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各地仙山廟宇拜拜,從未為某尊神明準備過專屬供品,多年過去了,也沒有因為少放哪樣供品、香和特殊的金紙,那一年的生活就特別不順遂。可是民間對於拜拜,人人各有一套意見,拜愈多種東西愈虔誠、拜不同神還要有不同的供品……到底什麼才是必備的呢?九天母娘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簡單:「拜神,有三樣東西是基本──香、供品和明確的膜拜對象。」
【1】穿越時空、連結意念的一柱清香
「第一項,香,」九天母娘是這麼說的,「香味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足以引導人們喜悅、莊重與肅靜的心。走進一個陌生的場所,初次聞到的氣息就足以讓人對環境產生好噁心。香能帶給人們情緒及內在的感受,也能讓原本紛亂的心瞬間平靜下來。」點燃香後產生的氣味,會使人的內心對環境產生共鳴,還能讓人不敢亂講話喔!你看過有人手拿著香、嘴上卻還在罵人的嗎?老一輩的人都說:「拿香就不要亂說話。」由此可見,香的確有某種心理學層面的作用存在。
「香散發出的味道還能穿越時空,這是許多人想像不到的。」有聽過往生的親人在頭七時回家見陽間親人最後一面的故事吧?親人在睡夢中會聞到往生親人在世時的體味、喜好的香水味等|氣味可以穿越靈界與人間界。我教塔羅牌與靈修的教室從來不點香,也不放置任何神像、畫、精油等宗教性的物品,卻有不少學員表示在上課時聞到一股清香,有時是檀香,有時甚至是人間很少聞到的氣味,某些靈修學員則表示,在聞到香味後隨即看見一股強大的能量體降臨。此外,也有個案在問事過程中表示聞到不同的香氣。這種現象大多是靈界的仙佛菩薩降臨,祂們身上各有不同的特殊香味,因此,當祂們來到人間,香味也會隨之到來。
正因為氣味可以穿越時空,所以燃香能夠傳達人的心念給神佛。香的氣味意念具有安神的能量,九天母娘說:「人心不安定,如何在拜拜時以意念傳達心中的想法給神明?點香能夠收攝心,心平靜了,才能將心念告訴神明。」學習靈修時,前輩不斷地叮嚀我:「靈修路上,對於鬼魅仙佛的到來,要保持平靜心,靜靜地觀察祂(它)們,影像會矇騙人心,但是說話神態和身上的香味騙不了人,這得靠細細觀察才能得知。」
祂接著又說:「拿起香時,一心不亂。透過香,全神貫注,想著要告訴神明的事情,人們的心聲會更容易穿越時空傳達給神明。」九天母娘這席話點明:持香拜拜重點在於意念,透過香與意念傳遞人們想跟神明說的話,可不要把手上的香當成手機,喃喃自語對神明說個不停。
※注意──香拿幾支不重要,心誠、專注才會靈。
我到廟宇拜拜,習慣一爐一清香,不一定要拿三支、五支,更不需要材質講究、包裝精美、某某大師祈福加持。這些人為包裝下的產物,對於「傳遞心聲給神明」的幫助並不大,拿起一柱香,帶著一顆樸實、虔誠的心,就足以與神明溝通了。
【2】有形的供品,無形的肅敬心
一般人拜拜大多在年節,有些人每月初一、十五都拜拜,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靈修派拜拜還要加上代表神祇的壽誕,例如瑤池金母、無極老母(祂老人家一年就有四次生日)、九天母娘、虛空地母、驪山老母、準提佛母等,為這麼多神尊聖誕準備祝壽供品並不如外界所想的繁瑣,一切以自己想吃的食物為主。九天母娘說:「人畢竟著重外相,祭祀儀式中如無有形物品,人心就會對神明產生動搖及不確定感。」說到底,供品是拜給人看、拜心安的。九天母娘的話指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重點:如果一場宗教儀式少了有形的物品,如鮮花素果、供桌香案,人們還會起恭敬心嗎?
辦法會若沒有供品、法船、金紙、祝壽宮燈、八仙彩、供杯、幢幡寶蓋、佛幡等科儀道具,你覺得神明會來嗎?一場法會花了幾百萬精心布置,就算看不到神明降臨,至少也會讓人覺得有那麼一回事──拜拜用的供品、儀式,最終還是給人看的!假如拜拜的物品都不是人們印象中適合擺放在供桌的東西,而是衛生紙、電風扇、iPhone5、漫畫書,你會對神明產生堅定的虔誠心嗎?很難吧!一定會大笑說:「誰會拜這種東西啊?」那麼,你確定自己平常拜拜的供品是神明真正想要的嗎?還是別人說什麼就準備什麼呢?老一輩的阿公阿媽拜拜,不太會拜泡麵、罐頭,現代人卻習以為常。年輕一輩拜拜很隨性,還有人拿麥當勞放上供桌,會很奇怪嗎?
