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三大民族殯葬大觀,椅棺收屍液塗後人身‧禁穿皮壽衣免投胎為畜

@ 2015-06-09

葬禮或白事,是屬於一種社會儀式,正式標誌一個人的死亡,同時也是處理遺體的禮儀,世界不同的國家不一樣的民族,葬禮也大不同。

對於逝者的處理方式,大多數和宗教觀念息息相關。自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產生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了靈魂不會死,加上各國的風俗及信仰差異,於是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國家,民族和諧是促進國家團結的主因,然而雖然三大種族關係可以達致融洽相處,彼此間卻極少邀請他族參與家族葬禮,令不少人對非我族群的殯葬儀式都一知半解。

國家博物館總監拿督依布拉欣表示,國家博物院一直都致力推廣各族文化,每一種族的文化背後都具有其教育意義。

「在眾多的葬禮及棺木中,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個種族都有屬於自己的聖潔吉祥物,例如華人的龍、印度人的牛。那是因為每一個年代的社會,都和自然界擁有和諧密切的關係,因此在逝世後,仍堅持維持這一份聯繫。」

在馬來西亞,甚至仍然有華人認為馬來人會將逝者的遺體豎立埋葬,面朝麥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馬來人在逝世後,遺體須以白布包裹起來,再安置在簡單的棺木內,最後以平躺的方式安葬在墓園裡。

拿督依布拉欣指出,文化差異可以是一種富有教育性的趣味課題,可是如果不瞭解他族文化及傳統,就很容易造成種族之間的衝突,甚至引發難以化解的糾紛。

華人傳統葬禮摻雜各宗教

華人傳統葬禮以白為主色,因此亦有「白事」之稱,與婚嫁喜事「紅事」相對。華人的葬禮可能隨著逝者的宗教信仰及經濟狀況而有所不同,現代的華人葬禮更摻雜各宗教(如佛教與道教)及地方文化,真正的傳統葬禮已經越來越少。

華人傳統葬禮流程:

1. 小殮:為屍體凈身化妝,穿上壽衣,這個步驟必須儘早進行,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時間越長,肌肉細胞的死亡會導致逝者的四肢很快僵硬,影響穿壽衣的方便性。而壽衣的件數通常是奇數,上下相差2,最多只能穿到上11下9,即11件上衣及9條褲子(女性亦可以裙子取代),但如果逝者不超過60歲,即屬於夭壽,就只能穿3件,逝者年齡越大,即表示有福有壽,可以穿多件壽衣。另外,壽衣絕對不能使用皮質布料,因為傳統認為穿著皮質壽衣入殮,逝者將會在來世轉世為動物。

2.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有關逝世者的死亡時間、情況及葬禮安排。

3. 奔喪:接到報喪的親友,即要攜帶禮品、帛金、輓聯及花圈等等前來參加葬禮,住在遠方的至親也須趕回來奔喪。

4. 停靈:也稱停柩,將逝者的遺體安放在靈堂數天,除了等待遠方的親友趕回來奔喪外,也有助於確定逝者已經死亡,而不是昏迷休克的假死。一般上靈堂設立在家中大廳或臨時搭置的靈棚,逝者的雙腳向外,靈堂上設有悼念條幅、逝世者遺照、供奉品等等。在古代,一旦逝者不能馬上正式安葬,其棺木將會寄放在寺廟,等待安葬的日子,也可稱作為停靈。

5. 守靈:在停靈期間,逝者的親人,尤其是晚輩必須24小時輪流守護著逝者的遺體,並在靈堂接受親友的弔唁。逝世者的近親(孝子孝女孝孫等人),要穿著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稱之為披麻戴孝。

6. 大殮:當著家屬面前,把逝世者的遺體移入鋪有褥子枕頭的棺材內,蓋上被子,最後釘上棺材釘封棺。

(註:隨著時代改變,現代人士直接把遺體安放在棺材內,封棺儀式就是大殮儀式。)

