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沙巴的一場地震,讓大馬人再一次警覺,大馬不是沒有地震的國家,身在沙巴的星洲日報高級記者王麗萍表示,在這起地震發生後,當地許多建築物出現龜裂,為我們擋風遮雨的房子到底安全與否?
大馬建築商公會秘書長陳書煌則補充,雖然目前大馬房屋沒有防震措施,但過去的建築物在防風基礎的結構設計概念下,有一定的耐震能力,因此基本可以抵禦5級左右的地震,符合安全規格的房子不會瞬間坍塌。
大馬工程師學會地震技術委員會主任鄭宗聯解釋說,過去大馬的建築是依照英國規範(British Code),而這個規範並不包含抗震功能,不過大馬正準備轉換到歐洲規範(Euro Code),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歐洲規範包含抗震功能,「歐洲規範的防震設計在逐步落實中,雪蘭莪和登嘉樓已經推行,其他的州屬也會跟進。」
他說,新加坡和香港等都在使用歐洲制定的建築規範,而我國將來的防震建築結構設計需要應付兩種地震,一種是遠距離的地震殃及我國建築物,這會對高樓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另一種則是本地地震,這會對建築物底部造成影響。
王麗萍也提到,一般民眾最擔心的是房子結構夠不夠穩固,可以抵抗多少級地震?
不過鄭宗聯說,抗震的房子不是要建得很牢固(strong),而是讓房子在地震的時候可以「擺動」,才能卸去壓力,房子才不會在地震的時候瞬間倒塌,而是只會出現一些裂縫。
「大馬被列為地震低至中度風險的國家,不像日本是地震高風險國,所以我們不用設計抗爭能力非常強的建築物,而是根據地方而定,就算有斷層也分為是否活躍。」
陳書煌指出,抵抗多少級地震的建築物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斷層,各地的地震風險也不同。他也補充,就算是已住人的房子,若是想要提昇防震功能也不是問題,只要屋子沒有坍塌都可以修補,技術上能夠加強其構造,所以住戶可以請專家去評估測量。
不過鄭宗聯也提到,其實大馬人民的防災意識很薄弱,2004年印尼亞齊發生地震引起海嘯,當時工程師學會積極要求將大馬建築物也加入抗震功能。
他說,學會舉辦多次研討會,出席者也不少,但最後卻沒有人願意聆聽,「很多人都覺得大馬建築不需要抗震功能,而他們給予的理由是大馬不會發生地震。」
王麗萍也分享說,她曾經採訪一位地質系教授,數據已顯示沙巴蘭瑙和拿篤都發生過地震,這位教授也說發生中度地震並不是沒可能的,「大馬有斷層不是最近才知道的事,但民眾卻似乎不聞不問,防災意識並沒有太高。」
另一方面,這次地震發生後,政府救援部隊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不過王麗萍認為,不能說政府部門怠慢,只能說在應急措施上,拯救部隊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
她認為主要原因是沒有馬上召集其他的神山嚮導協助,所以一開始的拯救工作便遭遇地勢和氣候的阻擾。因為這些因素,最後才會導致受困山導和山下的嚮導相互配合,把登山客救下來。
對此,陳書煌和鄭宗聯異口同聲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訓練,而民眾需要加強防災意識。
以上內容整理自每週三晚上10時播出的《百格大家講:沙巴地震,震出了甚麼問題?》部份內容,完整視頻請瀏覽http://www.pocketimes.my/node/2612
(星洲日報/百格大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