※注意──供品代表心意,不用多但不可少,不需華麗但肅敬為要。
其實,供品只是人們向仙佛、祖先呈上的一份敬意,對於內容與份量,祂們並不是那麼在意。至於拜拜時用的壽金、法船、金元寶等4因應不同用途的物品,絕沒有準備多少才能夠獲得神明青睞的道理,這些都是後人想像出來幫助我們「進入狀況」的儀式罷了──供品和金紙想準備多少,隨喜就好。拜拜多年,至今我還不曾遇過神明開口表示想吃什麼、想喝什麼。
聽過不少晚輩為了拜拜應該準備何種食品、多少份量而與長輩爭執,九天母娘說:「供品的慎重幫助人們快速進入『儀式』,令人們起肅敬心。」準備多少份量、何種食品都是出自於長輩對仙佛菩薩的心意,我們有自己的想法,長輩也有他們的看法,只要不會浪費、鋪張,可以多順著長輩。帶著尊敬心看待祭祀用的供品與儀式,我們的心當下就與神明的精神同在。
【3】在腦海裡塑金身,在心念中繪神像
很多人在廟宇拜拜,連神尊的尊號都不知道,拿起香一股腦地就念一大串:「神明啊!我是某某某%^$##@
拜拜需具備的第三項東西就是「對象」,這點非常重要,九天母娘說:「有了祭祀膜拜的神尊,才能傳遞心念。」
有了膜拜的對象,人們的心才會收攝,拜關聖帝君時心中就要有關聖帝君的形象、拜媽祖時心中就要有媽祖的樣子……一個人的心念與神明相通,神明靈識就會跨越空間傳遞而來。
神明是一團強大、高頻率的能量體,我們起心動念,祂們就會與我們有所相應,無需本尊降臨。換言之,心中無神明、心中無所想,人與神明間的連繫感應就會斷掉。因此,拜拜時若心中被個人的所求所欲或繁瑣雜事塞滿,容不下一丁點兒神明的形象,也難怪拜拜不靈驗、得不到庇佑了。
※注意──拜拜要靈驗,心中要「有」神明。
《禮記•祭義》提到:「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這段話的意思是,祭祀者在祭祀前,內心須恭敬與禮敬;專心思念祭祀的對象,包括生前的起居飲食、樣貌聲音和志趣嗜好等,音容神貌重現在祭祀者腦海中,才算達到恭敬的祭祀精神。
九天母娘所言拜神的三項基本用品──香、供品和明確的膜拜對象,其意義緊扣在人的身上,能夠收攝人們在拜拜時的專注力、虔誠心與對儀式的尊敬心。只是有心人將拜拜的儀式過度包裝,刻意宗教化、個人化,反而變得鋪張浪費,讓人垢病並產生反彈。拜拜其實是一種修心的儀式,愈能夠從「心」出發,拜神的力量就愈強大。
※注意──牢記神明的法器、穿著,而不是長相
拜拜時我們得在腦海裡想著神明的形象,但神明長什麼模樣呢?何況即使是同一位神明,在不同廟宇,塑像也常不相同。神明曾對我說:「人們大多未親眼看過神明,僅能靠前人畫像或揣摩故事經典想像,故神像的樣貌會因應時代不同而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神明的法器。」以觀世音菩薩來說,祂手上的柳枝代表生機活力,古印度認為柳枝能消病解厄,延伸至佛法又有興盛之意;瑤池金母手持龍頭枴杖,龍在古時候是帝王的象徵,龍頭拐杖除了帝王專用、象徵地位非凡之外,亦有教訓皇親後代的意義─由智慧長者持來訓斥子孫。
神明的法器與象徵物很少發生張冠李戴的情形。三太子永遠是騎風火輪,不會騎豬;孫悟空一定是手持金箍棒,不會耍雙槍;瑤池金母永遠是坐在椅子上,不會改坐蓮花寶座……難道瑤池金母祂老人家不會在無聊時向二郎神借哮天犬去蹓狗嗎?當然會,只是除非所有人都認同瑤池金母有牽狗的姿態,不然我們就不會看到。神明的法器象徵祂們的精神,凸顯人們應向每一尊神明學習的地方,我們應深入了解神明法器所要傳遞的精神意義,而不是執著於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