7. 出殯和下葬:送葬的親友把棺木抬到墓地安葬,由孝子(長子)手執引魂幡帶隊,象徵領著亡魂上路,沿路上播放經文或者由樂隊吹奏,並一路散發紙錢(買路錢)到墓地,下葬儀式由道士誦經協助,最後出席者撒上一把黃土即完成。

巫裔葬禮簡單

白布纏繞遺體入棺

相較於華人傳統葬禮的繁文縟節,大馬另外二大民族──巫裔及印裔的葬禮就顯得簡單。

在回教教義中,人是阿拉真主用土做成的,所以死後必須回歸大地,回教徒認為,火化遺體是對死者極為不敬的行為。

根據回教葬禮傳統,穆斯林在逝世後要「速葬」,以大馬穆斯林為例,當一名穆斯林逝世後,一定要在天黑之前下葬,如果是在太陽下山後才逝世,則要儘快在隔天清晨讓逝世者入土為安。

穆斯林逝世後,其家人必須為他清洗遺體,部份保守的穆斯林,將會拒絕讓女兒為逝世的父親清洗身體。遺體清洗干凈後,即以數層白布(男性3層、女性5層)纏繞遺體,放入棺木內,鋪上一層可蘭經布條後送往墳場。

下葬時棺木並不會一起下葬,僅把遺體以頭向北足往南朝右的方位入土,象徵永遠面向聖地麥加,出席者在葬禮上撒聖水鮮花後即可,而一般從回教堂借出的棺木則循環再用。在葬禮後,逝世者的家人在每天5次的禱告中,都要向真主祈禱對逝者的祝福與寬恕,代表生者對亡者永遠的孝順。

印裔子女致敬代哭喪

火葬後骨灰撒海

大馬另一大民族印裔族群的葬禮也屬於簡單快捷,但印度族群卻是反對土葬的民族,普遍以火葬進行,火化後骨灰撒到大海或河流,而葬禮過後仍有許多禮儀要遵守。

當一名印裔人士逝世後,其家人就要儘快通知親友,並由近親為逝者沖涼凈身,換上傳統的服裝,接著為遺體注射防腐劑。雖然遺體注射了防腐劑,但在印裔社會,葬禮也是以速葬為準,但如果有子孫未能及時趕回,則可彈性處理將遺體停放至子孫回來才舉殯。

喪禮後孝子剃光頭

根據傳統儀式,在印裔逝者入棺後,須有一兒一女跪在棺木邊嚎啕大哭及頌唱印度聖歌,但現代社會已開始減少這樣的「哭喪」,簡化至讓子女守在棺木前作最後的致敬。

當所有親人都回來後,就把棺木送到火化場,由仵作負責祭拜工作,再由至親在逝者的頭上抹油,如果是母親去世,長子需要負責捧火盤儀式;若父親去世則由幼子執行。在葬禮結束後,長子或幼子需要剃光頭。

在印裔葬禮舉行期間,喪家嚴禁煮食,同時也不宜進食直到葬禮結束,而葬禮過後的兩週至1個月內,家人必須為逝世者守孝,一般是茹素及不參與任何喜慶娛樂活動。

全球8大奇異葬禮

每一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但離開的方式卻未必相同,世界之大,每族皆有屬於自己的葬禮文化。

以下特別介紹全球8大奇異葬禮:

最輕鬆快樂的葬禮:西班牙葬禮

雖然人們會在葬禮上哭泣,但葬禮進行時有戲劇表演。當棺車駛入墳場的時候,在場的人都會發出如雷掌聲,在西班牙風俗中,鼓掌的含意除了喜慶、祝賀、鼓勵外,也代表了「永遠愛你,永遠想你」,掌聲越熱烈就表示對逝者的感情越深厚,不鼓掌則意味著對這宗喪事幸災樂禍。

最不佔空間的葬禮:奧地利的哈修塔特鎮(Hallstatt)葬禮

由於哈修塔特鎮的土地有限,居民把埋葬了10年的亡者遺體挖出來火化,只留下大腿骨和頭蓋骨,交給藝術家在亡者骨上寫上名字和生死年份,甚至繪一些圖案在頭蓋上,然後展示遺骨。

