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因為文化的差異,在教養孩子的觀念上也不同,許多在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在歐美媽媽眼裡卻是很誇張的行徑。亞洲媽咪喜歡幫孩子做這做那、什麼都要替孩子決定,幫他們想好要去上什麼才藝班、上下課的接送,這種我們認為的愛,反而是害了他們的錯誤動作,限製孩子的發展、無形中毀了他們的未來…歐美的青少年在高中就能自助旅行、照顧自己;而台灣的孩子卻還躲在爸媽的庇護裡,等到爸媽覺得孩子長大該為自己負責時,他們卻走不出去…歐美媽媽絕不幫孩子做的 6 件事,和小編一起來學會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吧!
台灣媽咪太寶貝孩子?
亞洲許多家庭教育觀念,總是把「孩子」當作「孩子」,很多媽咪在孩子「大」到足以為自己負責、做決定前,總是瞻前顧後的怕他們不懂、擔心他們受傷、從小替他們打掃房間做些生活瑣事、大到決定要念哪間學校,這些都要經過媽咪的這一關…這麼做的後果,就是養出了許多即便成年了也無法照顧自己的生活白癡、優柔寡斷的媽寶。以下小編就來分享一個身邊的小故事…
上了高中的瑞瑞,在放學後和同學們一同步出校門,當他們從校門口走向公車站的時候,行人綠燈號誌開始閃爍倒數,朋友們匆匆地跑過了斑馬線,成功地抵達了站牌下,而瑞瑞依然一個人站在路口,慌張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在下個綠燈再度亮起時,同學們招手示意瑞瑞過馬路,但瑞瑞仍舊一個人呆站在路口;事後才得知,原來沒有人陪,瑞瑞不會一個人過馬路。這聽起來是很誇張的故事,卻是真人真事!同學們後來發現,瑞瑞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被媽咪保護的好好的,不敢自己過馬路、不曉得許多水果「原來」的樣子、當然也不會做家務。
要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從瑞瑞這個極端的例子過後,我們知道了過分的溺愛、頻繁的乾預、過度的保護,會導致孩子變的無能,而替他們什麼事都做好好的,更是限製了孩子們的追求。
歐美父母絕對不會幫小孩做的 6 件事
與華人家庭關係比起來,歐美媽媽並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對於他們來說,兩者並不是主從關係而是兩個個體;在孩子開始有自理能力時,碰到問題就要學會自己去找答案解決,因為媽咪們也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去處理(笑)。
1.丟垃圾
習慣是從小培養的,許多成人對於髒亂的東西不敢恭維、不敢收拾家中的垃圾,只等著家裡其他成員來處理…與朋友一起製造的髒亂不整理,最後變成別人口中的公主病;其實這並不是天生的潔癖,而是從小媽咪助長的習慣。歐美媽咪讓小朋友從小學會丟自己的糖果紙、香蕉皮、蘋果核,他們得自己去找垃圾桶,而不是把媽咪就當作垃圾桶!這樣做除了能養成自己造成的髒亂自己收拾的好習慣外,也間接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摺衣服
摺衣服對所有媽咪來說都是件煩心事,除了「折」衣服本身這件事之外,還要分辨哪件衣服是誰的,如果讓孩子來折「自已」的衣服豈不是事半功倍?學會整理技巧的同時還能分擔媽咪的業務。
3.綁鞋帶
在孩子學會綁鞋帶前,他們鞋帶掉了,怕他們跌倒,媽咪需要不停地在路旁蹲下替他們重新繫上,但如果有一天媽咪不再他們身邊,是不是他們就會拖著長長的鞋帶不知所措?這種貼身的必備技能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當然包含拉拉鍊、扣扣子這些小動作,除了能訓練孩子的小肌肉發展,也能讓他們學會照顧自己、從小事務中獲得成就感!
4.自我介紹
很多成年人沒辦法在公開場合自我介紹,不曉得該說些什麼、講話時結巴緊張,這源自於沒有太多相關的經驗,在需要表達的時候,就無法侃侃而談;自我介紹這個生活中必備的技能,其實從很小就可以開始訓練了,大約在 5 歲左右,就能讓孩子開始學會如何介紹自己。爸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請孩子試著和學習如何在長輩、朋友、醫生叔叔面前介紹自己。一開始孩子或許會很彆扭,不曉得該說什麼,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會念錯,但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際操作,這件事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好,最後會很有自信的在公開場合展現自己是誰。小編自己覺得這是孩子最需要學會的事情之一,這對他們的未來會非常有幫助。
5.打理自己的餐點
去市場買食物、清洗、煮飯,擺桌子和清潔,是媽咪準備午、晚飯的一係列忙碌行程,從前置過程媽咪就可以讓孩子參與,或是在吃完飯時讓孩子懂得要自己收拾餐盤;媽咪已經擔任煮飯的角色,身為家中的一份子,孩子們就可以幫忙做善後,讓他們了解,媽咪不是家裡的傭人,家裡的所有事情都需要共同來分擔,讓他們也能深刻的體會自己對家庭的責任。
6.自己需要的東西自己拿
媽咪們都知道,一整天的行程可以被很多「小要求」填滿,「媽咪我要喝水」「媽咪我的圖畫書在哪」「媽咪我要吃點心」幫孩子花 5 分鐘倒水、15 分鐘找東西、10 分鐘準備點心,半個小時又這樣過去了;孩子雖然很可愛、討人喜歡,但他們無數的要求還是會令人心煩。所以,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就不要幫他們,把水放在他們能自己倒的地方,教孩子從哪裡拿杯子,如何使用飲水機;雖然很多時候孩子還是會犯懶撒嬌要媽咪當「傭人」,但從小事學會獨立非常重要。
教育差異會養出不同性格孩子,台灣家長可以怎麼做?
─ 「適時放手」 孩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愛孩子和溺愛僅有一線之隔,要怎麼拿捏其中的分寸是每個媽咪的課題…許多媽咪太寵愛孩子,只要自己有的,全都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輩子的份也幫他們準備好,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選擇,這樣對孩子過度寵愛,其實不是真愛啊!適時的放手,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創造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才是對孩子好。這樣做不僅讓孩子有最良好的教育,家長們也學會為自己活著,也為社會活著。那媽咪們該從何處下手呢?最簡單的就是從家務分工開始…
華人孩子專注讀書 v.s 歐美孩子承擔更大的責任
台灣許多家庭是雙薪,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媽咪除了要上班還要負責全家的生活、家務打理,孩子則是「專心念書」就好;但歐美的媽媽會把家事工作讓全家人一起分擔,媽咪負責家裡的財務、衛生,而哥哥負責洗碗和協助媽媽、妹妹負責家裡兩條狗和三隻貓的衣食起居等;一家人各負其責,井井有條。雖然家事媽咪可以自己完成,而且自己做也比請孩子幫忙更快,但是「家」是所有人的,從學會在自己的「崗位上」負責,才能讓全家人過更舒服的生活,從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小事開始,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See more at: http://www.babylike.com.tw/archives/61842#sthash.nN0nQtrC.X4mHxg32.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