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為何不可以用閃光燈 原來後果可以好嚴重!

@ 2015-06-01

博物館開閃光燈 後果原來這麼嚴重!

美國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的一項實驗表明,手機閃光燈0.1ms內在距離1公尺處產生的光照強度足以匹敵太陽,因此博物館都有著明確的規定,禁用閃光燈。很多人認為開一次兩次閃光燈不會對文物造成多大影響,而事實恰恰相反,閃光燈每次閃爍都會都給不同文物帶來不同的傷害。

讓書畫老化、變色

閃光燈不僅會發出我們看得見的可見光,也會在波長200nm-400nm間的紫外光區和700nm-1200nm間的紅外光區發射,發出我們看不見的紫外線和紅外線。而這些不可見光線會直接損壞書畫類文物。

數據說明,波長小於358nm的紫外線可以斷裂有機物分子中的線性飽和鍵,對於書畫中的有機成分有分解作用,可以造成書畫紙張和絹的老化、發黃、變脆。同時,紫外線還可以分解空氣中的氧分子,形成初生態氧,這些初生態氧一方面可氧化文物中的有機成分,如可以將紙張中的纖維素氧化。另一方面,在潮濕條件下可以與書畫上的水分子結合成過氧化氫,使顏料發生化學反應,以致書畫類文物出現褪色、變色等現象。

紅外線又被稱為紅外熱輻射,顧名思義紅外線可以產生熱量,書畫類文物在熱輻射光源的照射下,其表面的油飾彩畫層和下部的材料層易產生溫度變化,溫度變化越劇烈熱脹縮作用越強,從而會引起彩畫顏料的軟化加速書畫類文物的老化。

光造成的書紙老化(圖/取自驅動之家)

讓織物褪色、焦化

研究人員做過一組閃光燈對絲織品影響的實驗,他們將紅、黃、藍、黑、茶、白6種不同顏色的絲綢樣本分別裝在6支閃光燈前進行間斷多次照射,發現紅、黃、茶色絲綢在閃光燈照射下很快就發生了褪色現象,開始藍、黑、白色絲綢顏色變化並不顯著,但長時間照射下藍、白色絲綢也發生了變化,多次照射下所有絲綢樣本表面都發生了焦化,其中紅、黑、茶色絲綢焦化最為嚴重。

絲綢在閃光燈照射下發生褪色現象,主要因為絲纖維上的染料顆粒、絲絮、汙垢顆粒等在光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它們受光照而變色、炭化,在絲纖維表面形成吸熱點,從而使絲纖維在熱的作用下受到破壞,產生焦化,使絲綢的色彩進一步發生改變;閃光燈光譜中的紅外線的加熱作用也是造成白色絲綢變黃、染色絲綢褪色的重要原因;染料顆粒的種類、大小及分布情況對光照下絲綢色彩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絲纖維表面的平整性變差及絲絮、汙垢的存在也會加速絲綢的光老化。

由於絲纖維已經老化,絲絮增多、汙垢顆粒變多,平整性變差等原因使織物類文物比普通織物在閃光燈下更為脆弱。

光照造成的絲纖維焦化(圖/取自驅動之家)

絲纖維表面的染料顆粒(圖/取自驅動之家)

讓彩俑變色、開裂

彩俑所用礦物顏料為石英、辰砂、方解石、雌黃、片狀褐鐵礦、紫螢石、藍銅礦、孔雀石、辰砂、褐錳等。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曾對方解石、褐鐵礦、鉛丹、孔雀石、錳這五種主要礦物顏料進行過光感試驗,最後發現這些顏料在光照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褐錳、孔雀石、鉛丹尤為敏感。

光照對彩俑顏料的色彩變化有著直接的作用,光源的波長越短,光子能量越強,彩俑的變色程度越劇烈,紫外線和高強度的可見光都可以造成彩陶的變色;雖然紅外線不能對彩俑造成直接傷害,但它穿透能力強,能引起熱效應,紅外線照射會讓彩俑表層溫度上升,濕度下降,最後引起表面翹起和龜裂。

讓漆器腐朽、變質

漆器大都為木質裝飾品,漆器中的木胎屬於纖維質地,因而對光有很強的敏感性,閃光燈所發出的的紫外線對木胎漆器有極大的破壞力。紫外線能使木纖維組成分子中的C一C鍵斷裂,即大分子變成小分子,繼而直接引起木材腐朽,強度降低。

閃光燈的強光也會使漆器表面漆膜褪色,失去光澤。同時,強光照射會使漆膜溫度突然升高,表層水分快速蒸發,而漆器內部的水分向表層移動的速度較慢,這樣就會打破漆器中的水分布平衡,因而造成漆器表面的捲曲、開裂、龜裂。

博物館在文物擺放、燈光設置方面都有著科學嚴格的要求,遊客完全可以不用開閃光燈拍出好照片,況且大部分展品都有玻璃保護罩,使用閃光燈拍照反而會出現反光的情況。

博物館是公共場所,使用閃光燈不僅會對文物造成影響也會幹擾到其他參觀者對文物的欣賞,所以請在拍照時自覺關閉閃光燈,做個有水準的好遊客。

顏色未脫落的跪射俑(圖/取自驅動之家)

顏色已經脫落的跪射俑(圖/取自驅動之家)

文章來源:驅動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