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華人為何會在印度受鄙視?

@ 2015-05-18

印度人在一般中國人眼裡都是滿大街拉屎又撒尿,還不用紙擦屁股,強姦最原生態的奇葩國度,殊不知,在這樣的一個國度的眼裡,印度人對中國人比較反感。印度是什麼?一般中國人並不了解這個舉足輕重的鄰國,只能說「乾了這碗恆河水」也無助於此。

華人不尊重當地習俗

作為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印度的艱深、落差、深厚遠超人們想像。殖民時期,多數駐紮的英國人都很難弄清即使朝夕相伴的同事,十萬個為什麼永遠縈繞在外來者的心頭,直到今天並沒有太大變化。為什麼英吉拉 •甘地機場剛建立時,廁所中只有便坑是乾淨的?為什麼印度人清洗樓層,拖地和掃地的人絕對分開,不可能給對方替班?為什麼印度的廁所往往不提供手紙?印度人從來不用左手吃飯?

印度閱兵式

這都成為中國人去印度之後,反客為主,不尊重東道主習俗的原因之一,沒錯,就是中國人去了印度不融入印度社會,不學習他們的生活習慣,用筷子這件事對於印度人來說是褻瀆他們的傳統。

印度歷史上的恨意

古印度帝國和唐帝國可謂是勢同水火的冤家,當時的古印度帝國集合了波斯戰象,阿拉伯駱駝騎兵等大批優良兵種,《摩訶婆羅多》(形成於公元前5或前4世紀)和《羅摩衍那》(約公元前4或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末形成)這兩部史詩都是研究古印度國王列國時代軍事發展的重要歷史文獻。從裡面可以得知,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的軍隊已從吠陀時代的兩個兵種(車、步)發展到步、車、騎、象四個兵種。至於列國時代軍隊的編制,史料記載不盡相同。

據《摩訶波羅多·初篇》記載為四個兵種混編的三三制,其最小單位「波特提」相當於今日之班,由一象、一車、三馬、五兵組成;3個波特提組成1個塞那穆克,3個塞那穆克組成1個怙勒摩,3個怙勒摩組成1個哥納,3個哥納組成1個瓦希尼,3個瓦希尼組成1個普利特那,3個普利特那組成1個傑穆,3個傑穆組成1個阿尼吉尼,3個阿尼吉尼組成1個阿克紹希尼。阿克紹希尼是其最大單位,相當於現代一個軍團。

這四種兵種是古代印度傳統的兵種,甚至在公元7世紀的《大唐西域記》中,仍講「凡有四兵,步、馬、車、象」, 孔雀時代雖增加了水軍、輜重兩個兵種,成了六兵種,但並非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笈多帝國以後,車兵逐漸廢而不用,只保留了步、騎、象三個兵種。唐帝國連年西征,硬要古印度帝國臣服,兩國交戰淵源頗深。不過當時中國的唐帝國騎兵以及弓弩手,面對靈活的駱駝騎兵以及防禦力很強的戰象,也頗費了一番周折。

險被唐朝覆滅文明 被人記憶猶新

唐僧在天竺遊歷十數年,採集經論六百五十餘部,帶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東來,謁見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雲騎懷儆,持節往撫天竺。摩迦陀王召國人大臣曰:「東土有天朝,名摩訶震旦,從古至今從未與天竺往來,今摩訶震旦有聖人遣使到此,理當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詔。復亦遣使大唐,獻火珠鬱金菩提樹,謁見太宗。兩國遂建交往來。

王玄策是自願請詣接這齣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這萬里不毛之地,風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風號沙礫之苦,沒有皇帝點名是沒人願意來的。不過王玄策卻自已報了名,為了什麼他自己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連給了許多賞賜,臨行前還讓他抓了蔣師仁做墊背當他的副史,帶走了唐僧的師弟辯機和尚做翻譯。從騎五十餘,從長安出發,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個月,總算進了天竺的境內。

薄頡蝥是個和尚,倒還好說話,蔣師仁卻從出長安起,一路上就沒有停止過埋怨,一直嘮嘮叨叨到了天竺。他們沒有想到運氣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羅順那篡位,一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

總算玄策、師仁及五十從騎都是久經沙場,雖慌不亂,排成雁行陣把辯機夾在陣中,奮力殺出叢圍,直逃入吐蕃境內,松贊干布聞訊帶了千騎往援,結果只救脫了玄策、師仁、辯機三人,從騎盡皆戰死,全隊覆沒。

