古怪或者乾脆就是個老古董。而這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將組合成為一個團隊的故事,這也就是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階段的終極目標——《復仇者聯盟》。

全球票房15.1億美元的《復仇者聯盟》

一個總沒兩個好,三個總比兩個好。在這種心態下,花一場電影的票價錢就可以看到7位超級英雄,讓觀眾們還未觀看電影就已覺得值回票價。高顏值邪神洛基的狡詐,鋼鐵俠與雷神之間、科技與神力的對抗,再到最後7位英雄組團的紐約大戰,它們與現代電影技術的聲光效果配合,在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同時,又大大超越了觀眾的心理預期。於是,《復仇者聯盟》橫掃世界電影市場,紐約時報寫道:「該片最不可思議的一點就是讓超級英雄影片居然又煥發出了新意。」

漫威電影的成功,讓福克斯和華納先後確定了X戰警宇宙和DC電影宇宙。電影業的大投入,大產出,快速地提高了美國超級英雄的世界知名度。由點帶面,超級英雄的文化衫,周邊玩具,授權商品隨處可見,超級英雄已經從報紙對摺8次後大小的漫畫書中走出來,走入全球,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為什麼喜歡超級英雄

2015年5月12日上映的《復仇者聯盟2》是漫威電影宇宙第二階段的重要目標。在超級英雄熱潮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不經要問:我們為什麼喜歡超級英雄?

《蟻人》來了,超級英雄在銀屏上各顯神通

從1978年《超人》電影的橫空出世到剛剛上映的《蟻人》,一大批超級英雄在大銀幕上各顯神通。《綠巨人》《閃電俠》《神盾局》等電視劇占領我們的電視或者手機。《阿克漢姆之城》《破碎維度》《樂高超級英雄》等遊戲豐富著我們的娛樂生活。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漢化組辛苦的付出,讓東方的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英雄在漫畫里的勇姿。如果有愛,只需要付出少許的金錢便可以購買到正式引進的英雄漫畫。科技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娛樂方式的改變,讓我們頭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觸摸」英雄們。

在幾次大規模的重啟或設定修正以後,超級英雄再也不是剛誕生時的「神明」,在「去神格化」的過程中,他們被賦予了普通人的情感,會因為幸福而微笑,會因為痛苦而哭泣,同樣的,他們也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的問題有所反思。

另一方面,超級英雄的能力對於我們來說也不再遙不可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我們如X教授一般,可以讓自己的思想快速傳播。高鐵讓我們的速度大大超越了我們的祖先。EXO技術的發展倘若假以時日,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超級力量。人類所包含的好奇心、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以及實踐精神,終將讓我們擁有改變世界的「超級能力」。

對超級英雄的喜愛不分地域和國界

最流行的超級英雄都含有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即使是黑暗騎士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熱忱。我們喜愛超級英雄,而且超級英雄得到如此快速的傳播,在於我們對其價值觀的認同。在華麗特效包裹的外衣之下,懲惡揚善,幫扶弱小,匡扶正義是超級英雄永遠的主題。

我想,這也是超級英雄被我們喜愛的原因。

遊民星空 作者:文軒

更多精彩內容:

今天去幫女神整電腦,點知上完廁所之後。。so sa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