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後即加入當時的新加坡發展銀行,陳美伶沒想到這么一工作就是25年。25年來在前線做客戶服務的工作,她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看著客戶從自己來開戶頭到帶著孩子來開戶頭,也見證與參與了新加坡發展銀行與郵政儲蓄銀行的合併,了解需要售賣的各種新產品。
這些年來,沒有改變的是她對工作的熱忱與生活的態度,因為覺得每個人都是一頁書,喜歡讀人,她選擇做客戶服務的工作。本報總編輯日前與她進行專訪,聽她細緻地敘述待客之道。對脾氣大的客戶「罵人」,她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對不諳英語的樂齡客戶,她溫柔體貼去協助。人在從自我放下身段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小時候住在馬六甲,陳美伶喜歡父親中午回家吃飯後隨他到銀行。他打工負責銷售,有時老闆會委託他到銀行進帳。陳美伶喜歡跟隨父親去銀行,憧憬在銀行里工作。她自己從小儲蓄,雖然數額不多,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馬來亞銀行去,存到十元,銀行就送給小朋友一個老虎撲滿。她跟銀行的感情,就在這樣的接觸中由小建立。
高中會考後,陳美伶在報上看到銀行徵聘廣告,然後到吉隆坡面試。不到兩周,她就被通知得到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即現在人們更熟悉的DBS,星展銀行原來的名稱)錄取。隻身來新加坡時,她21歲。第一個月因為還沒有發放薪水,銀行先給600元的安頓金,讓她可以安心租房子,也有足夠的生活費。只要她做滿一年,這筆錢不必歸還。銀行的做法,已經先贏得陳美伶的心,讓她感覺到濃濃的人情味。
她從一開始就喜歡做客戶服務,因為她喜歡與人接觸。
她說,這就好像人家說你要研究歷史就去讀書,要研究人性,那是沒辦法讀的,所以客戶服務當中,每個客戶就好像一頁書,每個人都不一樣,人家都說一種米養百種人,因此每個客戶就是每一頁不一樣的書,我喜歡看到不一樣,有機會接觸他們,跟他們交談。而且做客戶服務就好像在幫忙別人。你幫了人,覺得好像做了一件善事,會很開心。英語有句話,人家會說做客戶服務要「走額外一里路」,好像做的是多出來的,我不覺得。因為那是我分內的事。
陳美伶自己本來是急性子的人,可是在客戶的面前她不能著急。有時遇到很難應付的客戶,她告訴記者:「你要這么告訴自己,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客戶,然後你才可以克服。如果你看到這樣的客戶,你自己無法處理,那么誰要幫這個客戶?客戶不會莫名其妙進來的,所以我們要盡力跟他解釋。」
被罵也不覺得委屈
做客戶服務是一種性格,需要耐心、積極的態度。對於「被罵」,她也不從受委屈的角度去想。
她說:「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客戶在高,做客戶服務一定要第一臉皮厚,第二臉皮厚,第三還是臉皮厚。客戶如果進來對著我們大小聲,其實不是罵我們,而是發泄對銀行的某些東西不滿,或者因為有誤解,而不是針對我們。」
她的另一個方法,是在客戶很不開心的時候,一定要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建立一道牆。
她解釋:「客戶在氣頭上,你總不能去跟對方說,『抱歉,你得符合我們的什么條件,你簽署時應該已經閱讀了所有條件的。』不能這樣說的,沒有人會去讀那些小字細節。你站在他們那邊,他才會冷靜下來,然後才可能跟他們進行交談。」
陳美伶今年46歲,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時間已經長於在馬六甲的時間,嫁給新加坡人,育有一個16歲的兒子,她說朋友、家人都在這裡,自己完全在這裡紮根融入。
對於生活的態度,她平淡地說,最重要是知足長樂,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
她說:「就算我踏出辦公室,我也把自己放在低處,你周圍的人都是高的,才容易跟人家接觸相處。很多人就是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忽略了其他人比你更高。其實讓自己低一點,不會少一塊肉。」
常有樂齡客戶點名找『阿妹』
陳美伶工作的銀行在兀蘭,這一帶持工作準證的多,住在組屋的老人也不少。做客戶服務是站在前線的工作,陳美伶深深體會客戶有不同類型。單是聽她概括樂齡人士的不同特點,就可以感受她的細膩。
陳美伶說:「樂齡人士不是每個都會說英語,也不是每個馬來人都會說英語,因此如何說他們熟悉的語言很重要。同時,從中國來的樂齡人士,他們的華語跟我們不一樣,要細心地聽清楚他們要什么。還有一些印度的,完全不講英語也不會講馬來語,這一群比較棘手。」
她會講好幾種方言:潮州話、廣東話、福建話,再加上華語、英語、馬來語,這使得她很受到銀行辦事的老人家歡迎。老人家到銀行去,往往會要求找回她,「要找那天跟我做的那個」,馬來老人家也會來,用馬來語指定要「那個阿妹,那個馬六甲來的」。
如果陳美伶不在,他們寧可改天再來。
「有些客戶是跟著我從別的分行過來,他們會跟著我跑來這邊。因為有些認識10多年,他們覺得由我來幫他們進行交易很放心自在。其實他們的交易很簡單,就是存錢和提款。但是我覺得很幸福。客戶會來找回你,那是一種滿足感。客人因為喜歡你,所以才要找回你。」
有一位老人家讓陳美伶特別感動。
「她的經濟情況不怎么好,一個人生活,很省吃很省穿,行動不怎么方便。有一次她來找我,帶了兩粒嘉應子。她說,這是人家從中國帶回來給她的,她吃了覺得很好,就故意留了兩粒,特地拿來給我,說我一定要吃,特地留的。所以不只是我們觸動客戶的心,顧客也觸動我們的心。我當時很感動,覺得眼眶有點熱,顧客也那么用心。」
客戶發脾氣 自己不能沉不住氣
陳美伶曾經碰過客戶從外國回來,一進銀行大門就放話:「我不要再重複我的問題,你們自己拿去看,拿去讀,消化了再告訴我是什么問題。」
陳美伶接過幾個月的帳單,一時也摸不著頭腦,但是客戶又催逼說「我馬上要得到答覆」。
她說:「排隊隊伍這么長,我無法在五分鐘內給他答案,就得跟客戶道歉。有些不接受我們道歉,會說:不要說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但是如果下來你做錯了,無法給我滿意的答覆,你就會被我罵。」
遇到脾氣大的客戶,陳美伶非但沒有沉不住氣,她到現在憶述時,仍站在顧客的角度嘗試理解對方為什么要發脾氣。
「有些不同的信用卡、銀行卡,帳單確實不是一目了然,有些人真的看不懂到底在寫什么。」
所以她會請對方留下電話號碼,承諾過後一定給對方答覆。之後,她自己用excel(電子表格) 軟體做出清單,把項目一件件列出來。為了要確保數字都沒有算錯,她還請銀行內部查帳的同事幫忙看一遍。
一切都妥當了,她打電話給客戶,對方卻說:「不要打給我,我現在沒有空。」
陳美伶就發個手機簡訊,很有禮貌地問他哪個時間方便聯繫。對方問她,晚上八點半可以嗎?