難度最高的葬禮:懸棺葬禮(中國、菲律賓與印尼)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禮,屬於懸葬,顧名思義,就是在懸崖上鑿釘木樁,再將棺木置於木樁之上,或者將棺木的一頭置在崖穴內,另一頭則由木樁撐托,讓後人在懸崖下可看見棺木。

菲律賓的懸棺葬禮則是直接把逝世者的遺體放入一根挖空的原木中,弔掛在懸崖上。

精神肉體永存的葬禮:托拉雅族葬禮(印尼)

托拉雅族是印尼東部蘇拉威西島的一個民族,在人們死後會在一個洞穴上置放一個與真人極相似的雕像,為雕像穿上衣服,雕像後面則置放先人的棺穴,有些族人甚至會繼續和逝世的先人一起生活。

屍骨無存的葬禮:天葬

天葬是西藏最普遍的葬禮,人死後,停屍數天讓喇嘛誦經並擇日送葬,由專人將遺體送至天葬師處,惟家人不得跟到天葬台。焚香供神後,鷲鷹見到煙火就會聚集在天葬場附近,天葬師即將遺體的衣服剝去,按照一定程序肢解遺體,讓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後拌以糌粑(穀類),肉切成小塊,最後按骨、肉順序餵食,直到完全吞凈才結束葬禮。

沉沒的葬禮:菲律賓甘米銀墓地

位於菲律賓的甘米銀小島受到伏爾坎火山爆發的影響,導致社區公墓沉到20英尺的水底,直到1982年,當地島民才建起海上十字架供後人憑弔。

流芳百世的葬禮:木乃伊(埃及)

古埃及篤信人死後,靈魂不會消亡,所以就利用防腐的香料,將亡者製成木乃伊,然後把遺體送給親屬,放到特製的人形木盒裡,保管在金字塔墓室中,靠牆直放。

最壯觀的葬禮:巖石墓葬群(土耳其)

早在2000年前,土耳其米拉有座城堡,住在裡頭的都是逝世的先人,墓碑以巖石雕刻,甚至在深谷及削壁上都曾有發現過巖石墓,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盜墓者的猖獗,巖石墓葬群已經越來越少。

印尼水牛棺木──源自印尼,當一名備受敬重的人物去世以後,就開始尋找木頭,並花上數年的時間將木頭製成一隻水牛模樣,而且,水牛角一定要用真水牛的角嵌上。在水牛棺木完成後,才把已成乾屍的遺體移至棺內,移屍當天,大家都會大肆慶祝,而逝者的家人則要大排筵席宴請親友

泰國棺木循環用──泰國人深信人死後必須火化,以釋放被困在肉體內的靈魂,和一般火化不一樣的是,泰國人所使用的棺木是可以重複使用,棺木只是安放遺體供作瞻仰,當遺體被送往火化場後,就會被移出棺木直接火化,骨灰則安置在暹羅廟。

印裔葬禮使用的棺木雖不豪華,卻會以鮮花布置得相當漂亮。

石器時代最古老的舟形棺木──展覽會上最古老的棺材是一副源自3000年前石器時代的舟形棺木,由考古學家在霹靂州發現,這副棺材的造型簡陋,卻比現代棺木長許多,相信在石器時代,人們在物資匱乏下,以舟作為原型,把逝者的遺體安置其上,讓遺體隨著流水飄走。

菲律賓椅子棺木──源自菲律賓,當一名相當有身份地位的長者逝世後,後人就把他的遺體安放在特製的棺椅。在製成乾屍過程中,屍水就會流往椅子下面的器具,後人必須將這些液體塗抹在身上及臉上,當遺體完全變干後,再置放入另一個遺骨瓮供後人膜拜。

穆斯林的棺木,也隨著時代而改變,從以前的竹棺(左),演變至後期的木棺(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