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深愛!為亡妻守靈7天,辦完婚禮辦葬禮:我又開始相信愛情了

@ 2019-10-23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

不負深愛

今天,

大連小伙徐世南

辦完婚禮辦葬禮的行為,

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視頻源自:梨視頻

妻子患癌5年,

他守在身邊不離不棄。

生前因為化療、放療,

妻子發胖、嚴重掉發,

沒來得及舉辦婚禮。

妻子走後(去世)第二天,

他跑到婚紗店,

為妻子挑選了美美的婚紗,

和愛妻舉辦了隆重的婚禮,

隨後又舉行葬禮。

抗癌5年,

他和妻子沒有流過一滴眼淚;

也答應妻子:她走後不哭。

然而在妻子將要被送去火化那一刻,

他再也忍不住,淚流滿面。

「庭有枇杷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蓋矣。」

初讀這句話的我們,

那時不懂愛情的涵義。

如今再讀,不免唏噓,

原來愛到深處,

是這樣的無聲無息。

讓人動容的還有一生低調的一對醫學伉儷:李秉權與胡素秋。

分別十年後,

他們再次重逢,

只不過是以這樣的方式···

2005年,李秉權逝世,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老人在世時曾說: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用完之後,再做成骨架供教學使用。

2015年,胡素秋逝世,遺體捐獻給昆明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她在遺囑中說: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肝、腎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後再送解剖。

2019年9月25日

兩位老人的的骨骼標本

最終在母校「重逢」。

生為醫學教授,

逝做無語良師。

是學校對兩人至高無上的評價。

他們的孩子也說:

二老一起回到了講台。

李秉權老人,

是雲南神經外科的奠基人,

因為他的偉大貢獻,

甚至被授予一等功。

胡素秋則是雲南的婦產科專家,

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生》,

就是她編寫的。

如今成就不相上下的兩人,其實當初別說門當戶對,根本就是一天一地。

李秉權的父母早逝,是嫂子靠織布把他供到高中畢業,然後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雲大醫學院。

而胡素秋的父親是胡瑛,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任重慶衛戍司令,黔軍總指揮,第38軍軍長。一言以蔽之,胡素秋是護國名將之女,名副其實的大家千金。

那時的李秉權,只是一個窮苦學生,每天在圖書館看書到晚上10點閉館,再跑到茶館繼續看書,因為買不起茶,每次都要一杯白開水。

胡素秋恰恰將這些看在眼裡,說: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勤學刻苦,努力鑽研,對我一往情深。

於是在1948年,當李秉權花了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了一隻派克鋼筆,向胡素秋求婚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兩人從此相濡以沫,攜手相伴了一生。

李秉權是經歷過抗日戰爭的,因此他太能了解對於一個醫學生來說,標本有多麼重要。

在他上大學時,因為沒有標本,只能和同學頂著日機的轟炸,去亂葬崗找無名屍骨回來做研究。

那個年代的日子充滿艱辛,但除此之外真的沒辦法。當初南京大學為了躲避戰爭西遷,醫學部硬生生將福馬林泡的二十幾具屍體搬到四川。

那時候沒有飛機、火車,純粹是靠人力搬過去的,就是因為藥劑寶貴,標本難得。

所以李秉權在晚年的時候,

就和胡素秋填寫了遺體捐獻表。

他對家人解釋:

我做了一輩子的醫生,

死了以後也要拿這身「臭皮囊」

為醫學做一些貢獻,

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

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

醫者仁心,莫過如此。

李老逝世後,

家裡學醫的人即便痛苦,

也能夠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但普通人無法接受。

他的大女婿幾次三番求人,

希望給老人留個全屍。

見兒子女兒都不同意,

退一步希望留下些許骨灰用於祭拜,

依然沒有人同意。

老人的遺願,沒有人願意違背。

如今,

兩位老人就立在那裡,

守護著來來往往的學子繼續向前。

虛假的愛,

讓人變得自私。

真正的愛,讓人變得偉大。

願所有的深情不被辜負,

所有的善良都被歲月溫柔以待。

.........

.........

圖片和素材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藝非凡( ID:efifan )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