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係咁弱雞?!

@ 2015-06-06

「跟漢朝比,宋朝無內亂;跟唐朝比,宋朝更繁華舒適;跟明清比,宋朝更開放平和;跟當代比,宋朝沒有空調、汽車和青黴素,不過也沒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與漢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個不太強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政府歲入】

兩宋的財政歲入,基本上都保持一億(貫石匹兩)以上。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數字是11600萬(貫石匹兩)——這個數目並不是北宋歲入的最高額,卻已是唐代最高歲入的一倍;其中貨幣性歲入為6000萬貫以上,比重超過了50%。

作為對比,明末在田賦中加派「三餉」,又派出稅監礦使,四處搜刮工商稅,搞得天怒人怨,歲入也不過增加了2000萬兩(其中稅監搜刮的工商稅每年只有四五十萬兩)。

【財稅結構】

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從宋真宗朝開始,來自工商稅與征榷的收入超過了農業稅,北宋熙寧年間,農業稅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紹熙年間,非農業稅更是接近85%。

作為對比,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全國田賦正額約為2680萬石,占全部稅收的75%。隆慶朝與萬曆朝前期(1570—1590),國家的雜色歲入(含商稅、海外貿易抽稅、鹽課、輕齎銀、役與土貢折色等)約370萬兩白銀,這個數目只及宋代征榷收入的零頭。而清代在道光朝之前,地丁銀(農業稅)占全部歲入的70%以上,關稅與鹽課的比重不足30%。

【外貿收入】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億貫的財政收入中,來自市舶的收入(包括進口商品抽稅、進口香藥專營利潤)最高貢獻了340萬貫,大約占3.4%。年進出口總額接近3800萬貫。

作為對比,晚明的隆慶開關,只是開放一個月港,海關抽解每年不過區區二三萬兩銀,跟宋王朝整個海岸線都對外開放、每年抽稅以百萬貫計的格局不可相提並論。

【鐵產量】

按日本學者吉田光邦的估計,北宋的鐵年產量為3.5~4萬噸,美國學者郝若貝則相信有7.5~15萬噸,國內學者葛金芳也認為宋代一年用鐵約在15萬噸上下。

作為對比,到18世紀初,整個歐洲(包括俄國的歐洲部分)的鐵總產量才有14.5~18萬噸。

【貨幣發行量】

北宋的最高年鑄幣量則是570萬貫,這還不包括鐵幣與紙幣的發行,平常年份都維持100萬貫至300萬貫之間。

作為對比,唐代的最高年鑄幣量為33萬貫,通常年份只是維持10萬貫左右。而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竟然不及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量。

【城市人口】

北宋東京有26萬戶,以每戶6人計算(這是保守的估計),26萬戶即有156萬人之眾。另按趙岡先生在《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中的推算,如果計入郊區的人口,南宋臨安的總人口「應有250人左右」。

作為對比,宋代那時候,倫敦、巴黎、威尼斯等西歐城市,人口不過10萬,被歐洲人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大馬士革,人口也不過50萬,相當於唐代的長安。今日開封市的市區人口,也才80多萬。

【城市化率】

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如果以1億人口計算,即有超過2000萬的宋朝人成為城市居民。南宋時達到22.4%。如果據斯波義信的看法,南宋鼎盛時期的城市化率可能達到30%。

作為對比,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城市化率約為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

【農業產量】

葛金芳教授認為,宋代每個農業勞動力年產糧食在4000斤上下,跟1984年每個勞動力產糧4379斤的水平大致相當。另據宋史學者方健的推算,在江南,每個農戶可以養活2.35個五口之家,糧食商品率達40%。當時民間有諺:「蘇湖熟,天下足。」

宋代南方的稻田平均畝產約有二三石(米),低產時也有一石,最高時畝產量可達六七石(穀),這個產量差不多是戰國時期的5倍、唐代的3倍。

【勞動力報酬】

不管是當傭工,還是在城市做點小生意,宋代底層人的日收入基本上在「100文」這個水平線上下浮動。

這個收入水平相當於明朝知縣的月俸。另據黃冕堂《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的統計,明代城市傭工的日工價以30文為常價,農村傭工則以20多文為常價。到清代時,日工價才回升到50~70文。換言之,一名宋代傭工的收入,相當於一名明代傭工加一名清代傭工的收入。

【人均收入】

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提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後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於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歐洲。

另據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先生的估算:宋朝人均國民收入為7.5兩白銀。這個水平超過了被認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晚明(晚明人均國民收入才2.88兩)與所謂的大清「康雍乾」盛世(人均6.45兩)。

來源:吳鉤 天涯論壇

延伸閱讀:吳曉波——如果可以我願意穿越回宋朝!

