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一張圖看懂產品成本」的文章在朋友圈被瘋狂轉發。文章顯示出,材料成本占比最低或次最低,營銷占比最高。也就是說,營銷最賺錢。汽車領域是不是這樣呢?小歐心裡痒痒,嘗試計算一輛車的成本有多高。
先來算成本結構最簡單的自主品牌車,其成本包括:稅收+廠家利潤+4S店利潤+原材料成本。以一輛售價10萬元的轎車為例:
稅收4萬元,包括消費稅(3%-5%)+增值稅(17%)+教育附加稅+城建稅+地稅=大約車價的40%(40%是根據一位自主品牌人士的說法。有的城市無地稅,故用大約。消費稅按排量徵收,3%-5%為1.6升以下排量的車型稅率)
生產公司利潤10000元,即車價的10%
銷售公司利潤7000元,即車價的7%(包括銷售成本,廣告營銷等)
經銷店利潤5000-7000元,即車價的5%-7%
原材料成本約3.5萬-4萬元。即車價的36%-38%
消費者如果購買這輛車,還需要繳納車價10%的購置稅,即一萬元。也就是說,消費者要花11萬元購買這輛車,總稅收為5萬元。
再算算一輛20萬元的合資品牌車,合資品牌車與自主品牌車的不同之處是,中方要向外方繳納技術轉讓費,不同品牌車型的技術轉讓費不同。有消息顯示,技術轉讓費為車價的5%到10%。
稅收大約8萬元
生產公司利潤2萬元
銷售公司利潤1.4萬元
原材料成本7.2萬-7.6萬元
技術轉讓費1萬元
如果消費者購買該車,還需繳納10%的購置稅,大約2萬元。那麼該車總價為22萬元。
再算算一輛報關價100萬元的進口車成本構成。進口車與合資品牌車相比,沒有技術轉讓費,但增加了關稅。另外,如果這款車排量為4.0升以上,則需繳納40%的消費稅,以鼓勵節能環保。
稅收,包括消費稅{(進口價加關稅)*40%}+增值稅{進口價+關稅+消費稅)*17%}+關稅(進口價的25%)。具體數額是多少,數學好的讀者自己算吧,總之,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有經銷商統計,100萬元的進口車稅收就有143萬元。
生產公司利潤和銷售公司利潤,因為品牌不同,占比也不同,有的車型還加價數萬元銷售,所以無法斷定詳細利潤,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輛豪華車的原材料成本占比是非常低的,廠家利潤最高。如果消費者購買,還需要10%左右的購置稅,大約10萬元。總之,這款車總價接近300萬元了。
當然,不同品牌,不同排量,不同車型的具體稅負,技術轉讓費,生產公司或銷售公司利潤是千差萬別的,以上計算只是大體的約數,不一定精確。但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結論,無論化妝品、書籍還是汽車,原材料或原創利潤都是占比不高的,營銷和稅收環節最賺錢。
(一個優秀的駕駛人,應該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生命心存敬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規則.因為,活著才是生命的一切.安全駕駛從這裡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