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快遞行業,有一個人從窮小子變身總裁,連馬雲都佩服,這個人就是王衛,管理著順豐20餘萬名員工的龐大快遞王國。而在22年前,在王衛22歲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
王衛個人, 按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算法,身家有257億。王衛行事低調,很少接受採訪,高中畢業的他,充滿了傳奇色彩。
順豐的快遞業務,也早已走出了珠三角,遍布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2013年,順豐引入了三家投資機構,按照外面的估值,這家民營快遞一哥,現在的估值應該超過300億了。
「水貨佬」壟斷通港快件
1993年的廣東深圳街頭,經常會看到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騎著一輛摩托車穿行在小巷裡。和其他人摩托車后座上坐的是美女不同,這輛摩托車的后座上全是包裹,這個小伙子,就是王衛。
一開始,王衛受人之託,在廣東和香港之間夾帶點兒貨。慢慢地,東西越來越多,用拉杆箱也裝不下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
王衛將他的想法向經常托他送貨的人諮詢,得到的回答非常爽快,「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好了,以後運送包裹的業務,就全交給你。」隨後,王衛將想法向父親訴說,父親的支持使他得到了創業最初的10萬港幣。
最終,王衛與5個朋友合作,成立了專送快件的小公司。王衛和小夥伴們肩背大旅行包,手裡拖著行李箱,一趟趟來往於深港兩地。「別人70塊一件貨,順豐收40塊」,王衛「割價搶灘」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戶,甚至帶旺了冷清的砵蘭街。
據悉,當時行駛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運車有70%屬於順豐的業務。香港回歸時,海關甚至婉拒了國企中鐵前來分一杯羹的請求。這時的王衛,不過26歲。
發展20年,靠三駕「馬車」成功
王衛在回憶這段艱辛的創業歲月時說,我22歲開始創辦順豐,25歲公司初具規模,算是賺得了第一桶金。有了錢的王衛,和其他暴發戶一樣,花錢大手大腳。但暴發戶的感覺並不能讓王衛尋找到精神滿足,王衛在回憶這一段精神空虛的時期,慶幸他找到了精神寄託:佛教。
王衛在辦公室里擺放了8尊佛像。或許是天天禮佛的原因,王衛行事逐漸穩健,並將順豐快遞引向更快的發展,卻也導致了資金的急迫需求。民營企業素來貸款較難,王衛所面臨的情況也不例外。
當時國內快遞市場門檻較低,幾個人,一台車,就可以去各個高檔寫字樓發傳單,攬生意。快遞業的迅猛發展,也造成了大量快遞公司的出現,想要占領市場,必須儘快在國內布點。
王衛為求繼續擴展版圖,自2004年起,先後九次將物業或商鋪抵押給銀行,借錢到國內狂開網點。2005年將整間順豐速運公司抵押給中國銀行,借了區區420萬元。這個時候,王衛開始流露出他的冒險家氣質。
2009年底,民航總局發布了一條不起眼的公告,宣布順豐航空正式獲准運營。順豐申請建立航空公司並一次性購買兩架屬於自己的飛機——這也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第一次擁有自己的飛機。
到2010年,順豐的利潤額達到了130億元,僅次於中國郵政,占據全國18%的市場比例。王衛堅持只做快遞,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貨,中端客戶被鎖定為順豐的唯一目標。
此後,順豐快遞的速度成為當時快遞市場最快的,異地次日到達的口碑也第一次成為順豐的代名詞。
飛機沖天,似乎是一個隱喻,順豐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在王衛的戰略布局圖中,國內速遞、國際快遞、倉儲、順豐航空僅僅是其占比1/3的格局,他將順豐的觸角延伸向更大的商業帝國,即包括B2B、B2C、C2B、O2O的全零售布局,同時隨之配套的還有金融、移動互聯、大數據戰略。王衛對此則用一句話描述了順豐的藍圖,「打造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
20年的發展,直營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運輸,成了順豐成功的三駕馬車。
不圈錢,不上市
「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業,是想讓企業長期地發展,讓一批人得到有尊嚴的生活。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所以,作為企業的老闆,你一定要知道你為了什么而上市。否則,就會陷入佛語說的『背心關法,為法所困』,可以說,順豐在短期內不可能上市,未來也不會為了上市而上市,為了圈錢而上市。」
王衛的終極難題
業內人士曾說王衛最大的敵人不是UPS也不是EMS,而是他自己。王衛也意識到自己淡出經營對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但順豐發展至今,仍舊沒有擺脫「一個人的企業」之嫌,大的方針戰略,無一不來自王衛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