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女童被割喉嚨,不治身亡。。難道是她母親的錯??一定要看!!

@ 2015-05-30

北投8歲女童慘遭隨機割喉案,震驚社會各界,台北榮總經過一夜馬拉松搶救,仍挽不回女童生命,於今日上午宣告死亡,育有2女一子的女星賈永婕就在個人臉書難過自問:「我錯了嗎?」質疑一直以來的教育方針。

女童割喉案讓不少家長人心惶惶,深怕自己的小孩也成下一個受害者,賈永婕也在臉書PO文:「我錯了嗎?我一直都在訓練小孩獨立自主,還是現在應該24小時守護著?媽媽好心痛、好恐慌!」言語間盡顯為人母的慌亂心情。

女童慘遭龔姓兇嫌割喉,經過一夜搶救,仍於今日上午宣告不治,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宋文舉語帶哽咽地說明治療經過,表示女童因缺氧時間過長,腦部損傷嚴重,並造成全身性出血,搶救無效。

別再讓悲劇發生了,父母們請快來看下面>>>

兒童教育的方針和原則

兒童教育有三個重要時期,分別是:0~2歲行為規則形成期、5~10歲知識體系形成期、12~16歲人文思想形成期。在某個階段教育的不夠或者錯過了階段教育,將來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補課,甚至形成一生的遺憾。

第一、0~2歲行為規則形成期:

這一階段是人生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個人的行為教養、乃至社會思想的發展完全依賴於這一時期的教育。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到6歲以前靠嚴厲的教育還可以補救,6歲之後人的行為規則體系完全形成,脾性已根深蒂固,幾乎沒有修改的可能性了。

經常有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任性不聽話,難以管教,甚至有惡劣的行為,其根本原因就是在2歲以前沒有很好的教育。

普遍認為孩子在2歲以前完全不懂事,沒什麼教育可言,只要喂飽看好就可以了,實際是大錯特錯!千萬不要認為剛出生的孩子屁事不懂,他比你聰明的多。人的聰明程度從出生到老死是一直下降的,而不是象專家說的到20歲達到高峰,那只是知識經驗與靈敏度的綜合評分。嬰兒可以在幾個月內掌握一門語言,大人無論如何沒有這個能力。

對這些只知道喝奶拉尿的小屁孩怎麼進行教育是個大問題。實際上不需要刻意地教育,更不要拔苗助長地去認字識字。這一時期的教育重點是行為規則,人出生後就有了社會屬性,所有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行為原則。但是嬰兒並沒有這一概念,只是單純的動物屬性,所有的行為目標只有一個:為自己的生存生長服務。在他能力範圍內、以及所依靠的範圍內盡最大所能搶奪更多的資源,於是打人、搶玩具、撒潑耍賴等等自然產生了。這些看似惡劣的行為實際都是人的天性,這些天性在成人以後都是有用的,有助於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生存,但是,自由發展的天性不符合社會規則,必須有個限度。父母需要做的、也就是這個階段的教育方針就是掌握這個度,讓孩子知道不是什麼事情都是由著他來的,知道自己上面還有爹娘,自己不是爺,這就夠了。

