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在成功收購了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之後,中國又獲得了烏克蘭的一份大禮,大批歐洲科學家也將跟隨馬達西奇公司前往中國,開發新型發動機,這已經是烏克蘭最後的家底了,而他們的到來可以補齊中國在航發人才隊伍的最後一塊短板,中國從此將不懼任何挑戰,對此西方專家不得不承認,美俄的陰謀宣告失敗了。
這個烏克蘭企業正是大名鼎鼎的馬達西奇公司,作為曾經蘇聯航空界的心臟,它在航空業界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也不負眾望,推出了眾多精良的型號,這些發動機在眾多機型上都有使用。
不過,隨著蘇聯的沒落,烏克蘭雖然繼承了35%的軍工家業,卻難以為繼,一方面這些企業被烏克蘭當作家底不斷被賣出,一方面這些企業不甘心又在物色合適的合作方。
其實很早以前馬達西奇就看上了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馬達西奇之前也多次把它們壓箱底的各種發動機打包裝箱,不遠萬裡帶到中國的的航展上來展示,而此前開發的新式教練機,在選擇發動機的問題上馬達西奇用他們的產品證明了,即便是多年來資金困難、人才流失,馬達西奇仍然不輸於其他任何同行。
兩年前,烏克蘭遭遇了一次經濟風暴,馬達西奇受到的衝擊也非常大,更讓其雪上加霜的事情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不斷緊張起來,俄方終止了與諸多烏方軍工企業的合作,馬達西奇也不例外。
俄方一直是烏方軍工業界的大客戶,雖然其他國家也有購買裝備,但是失去俄方的訂單,讓很多百年老廠都面臨著倒閉的現實。
就在那個艱難的時刻,中國相關企業獨具慧眼看到了馬達西奇的獨特技術風格,那時就斥資數億幫助了馬達西奇度過難關。
馬達西奇生產的發動機優異表現有目共睹,如果把這家百年老廠積攢的技術和設計經驗吸收過來,不僅可以化解目前對航空發動機研究瓶頸的燃眉之急,而且對未來航空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大有裨益,雖然需要耗費巨資,但這跟寶貴的技術和經驗來比,簡直不值一提。
隨著雙方更深層次的技術合作有條不紊地展開,未來可能又更多的烏方專家和工程師前來中國實地指導或者組織研究工作的開展,這些技術人員不僅能在新的環境重新發揮自己的作用,也能極大地推動航空工業的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