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腳車道造價比吉隆坡更高?檳島市政廳今天駁斥檳民青團的質疑,強調兩者不能相提並論,否則將猶如橙與蘋果相比。
檳市廳建築部主任兼檳州腳車道計劃主要負責官員尤端祥表示,檳島市政廳所建的「分隔腳車道」,跟吉隆坡市政廳的腳車道,屬不同種類。
「吉隆坡市政廳的腳車道,與檳島市政廳的腳車道設計及情況不可相提並論。」
檳島腳車道從卡巴星大道開始,至加馬超級市場,全長1.1公里,花費453萬8000令吉;而吉隆坡腳車道全長5.5公里,耗資70萬令吉。
隆市多屬分隔腳車道
尤端祥表示,吉隆坡從谷中城至獨立廣場的大部分腳車道,是採用現有道路,經過市政廳重鋪、畫線而建成,屬於在現有馬路或地面上分隔出來的「分隔腳車道」。
「這類型的道路,只屬於檳島腳車道的一小分部。」
他說,反觀由檳島市政廳動用公款興建的腳車道,當中包括橫跨雙溪檳榔河的鐵橋。有關鐵橋為行人及腳車共用,而市政廳是透過公開招標方式,耗資374萬8000令吉委任適合的承包商展開建橋工程。
尤端祥補充,除了雙溪檳榔的部分,市政廳也透過提升工程,改造風車路一帶的行人道成為行人道與腳車專用道並存的通道,並將之銜接至雙溪檳榔橋。
「此項全長0.865公里但僅耗79萬令吉的工程,包括建設混凝土分隔專用腳車道、美化植樹、遷移公共設施、修復溝渠和建設欄杆等,以創造更加舒適及安全的專用道。腳車道的寬度也相對較為寬敞,即2.4公尺寬。」
部分乃發展商自費建
有鑒於此,尤端祥表示,林忠欽發表文告,稱州政府比吉隆坡花上更高額建築費作為興建腳車道的用途,並質問從皇后彎至光大全長12.5公里的腳車道為何需要花3000萬令吉一事的指控不成立。
「檳州政府與吉隆坡在建設腳車道的費用上根本不能相提並論,而且就有如用橙與蘋果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作比較。」
他解釋,從皇后灣到卡巴星大道的大部分腳車道工程,都是由沿路的發展商履行社會企業責任自願興建,完全沒有涉及公款。因此,發展商要斥資興建腳車道,受惠更多的始終是檳州子民及腳車騎士,不應受到反對。
「發展商在賺錢之餘,自行承擔興建腳車道的費用,並外加建造行人道和公園、填平地面、鞏固地面工程、美化、植樹等。一些發展商甚至採用高素質建材,但都無需花費人民半分半毫的公款。」
古蹟區腳車道正招標
尤端祥表示,從零到有所需的建橋費,不能與僅畫上腳車道標誌、漆上「腳車共享車道」所需的花費相提並論。而皇后灣部分的大部分腳車道,則是特別為「腳車專用道」而另行興建的腳車道。
據他披露,不管是在檳城或其他城市,腳車道基本上分為3大類:
1)腳車專用道:最安全但成本最高的腳車道。首要條件是需有足夠的地皮,完全隔離腳車道與車輛使用的道路,完全保障腳車騎士的安全(皇后灣至卡巴星大道部分已由發展商建竣,但尚未完全銜接的腳車道,是屬於此類型)
2)分隔腳車道:在現有的馬路畫上腳車道標誌、鮮明亮麗的油漆,與車輛使用的道路分隔起來,作為最基本保障腳車騎士之功能。主要建在面路略寬,但基於地理條件局限,無法興建腳車專用道的道路上。(雙溪檳榔一帶,以及吉隆坡市政廳多用這一方式)
3)共享腳車道:車輛與腳車共用的道路,主要油上亮麗的油漆、畫上腳車道標誌,提高駕駛人士的注意。在沒有腳車騎士行駛的時候,交通工具的駕駛者可以共同享用這「共享腳車道」。一旦有騎士騎行,轎車或交通工具駕駛者,則需將腳車騎士作交通工具看待,等到對面方向沒有車輛再慢速超車,越過腳車騎士。這個概念,主要建在比較狹窄、無法透過加寬道路或開山或填海方式興建腳車專用道,或道路的寬度不足以作成「分隔腳車道」的情況。原本州政府建議以此概念,興建在丹絨武雅至直落巴巷山路的腳車道,基於技術上的問題,目前此概念將移至古蹟區實踐。目前正在公開招標階段。
文轉載之當今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