掌握這個度並不容易。也許有人說孩子小時候我什麼都沒管,不也是好好的嗎?這應該歸功於成長環境,家庭和睦、父慈子孝的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員對社會行為規則都有很好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完成了這一階段的教育。如果對教育思想有了了解,在孩子初期發生的一些特定事情上堅持一下原則,孩子的教育成長就變的非常順利。這些事情分兩個方面:一是激進型的,二是消極型的。激進型的例如孩子哭鬧,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誓不罷休,不抱著搖晃不睡覺,這些經常是初為父母的最大煩惱,其實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狠下心讓他一次哭個夠,哪怕哭幾個小時都不要理他,等哭累了不哭的時候及時抱起來,告訴他這樣不對,不管他聽懂聽不懂都要說,實際上再小的嬰兒都會懂,至少能理解你是什麼意思。經歷一次後他就知道他的哭並不是萬能的武器,也需要妥協投降,這就是挫折教育,當然,父母首先要知道他是不舒服的哭還是耍賴的哭。消極型的事情也普遍存在,當孩子發現他的某項資源非常充足時,就會對此毫不關心,比如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玩玩具等等,因為他發現飯這個東西總有人給送到嘴邊,無論餓還是不餓、無論自己在爬還是跑,甚至懶的嚼的時候還有人給嚼了喂,所以吃飯這事根本不需要理會是順理成章的;他發現總有大把大把的玩具,扔一個還會來更多新的,那當然就使勁扔,玩具多的讓人煩,玩的實在沒意義。解決辦法同樣很簡單,不吃飯就餓著,直到好好坐下吃飯為止,你根本不需要擔心他會餓壞了,孩子對身體調控的本能遠超乎你的想像;不好好玩就把玩具都收起來而不是買新的給他,就留一兩個,過幾天再換一個。

用一時的心疼可以換來一生的平安,包括你的平安和孩子的平安。

第二、5~10歲知識體系形成期

這個階段的教育誰都知道,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的鞭策下,各種教育機構辦的如火如荼,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實際上這時候喊起跑線的口號已經晚了,真正的起跑線應該是孕期管理和0歲教育。當然,孕期管理不是給大肚子聽莫扎特,那種傻事搞不得。

這一階段的教育已經有幼兒園、小學、課外教育機構包辦了,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選擇,而選擇是痛苦的源泉。

先說輔導班。課程類、體育類、智力類各種輔導班應有盡有,水平也參差不齊,到底上不上?上什麼好?我的觀點是如果財力、精力充足、孩子喜歡,可以多上。上這些輔導班有什麼用處呢?沒什麼用處,最大的用處就是能有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能學到什麼東西呢?基本學不到,過些天都忘了,或者5歲時用一年學的東西到15歲時一天就學會了。對於家長來說,這些興趣班有兩個作用:一是發現孩子興趣點,以進行著重性培養和糾正性教育;二是開始人生教育規劃或者職業教育規劃。

能找到興趣點的孩子並不多,大多數孩子對所有課程如音樂繪畫輪滑什麼的都感興趣,同時也可有可無,這樣的興趣班如果不是你錢多的難受還是免了;如果發現有興趣點例如孩子對圍棋啊鋼琴啊有特別的敏感度、而你也想讓他以後以此為業,那就從娃娃抓起,堅持下來。但更多的是家長強制性的教育規劃,規劃是否合理先不說,就是讓孩子一定要學某樣東西如鋼琴要到十級,認真地學好某種技能很好,不能以用處來評判好壞,堅持也是一種修行。

小學教育實在是乏善可陳,即便是中學大學,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也不過如此。能上重點當然最好,普通學校也出人才。人的智力水平有區別,父母能做的不在課內,而在課外。上學的作用只有兩個:拿文憑、認識同學。認識同學才是最重要的,當然,清華北大的同學和野雞大學的同學畢竟還是有點區別。

在知識體系形成期,兒童的腦瓜最靈光,學東西特別快,父母需要做的只有一點:維護和加強學習興趣,不要打擊學習積極性。有點難度,因為在學校老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打擊學習積極性,把已經會寫的字要求再寫一百遍,訓練呆瓜式機器人。教育綱領本來就是培養無思想、無技能、聽命令的螺絲釘,如果你認真配合老師進行機器人教育,孩子必然本能地不答應,產生厭學心理,或者在高壓下妥協就範,勉強給你學,每天那麼辛苦地給爹娘學習,為爹娘付出了那麼多,爹娘還不知足,實在是貪得無厭,沒法溝通,真是要命。