玄策大怒之餘,檄召鄰近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番屬國,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一仗擊潰天竺數萬先頭象騎,直取茶鎛和羅城。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技量,雲梯、石車、火攻,狠攻三月余,終攻得茶鎛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另大半趕入恆河中溺死。

玄策以師仁為先鋒,自為後應,趁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逋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無奈只好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的援兵,接著再收集些散兵殘將,欲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了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皆坑殺。阿羅順那的妻子尚擁兵數萬,據險堅守朝干陀衛,也被師仁擊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遂滅,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餘所。

藏南爭議 家園使命感

藏南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引自治區東南部的山南地區、林芝地區,包括了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墨脫、察隅四縣的大部分及郎縣、米林兩縣少許國土。藏南地區在夏季,由於迎著從印度洋上吹送來帶著大量水分和熱量的西南季風,這裡溫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稱。

中印關於「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地區)的爭議始於1914年。在當年的中英藏西姆拉會議上,英國特使麥克馬洪將中國領土達旺等地區劃歸英屬印度領土,但因中方代表沒有簽字,因而條約無效。目前中國仍然堅持中印傳統邊界線。

總面積將近9萬平方公里的「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地區),人口將近100萬。他們中的所有原住民的語言,都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支。由於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在此地區的中心城市達旺,因此,藏傳佛教在這裡非常盛行。如今,雖然因印度人的移民,這裡信仰佛教的門巴人比例大為減少,但當地仍有相當比例的佛教信徒。

自1959年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後,一些受達賴集團蠱惑的藏人來到「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地區),使這裡成了「流亡藏人定居點」。2008年8月,受達賴集團的慫恿,該地區約250名藏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遊行活動,攻擊中國的西藏政策。

不僅達賴利用這塊敏感地方攻擊中國,印度也把這裡當作制衡中國的一張牌。他們拉攏個別國際組織援助該地區,變相造成該地區屬於印度的假象。今年6月,印度成功遊說了亞洲開發銀行,將一份29億美元的貸款計劃批給了印度,其中包括用於「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地區)的6,000萬美元工程貸款。後經中方努力,該計劃才被制止。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

排華傳統 因為華人太聰明

當地華人最極盛時期,是1962年之前,加爾各答的華人人口曾一度達5萬人之多。1962年,中印發生邊境衝突,印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排華政策,並發布禁令,不允許在加爾各答的華人華僑離開該市一步。華人在行動、就業、購物等諸多方面受到限制,還有很多華人失去了家園。

「印度政府對我們有些敵視,那時有一個專門關押華人華僑的集中營——拉賈斯坦邦迪奧利集中營,約有三千名華人華僑被關押在裡面。」華人皮革商李千(化名)說。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僅持續一個月,但很多人卻一直被關押到1967年才陸續被釋放。華僑劉佳(化名)介紹,當局抓人的藉口是,這些人對印度的 安全構成威脅。「後來印度政府發現沒有一個被抓的華人參與反印活動,現在這批受害人想在聯合國控告印度政府當年所為,並要求其道歉。」不過,50年後的今天,印度政府仍無悔意。

當時,數千華人華僑在印度政府的迫害之下,不得不選擇離開印度,少部分富裕或有海外親戚聯繫的華人華僑遷徙到了歐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地,大部門華人華僑則陸續返回中國。此外,少部分受各方面條件限制的華人華僑不得不繼續留在印度。目前,除了在新德里、孟買、海得拉巴、班加羅爾等地的一些零散分布, 留下的華人華僑大部分居住在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的華人也很少參與政治,他們雖然也參與投票但從不參與競選,最直接的原因是華人數量較少無法獲得足夠的選票,另外,中印的歷史恩 怨讓華人處境尷尬。加爾各答市所在的西孟加拉邦的國大黨政府,對華人華僑群體一直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塔壩地區的道路、排水溝渠、路燈乃至垃圾清理等基本設施服務,全部由華人自費興建和清理。

隨著華人數量的減少,以及對當地社會的融入,年輕一代華人對中華文化傳統的意識日趨淡薄。在會寧會館,當地華人在一百多年前請來家鄉的神像建立神堂供奉,如今已經積著灰塵,很少有人前來祭拜,華裔儼然已非常印度化,用鐵盤子盛飯,用手抓著吃。

漢語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年輕一代華人會說漢語寫漢字的人越來越少,為了能融入和適應印度社會,他們不得不要懂得多門語言——孟加拉語、印地語、英語,此外許多印度人認為華人過於聰明,會擠壓他們工作的機會,壓榨他們生存的空間,對當地造成威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