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盛世國際(Eco World International)宣布撤回以特別併購公司(SPAC) 方式申請上市,改為申請直接在大馬交易所主板上市,從中集資20億令吉,以融資手上4項位於倫敦和雪梨的產業計劃。
劉啟盛表示,首度公開招股(IPO)方式上市更為直接快速,也更有效地從股市籌措資金。(圖:星洲網)
綠盛世國際到時將成為大馬股市唯一業務專注于海外產業市場的公司。
綠盛世國際執行副主席丹斯里劉啟盛表示,該公司將在2-3個月內提呈上市申請,希望能在今年杪上市。
他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自該公司在去年10月提呈SPAC上市申請後,出現許多變化。
「我們收購了倫敦3個策略性住宅地段和雪梨1個首要住宅地段,其中倫敦城市島計劃已在5月30日推介,雪梨巴拉瑪打(Parramatta)的West Village計劃在本周預覽和在未來數月推出。」
「由於具強勁發展計劃和銷售,帶來良好盈利可見度,綠盛世國際決定申請透過證券指南5.02(b)條文市值渠道(Market Capitalisation Route)申請上市。」
劉啟盛解釋,當初提出SPAC上市申請時,手上並無特定資產,但過後卻接獲好的產業交易,為免錯失機會,因此先行收購了海外資產,再以成本價注入SPAC,並要求證監會豁免,但在多次與顧問和當局會商後,基於該公司已鑑定了資產,因此直接上市是更佳的方案。
他表示,首度公開招股(IPO)方式上市更為直接快速,也更有效地從股市籌措資金。
綠盛世參與30%股權
他相信,到時可吸引到機構投資者投資於綠盛世國際的股票。
綠盛世(ECOWLD,8206,主板產業組)將在上市計劃中參與綠盛世國際30%股權。
詢及為何不將綠盛世國際的資產直接注入綠盛世,劉啟盛解釋,綠盛世成立不到2年,若注入太多資產,將令負債率飆高。分開上市則有助於各自籌集資金和令債務處於可管理水平。
他指出,綠盛世專注於國內市場,而綠盛世國際則經營海外產業,兩者有各自的董事局,但都採用綠盛世的品牌,因為此品牌已具良好名聲和形象。
劉啟盛和拿督潘丁友透過私人公司綠盛世投資(EW Investment)在今年1月和巴利摩集團(Ballymore)展開聯營倫敦3項龐大住宅計劃,發展總值達22億5千700萬英鎊(約131億7千600萬令吉)。
雪梨地段則是在2014年收購,發展總值為3億澳元。
綠盛世國際總裁兼首席執行員拿督張良成指出,截至6月15日,倫敦城市島首兩棟樓共417單位的認購率達84%。該公司即將推介第三棟樓,共包括228間公寓。
綠盛世次季賺1181萬
隨著資產收購計劃完成,並開始帶來盈利貢獻,綠盛世截至2015年4月30日止第二季凈利為1千180萬7千令吉,首半年凈利增至1千486萬6千令吉。
次季營業額達到4億1千782萬2千令吉,拉高上半年營業額至5億7千584萬9千令吉。
收購產業帶來盈利
由於綠盛世在2014年宣布,將財政年截止日期從9月30日更換至10月31日止,因此數據無法與前期進行比較。
綠盛世是在2014年宣布以總值17億7千617萬6千令吉,收購子公司——綠盛世發展(Eco World Development)旗下的8個產業項目,而整個收購計劃在今年1月完成,開始為集團帶來盈利和營業額貢獻。
隨著整合計劃完成,綠盛世地庫將顯著增加3千106英畝至4千925英畝,發展總值額外增300億令吉至470億令吉。
綠盛世發文告表示,通過現有10項產業發展計劃,以及未來2年強勁的新產業發展策劃,董事部有信心2015和2016財政年取得70億令吉銷售目標仍上軌。
在現財政年第二季,綠盛世取得6億3千440萬令吉銷售,其中3億3千190萬令吉來自巴生河流域,其餘3億零260萬令吉則貢獻自依斯干達產業發展計劃。
截至今年5月31日止,集團銷售達到11億8千700萬令吉,其中巴生河流域產業發展計劃帶來6億2千280萬令吉,依斯干達則貢獻5億6千380萬令吉。
其中,巴生河流域旗艦產業發展計劃——Eco Majestic自2014年5月推介以來,不足1年累積銷售已超過10億令吉,而今年所有新推介的產業都取得強勁銷售,而依斯干達地區3項住宅產業和首個綠色商業園銷售表現也持續向好。
綠盛世在今年6月13日一口氣推介Eco Santuary、Eco Terraces、Eco Tropics和Eco商業園第三期發展計劃,初期銷售獲得良好反應,集團將專注於未來數月將之轉為銷售。
劉啟盛在業績發布會表示,儘管大馬產業市場放緩,但依然有信心達致今年和明年分別為30億及40億令吉的銷售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