陳美伶說:「我就等到晚上八點半,然後他約好第二天幾點過來。」
就這樣,客戶第二天來了,開始態度也不怎么好。她把他請到辦公間,先讓對方冷靜下來。
她說:「他可能脾氣沒有像昨天那么大,只是要讓你們知道他是不好惹的。所以我就再認一次錯,謝謝他回來,讓我有機會為他服務,解決他的問題。他看到你付出心血做出來的電子表格,是會接受的。」
投注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她的那份誠意,陳美伶因此與客戶建立很好的關係。
「時間到了他會來找我。到時我看到這個客戶,就知道他不是來罵人的,他已經是我的朋友,他來時我很忙的話他也可以等。有時他看到我忙得透不過氣,會主動說沒關係,會找別人幫忙。」
陳美伶說:「所以要用心,因為客戶每個人的要求都不一樣。沒有客戶會進來無緣無故就罵我們,一定有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們一定要聆聽、了解,然後解決問題。你不可以聽了之後,不清楚了解就道歉,這樣的道歉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下次同樣的情況還是會出現。」
銀行合併後調職 必須重新學起
陳美伶在銀行工作四分之一的世紀,作為一個前線員工,她敘述的不是宏觀的金融業改革、併購大歷史,而是一個兢兢業業的職員對這25年的所見所聞,講述的是銀行產品的改變,以及這些改變背後的人情。
初來報到,陳美伶在武吉峇督的分行工作。那是1990年,銀行業總部的結構和現在不同,她的分行在工業區,因此主要負責公司戶頭,經理去做行銷,把企業客戶帶來分行,由分行負責辦理電匯、進出口貨品時需要的文件等等。
她說,當時一些客戶處在創業時期,到現在偶爾在報紙上看到他們今天已經成了有名的企業家,感覺當年仿佛和他們一起走過,心裡也會為他們高興。
當年人情還在,一些客戶至今還有聯繫,有的已經由第二代接手,甚至有時第二代人會來找陳美伶,通知父親去世了,陳美伶和同事即會去弔唁。
談起客戶,陳美伶仿佛在談和自己很接近的人,始終沒有以「無理取鬧」的角度,說一句抱怨,或者自己得忍氣吞聲的話。她的目標很清楚,作為負責客戶服務的人員,她以解決他們的難題為先。今年5月,陳美伶獲得新加坡卓越服務獎的個人獎。
她在武吉峇督分行做了11年,2001年,才調到新加坡郵政儲蓄銀行(POSB)兀蘭的分行,改而以個人戶頭處理為主,到今年已是第14年。
1998年DBS併購POSB,無論兩家銀行中的那一家,員工心裡不是沒有恐慌,不知道自己的飯碗是否保得住。
陳美伶說:「當時我們都想,銀行合併了,會不會員工太多,不要我們?會不會它聘請POSB的,不要我們?一切安定下來之後,我也問過自己,會不會有一天穿上POSB的制服?當時我們DBS的分行對面是POSB,每天望著POSB,有一天如果對換穿,不知道是什么感覺。」
不久後,人事部果真問她調到POSB的意願。
她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不介意繼續學。我想到POSB學其他我在DBS沒有學過的東西。」
過去POSB之後,她才知道客戶群完全不同。而除了產品不一樣之外,合併後POSB得適應DBS的文化,並且連電腦系統都是DBS的,她到POSB對它的產品得重新學起,但是因為熟悉電腦系統,因此在POSB的同事需要時也可以問她,形成一個大家互相學習的過程。
還有一點,是她在POSB基層工作時確切體會到的:這家銀行像是「人民銀行」,跟新加坡人民有一份特殊關係。
她說:「我們不一樣。有客戶會說,你們是人民的保姆,幫我們保管錢財。」
------
------
------
PS:新加坡是出了名的愛抱怨,如果連這點氣都受不了..還是打包回家吧!
關注Facebook 新加坡sg工作介紹 每天更新新加坡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