怎樣維護加強學習興趣呢?具體做法千變萬化,主題思想就是讓孩子理解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斷引導孩子開拓新的領域,能學以致用,發現學習的樂趣,所有這些大道理要演化在日常的態度和言行中。有人說了,上一輩父母都是老農民,不但啥都不懂,還經常威脅孩子退學回家種地,孩子們不都學的很好嗎?恭喜!老先生在不自覺中運用了「欲取之先與之」的計謀,激發了你的學習興趣。對鳥,就是拖後腿,想讓他學好,就不要讓他學,自己拿捏分寸去。

第三、12~16歲人文思想形成期:

單靠學校教育是無法形成人文思想體系的。不知為什麼學校只講授知識點,從來不理會知識體系的線和面。到高中畢業語文學完了,就是能讀書看報,知道主語謂語,會寫簡單作文,僅此而已。其他學科也是這樣。

人文思想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閱讀、成體系的閱讀。以文學、哲學、經書的順序閱讀。各歷史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是必讀的,以經典為主線,能鋪多大面鋪多大面。從先秦散文、唐傳奇、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到近現代文學、國外文學;從國外各哲學體系到中國古代哲學典籍再到各宗教經書。等讀完佛學,基本就讀盡天下書了,「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青少年時期要讀大量的書不太可能,但是體系中經典的書是必須看的,八十年代提的當代青年必讀的「四大名著」就很有代表性,不是紅樓三國西遊水滸哦,分別是:《紅樓夢》、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王國維《美學概論》、恩格斯《反杜林論》,文學、歷史、美學、哲學的基礎全有了。「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紅樓夢作為文學巔峰不可不讀,但小孩讀起來經常是味同嚼蠟,這就涉及到一個讀書方法問題,書不能硬讀,對於啃不動的書可以先看其衍生作品,結合一兩本紅學評論就很容易拿下整部紅樓夢,讀書面就是這樣擴大的。

領導們和教育家們天天喊青少年要多讀書讀好書,可是越來越剝奪他們讀書的條件和時間,多做一道題和多讀一本書哪個更重要?要做出選擇。

不做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這實際上是個教育目的問題,先不談。在我十幾年的教育生涯中,只見過考上大學不愛讀書的,還沒見過愛讀書考不上大學的。

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的問題就是青春期叛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輕的彆扭幾年就過去了,重的會把整個家庭徹底搞亂套,影響大半輩子。青春期叛逆是人的動物屬性的自然反應,當一個動物羽翼豐滿時,自然要挑戰權威。要問出現了叛逆怎麼辦?只能說沒有辦法。人的生命新陳代謝,所有的父母都將是最終的失敗者,孩子們都是理所當然的接班人,不是附屬品和玩物,是一個獨立的人,不可能要求他永遠聽話。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很容易解決青春期叛逆問題:就是從孩子剛出生,父母就要學會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別等到出現叛逆了再去嘗試尊重理解,太晚了,所做的一切都會被認為是虛情假意,徒增反感。

很多教育觀點認為父母要與孩子成為朋友,是解決親子關係緊張的途徑。這個觀點很片面,要表達的思想不過是增加相互理解。實際上孩子和父母絕不會成為朋友,也不允許成為朋友,爹就是爹、兒就是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在某件事甚至所有事上可以兒子說了算,但是爹的倫理性權威是永遠的,絕不能有一絲的懷疑和動搖,否則家將不家。

教育原則:

前面說了教育方針,再說教育原則。概括起來就是三要三不要,都是說著容易做著難的大道理。分別是:要尊重、要理解、要耐心;不要打擊積極性、不要欺騙、不要期望過高。

1 要尊重

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是對父母的教育,只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父母才會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所謂良好教育並不是有高學歷,而是懂事,很多高學歷的父母並不怎麼懂事,而有些農村文盲卻有很好的文化底蘊。文化和知識是兩回事。

孩子出生後就是一個重要的家庭成員,成員間平等、尊重、民主的氣氛必不可少,要養成習慣。所謂民主並不是舉手表決,而只是一個尊重的態度,遇事協商,意見相同就說你的意見很好,就按你說的辦,意見不同就告訴他為什麼不被採納。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被重視的感覺,而不是一隻寵物狗,高興了可勁親,不高興了一腳踢出去。

