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孩子忙著上各種「班」時,美國孩子卻在球場上奔跑嬉戲。美國人風靡的球類運動中,必須有團隊合作精神才可以拿到集體勝利。美國的教育也更趨向於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及集體合作精神,沒有言傳、沒有理論,其教育的載體是運動。
美國:運動練就團隊精神
美國人有多重視運動?豪豪1歲的時候,就已經讓豪爸抱去棒球比賽現場,感受棒球運動的氛圍。3歲參加城市孩童棒球訓練,4歲進入棒球運動隊,開始正規的棒球訓練。
美國也為孩子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大多是私人開辦的興趣課,全部都是運動項目,例如棒球、足球、籃球、橄欖球等這類團隊運動項目,是由政府補助成立各種俱樂部。每一個運動俱樂部,除了主要的幾名工作人員負責安排日程和分配工作,其餘的工作全部由愛好此運動的父母親做自願者完成。
豪豪參加棒球隊時的造型,效力於twins隊
豪豪的學前班每天就上3個小時,其餘時間就是運動。那文化課怎麼辦?我一度很不喜歡美國上學的時間安排,但後來一系列的經歷和孩子的改變,讓我覺得我真的誤會了。
團隊運動,讓孩子知道共贏才是真正的贏
其實美國的教育更趨向於培養孩子的情商以及集體合作精神。在美國風靡的球類運動中,必須有團隊合作精神才可以集體拿到勝利。所以,美國人認為,運動才是寓教於樂的最好教育方式。
豪豪高興的參加了足球夏令營
今年夏天,豪豪參加了足球夏令營。豪豪之前上過一些足球的室內班,教練評價他很適合踢前鋒,他自己也很喜歡站在前鋒的位置等待著隊友的傳球。但剛上summer camp的時候,教練會說每一個隊員都跑起來,要做好配合。教練會點名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去哪裡,傳給某某。豪豪跟著教練的指示東奔西跑,有時候連一個射球入門的機會都沒有,大部分時候都在給隊友製造機會射球。
每一場比賽下來,我看到他全身都濕淋淋的,但他會高興地告訴我,「我們隊1比0贏了。」我也再沒聽他說過,「我踢進球了,我贏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贏了,我們的配合是不是很棒?」
在團隊運動中,孩子們已經沒有了年齡的計較,沒有了身高的摩擦,他懂得了團隊運動是一個集體運動,只有大家合作,才能讓整個隊贏,那才是真正的贏家。
運動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尊重他人與遵守規則
豪豪是一個調皮的孩子,雖說他打棒球的能力不錯,還總是受到家長們羨慕的表揚。有段時間,他似乎很驕傲,總是不滿意同隊友的棒球技術,總想著要贏對方隊伍,就會和隊友產生一些口角。我和豪爸都意識到,這是豪豪驕傲的表現。我們嘗試在聊天的過程中,讓他明白這麼做只會讓他失去別人對他的尊重,但是聊天的效果並不明顯。
直到去年的一次比賽,豪豪因為同樣的問題和小隊友產生了摩擦,被豪爸停賽,只能坐在運動員席上觀看,並且不能發出噪聲。當時他像失去控制的火車頭,大哭並且在運動員席位上到處破壞。為了不影響比賽,我只能強行帶著他去車上,讓他發泄到冷靜。在我的安慰下,他逐漸冷靜下來,主動跑去運動場和豪爸及那個小朋友認錯。他對豪爸說,「我想重新參加比賽。」豪爸一邊接受他的道歉,一邊告訴他,「今天你被停賽了,明天你可以參加比賽。」豪豪傷心地跑回車上,坐在位置上,暗自流淚。
這一次他沒有大發脾氣,而是默默地流淚。我想他在思考,為什麼自己意識到了錯了,停賽了也不能重返比賽?晚飯的時候,他問爸:「爸爸,為什麼你今天不讓我回去比賽呢?」豪爸說:「停賽的意思就是這一場比賽你出局了。出局就是取消你這一場比賽的資格。如果你不想被停賽,就要控制你的行為。在比賽場上,規矩就是規矩。」
豪豪到底有沒有明白這當中深奧的道理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從那次之後,他和隊友間再也沒有矛盾,也再也沒有發生過同類的事情。相反,他開始充當豪爸的小助手,調配小朋友們的出場秩序,會對小朋友說:「你做得很棒。」雖然他從來沒有和我說過什麼,但可以看得出,他在用行動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運動是寓教於樂的情商培育大法
有時候,豪豪所在的球隊輸了,我以為他會很沮喪,想不到他卻說:「今天,我跑得不夠快,讓德國隊搶了球。媽媽,明天我要多吃點,就會有力氣跑得更快了,對嗎?」我很驚訝於豪豪的這些改變,而我讓他踢球的初衷只不過是因為他喜歡。但是我沒有想到,在踢球的玩樂背後,這些比賽的規則和經歷已經潛移默化地「告訴」他,並幫助他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輸贏,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合作與共享,建立榮辱和集體的觀念。
豪豪和足球夏令營中的小隊友們
這個意外收穫也讓我重新思考美國人為何熱衷於從小培養孩子運動的能力?美國人從小就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團隊運動,政府也在這些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這並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從小就深種下團隊合作的精神。在不斷的比賽訓練中,各種規則讓孩子體會到該如何適應集體生活,該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以及怎樣合作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