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新加坡10年的台灣人告白

@ 2015-06-06

移居新加坡10年的台灣人告白:柯市長你真要向新加坡看齊?

台灣人對新加坡有哪些嚮往?乾淨的環境?高薪的工作?還是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的吸引力?當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喊出8年後超越新加坡時;當這幾年新加坡積極來台徵才,招募台灣年輕世代到新加坡工作,一位移居新加坡10年的台灣人很想告訴台灣的年輕人……。

台灣出生,台灣大學畢業,美國留學,因為另一半是新加坡人,從2004年開始移居新加坡的梁展嘉,最近決定舉家遷回台灣定居。梁展嘉在新加坡小學擔任教師,薪水優渥,住在政府組屋裡,居住環境舒適,為什麼他決定回來?

梁展嘉說,當他在新加坡聽到柯P當選台北市長後,喊出:「8年後台北要超越新加坡」的目標,當下心中充滿疑慮。他觀察,很多台灣人對新加坡抱著迷思。儘管近年來受低薪之苦,很多年輕人憧憬到鄰近國家工作,加上新加坡企業積極來台募才,像不少幼教相關科係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被新加坡搶走,起薪至少6萬元台幣以上,儼然成為新興的就業選項。但梁展嘉從過來人角度,卻仍然希望台灣年輕人三思再三思,更重要的是,把新加坡作為台灣向前的標竿,未必真是個最佳的選擇。

文/楊倩蓉 圖片來源: 黃明堂

台灣人對新加坡的迷思1:到新加坡工作起薪高?

事實是:起薪高是事實,但是工作內容多是新加坡本地人不願意做的服務性工作,而且無法翻身

先從幼教工作來看,為什麼這幾年新加坡人這麼需要台灣人過去當幼教老師?

梁展嘉說,原因出在現在的新加坡人,對於最大移民來源國──中國出現反彈。新加坡政府自1995年開始計劃性地引進中國大陸人才,除了極少部分是吸納中國大陸優秀的高中生,用獎學金吸引他們來新加坡求學深造外,大部份大陸人到新加坡多是從事較為基層或體力密集的服務性工作,比如幼兒園老師就是其一。

經過十幾年後,如今新加坡外來人口已經占總人口3成7,因為本地居民少子化關係,日後移民及外來工作者還在繼續增加,其中又以中國人居多。生活習慣不同,讓新加坡人對大陸人出現愈來愈多負面聲浪,但是低階服務性工作還是要有人做,既然新加坡年輕人不願意、也不夠擔任這些低階勞務,於是新加坡政府轉而瞄準其他國家,從台灣、香港到韓國,優先聘用,而且沒有配額限製。

「因為薪水較高,於是不少台灣人很高興地去新加坡工作了。去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去承接原先由大陸人做的工作;雇用條件不僅等同於大陸人,拿的是最低階的工作準證,薪水也不能增加,而且禁止你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梁展嘉說。

薪水沒有成長空間,想加薪,老闆還得重新向政府申請另一個級別的工作準證,幾乎不可能。別人也不想把你當成公民,反正用盡了,再換一批新人進來,於是造成台灣「年輕人出國當外勞」的弔詭現象。

台灣人對新加坡迷思2:新加坡生活環境佳?

事實是:無論地鐵或是巴士永遠擠不上去,高速公路從上午10點就開始塞車

2004年梁展嘉剛移居新加坡時,除了上下班尖峰時期地鐵與巴士會擁擠外,平常時段都有空位可坐,就算開車也順暢。但是時至今日,開車整日時段都塞,地鐵與巴士已經擠到不行。由於外來工作者與移民暴增,居住環境變得愈發擁擠,讓新加坡人大喊吃不消,頻頻質問政府:是誰把這些人放進來的?

梁展嘉自己有過這樣一次經驗:有一次擠電梯,碰到新加坡人以為他是中國人,在一旁立刻大聲說出鄙夷的粗話。就連搭計程車,上車時,司機還會先問他是中國人嗎?他趕緊說自己來自台灣,司機才開始和顏悅色,因為新加坡人對台灣人的印象比較好。

「在2011年之前,新加坡只有一件事讓大家印象深刻,那就是恐怖份子從新加坡監獄逃出,讓新加坡人不高興;但是2011年後,大家不高興的事情變得太多了,生活環境變糟,需要找宣洩的出口,外來者就是一個出口。」梁展嘉說。

梁展嘉給台灣年輕人的建議是,可以到國外走走,但不要只受薪水侷限,更不要單純認為國外才有長期發展機會。幹嘛非得把自己放到國外歸零呢?從自己熟悉的土地做起,才有意義。

可以向新加坡學什麼?

社會公宅如何向新加坡一樣,蓋得又快又好,一年就蓋出2萬8千多戶

雖然台灣人對新加坡有諸多盲點亟需打破,但梁展嘉卻非常肯定新加坡政府推行組屋(公共住宅)的效率。

這幾天,台北因為柯文哲推出出租公宅,引起鄰近居民反彈,社會沸沸揚揚討論的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議題的梁展嘉,卻建議柯文哲要多向新加坡政府學習組屋的效率。

他指出,柯文哲喊出8年蓋出5萬戶公宅,聽起來似乎效率很高,但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從1960年就開始蓋組屋,如今已經蓋出150萬戶,光是去年1年就蓋出2萬8千戶公宅,效率十足,經驗豐富,若真要向新加坡看齊,還不如先看齊這一點!

----------------------------

想知道更多文章 請點擊

如果想加入發表文章行列 請點擊

最新資源 資訊將與您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