2 要理解

兩輩間的理解實在是太難了,最多的是家長抱怨孩子不體諒父母,不懂父母的苦心,而孩子們常說的是父母不可理喻。常說的換位思考以增進理解完全是個偽命題,根本不可能換得了位。理解的關鍵在於溝通,如果不懂孩子在玩什麼想什麼,溝通都找不到途徑,說不到他心裡去,自然無法理解。所以理解首先是父母的事,對孩子的思想行為有充分理解,孩子才可能對你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注而不干涉,對孩子所有言行都密切關注,沒有原則性問題儘量不要管,發現有問題苗頭及時輕輕點撥,要做到無為而治先需要無為的資格。抱怨孩子不懂事的人要首先自我檢討。

3 要耐心

這誰都知道的事,也是一上火就忘掉的事。日常生活中的耐心不必細說了,只說對待孩子學習成績的耐心,大多數父母在這一問題上是很難耐下心的。

在同等教育體制下,孩子學習成績是由兩方面決定的:天生的智力水平和當時的努力程度。必須承認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老天爺定的事沒法改了;努力程度可以有變化,不管是自覺努力還是被強迫努力。成績不好了,一般是努力的不夠,就要幫他找到懈怠的原因,給予足夠的寬容、鼓勵、時間,單純的家教補課不解決根本問題,威脅、打罵、金錢獎勵等手段更不足取,可能當時會有點效果,但後患無窮。如果是智力原因,那就認命吧,不過沒人會承認自己孩子笨。

4 不要打擊積極性

誰會去打擊孩子積極性啊!但是父母相當多的行為不自覺中直接打擊了孩子積極性。孩子的興趣點多而且亂,大人的常識對孩子來說都是未知世界,任何事他都想去探索,父母要知道他的本意(理解)並進行引導,而不是說這不行、那不准。比如,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一直不停地把門搖來搖去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通常做法就是大喝一聲別再晃門了然後抱走,結果一般是大哭一通,因為你不讓他做這個新奇的物理實驗。再比如小孩子總想去摸摸火或者熱水瓶,一般都是嚴加防範,其實在保護狀態下讓他摸一次,輕輕燙他一下,這實驗做完了以後再不會感興趣了。過分保護會產生兩個極端結果: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故意亂嘗試。孩子長大後學習生活中的事會更多,了解他的想法並積極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在不涉及原則問題情況下,「不」字別輕易說。

5 不要欺騙

欺騙現象在親子之間實在太普遍了,因為都是小的和善意的欺騙,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危害,但是當欺騙成為習慣,將成為親子關係緊張的發源地,是教育的大障礙。

「不欺騙」和「說到做到」是一致的,只有「君無戲言」成為常態,父母才會被孩子信任和尊重。

小孩子哭的時候,一句「大老虎來了」他會立即停下左右看看,發現沒有大老虎則繼續哭,再說什麼都沒有用了。小孩不吃飯,你要是說「再不吃喂小狗了」,就必須端去喂小狗,否則你的形象和權威在孩子看來一文不值,什麼都不聽你的。幼兒階段讓父母焦頭爛額的孩子往往都是謊言太多澆灌出來的。父母不經意間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孩子記在心裡,作為你的呈堂罪供。

為了孩子聽話或者學習,父母往往會使出渾身解數,跟孩子鬥智斗勇,其結果必將是以父母慘敗告終,勝利的越多將會敗的越慘,這種例子不枚勝舉。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容不得半點謊言與欺騙,跟孩子玩心眼,吃虧的是自己。

6不要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但事實上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龍成鳳的。把期望值放低一點,他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

最後,批判一句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話一定是為人父母者說的,父母都為了子女好,子女要懂得孝道。但從教育角度講,只能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孩子出了問題,十有八九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取得成績,不一定是父母的功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