跟漢朝比,宋朝無內亂;跟唐朝比,宋朝更繁華舒適;跟明清比,宋朝更開放平和;跟當代比,宋朝沒有空調、汽車和青黴素,不過也沒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與漢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個不太強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前日,有雜誌給我發問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歡回到哪個朝代?」我想了一下說:「宋朝吧。」

為什麽是宋代呢?那不是一個老打敗仗、老出投降派、老沒出息的朝代嗎?連錢穆老先生都說:「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裏,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製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

其實我想說的是,強大就值得嚮往嗎?如果它老是打仗,它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它閉關鎖國,它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且只讓這部分人富起來。那麽,我們能否不要這樣的「強大」?

在我看來,與漢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個不太強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宋代開國一百多年後,當時的人們開始比較本朝與其他朝代,我們現在聽不到他們討論的聲音,不過估計也與現在一樣,感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有一位大學問家叫程伊川,說的比較具體,他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

一是「百年無內亂」,也就是一百多年裏沒有發生地方造反的事情;

二是「四聖百年」,開國之後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

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

四是「百年未嚐誅殺大臣」,一百多年裏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採取懷柔政策。這五件事情或有誇張的地方,但離事實不遠,特別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最為難得,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

宋代的皇帝對知識分子很尊重,一百年沒有殺過一人,看著實在討厭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時間,突然想念了,再召回來。文人之間也吵架,但都不會往死裏整。

王安石搞變法的時候,司馬光在大殿上跟他吵,王安石就把他趕到洛陽去,司馬光去了洛陽後就埋頭編《資治通鑒》,編累了,就寫一封公開信罵罵王安石,王看到了,也寫公開信回罵。

有人問司馬光:「王安石是個多大的奸臣?」司馬光說:「他寫的文章還是挺牛的。」那時的文人還特別有錢,蘇東坡和歐陽修老是被流放,到了一個地方,看著風景不錯,就買塊地,蓋個亭子。

宋代對商人很寬鬆,在漢朝的時候,商人要穿特別顏色的衣服,不能坐有蓋子的馬車,到了唐朝,《唐律》仍然規定「工商雜類不預士伍」、「禁工商不得乘馬」,而且商品交易只準在政府規定的「官市」中進行。

到了宋朝,這些規定都不見了,商人子弟可以考科舉當官,文人們都不太在意自己的商人家庭背景,朱熹就很得意地回憶說,他的外祖父是一個開酒店、做零售的商人,當年可有錢了,「其邸肆生業幾有郡城之半,因號半州」。

政府對集市貿易的控製也完全地開放了,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開店經商,各位日後看電視劇,看到老百姓隨地擺攤做生意的場景,那都是宋以後的景象,如果電視劇演的是漢唐故事,你大可以寫微博去嘲笑一下編劇同學。

宋代的文明水平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史家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之外,其餘三項――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均出現於宋代。

台灣學者許倬雲的研究發現,「宋元時代,中國的科學水平到達極盛,即使與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也居領先地位」。宋代的數學、天文學、冶煉和造船技術、以及火兵器的運用,都在世界上處於一流水準。宋人甚至還懂得用活塞運動製造熱氣流,並據此發明了風箱,它後來傳入歐洲,英國人根據這一科學原理發明了蒸汽機。

宋代的城市規模之大、城市人口比例之高,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後的很多朝代。兩宋的首都汴梁和臨安,據稱都有百萬人口,當時的歐洲,最大的城市不過15萬人。

宋代的企業規模也很大,以礦冶業為例,徐州是當時的冶鐵中心,有三十六個冶煉基地,總計有5000到6000名工人。信州鉛山等地的銅、鉛礦,「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開采,每年的產量達數千萬斤。

據經濟史學者哈特韋爾的計算,在1080年前後,中國的鐵產量可能超過了七百年後歐洲――除了俄國以外地區的總產量。另外,羅伯特•浩特威爾的研究也表明,在十一到十二世紀,中國的煤和鐵的產量甚至比「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還要多。

正因為有如此繁華,所以馬可•波羅寫的那本遊記,讓歐洲人羨慕了幾百年。曆史學家斷定:「在宋代時期尤其是在十三世紀,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南宋滅亡之後,蒙古人統治了中原98年,之後又有明清兩朝,其高壓專製程度遠遠大於宋代,更糟糕的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人的格局從此越來越小,文明創新力也幾乎喪失殆盡。

簡單說到這裏,你知道我為什麽願意穿越回宋朝了吧――跟漢朝比,宋朝無內亂;跟唐朝比,宋朝更繁華舒適;跟明清比,宋朝更開放平和;跟當代比,宋朝沒有空調、汽車和青黴素,不過也沒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

其實,人生如草,活的就是從容兩字。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