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鎮,
喜歡小橋流水的潺潺之音,
喜歡鶯喧燕鳴的耳鬢廝磨,
喜歡河岸兩邊的青瓦白牆,
喜歡小徑左右的草木含煙。
在河邊靜坐,捧一杯茶,看岸邊漫步的行人,聽耳邊悠揚的老唱片,品手中清香的菊花茶,靜靜地欣賞這樣一幅生動的畫面,時光都會慢下來。
如果說烏鎮是一種心情,那麼南潯就是一種心境:不問生活喧囂,不看歲月變遷,只沉浸在靜謐的光陰里,波瀾不驚。
清晨的南潯是濕潤的,推開窗戶,氤氳的霧氣喚醒了思緒,瞬間精神煥發。
穿過靜靜懸於牆上的紅燈籠街,悠悠一曲江南評彈喚起了河邊百樓人家。
陽光未醒,河邊拍打衣服的聲音逐漸響起,沒有過多的喧鬧,只有小小時空里留下來的安靜的陳年記憶。
在青石古道上信步而走,一幅江南水鄉長圖畫卷就這樣緩緩地展開而來。
吊橋立影,炊煙裊裊,青磚白牆,房屋連排成舍,不見一點商業氣息,只有原汁原味的水鄉韻味。
穿過南街,便可到達小蓮莊,這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
在進入小蓮莊的入口,成片的綠蔭大道,沒有秋日的落葉,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給燥熱的夏天一絲清涼的撫慰。
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
內園是一座園中園,處於外園的東南角,以山為主體。
外園以荷池為中心,池廣約十畝,沿池點綴亭台樓閣,步移景異,頗具匠心。
嘉業堂藏書樓與小蓮莊隔溪相望的,是中國三大私家藏書樓之一。
是劉鏞的子孫所建,溥儀曾贈「欽若嘉業」 九龍金匾,散發著濃濃的書香氣息。
藏書樓內四方都有2層建築,內存了數個書架,書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紅木家具中,依稀還看得見原先的繁榮富貴。
其功能、其宏大、其構造、無不顯示了主人的思慮縝密,和對書憐惜、對知識渴望的美好才情。
張石銘舊宅與小蓮莊同為「南潯四象」。
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素有「 江南 第一民宅」之美譽。
看過了江南的典型的宅邸建築,張石銘舊宅會讓人眼前一亮,中西合璧、風格奇特、結構恢宏,妙不可言。
中式庭院蜿蜒曲折、西式樓房窗廊雕刻,東方,西方像走馬燈一樣肆意變換著,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劉氏梯號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築群,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三子劉安的居處。
劉氏梯號除了高大恢弘、氣勢逼人,內部還陳列著無數呼之欲出的磚雕、木雕和石雕。
歷史上的《莊氏史案》就是在這南潯紅房子的劉氏梯號處發生的。
當年的文字獄慘案導致莊氏的滿門抄斬,只留下這一排紅磚青瓦懷惜過往,不禁令人感嘆,節同時異,事過境遷...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說起南潯近代的風雲人物,張靜江先生絕對是其中之一。
張靜江曾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貢獻,孫中山稱他為中華第一奇人,並題「丹心俠骨」相贈。
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江南豪宅風格。
封火牆高於屋頂,室內棟如鱗次;雕刻十分精湛,以戲文、民俗圖案為主,崇尚一種古樸,自然美,可謂南潯一絕。
南潯文園是一座集江南園林與古代建築於一體的現代園林,內建有「三館一廊」。
整體建築分南北兩部分,由天橋相連,四周河流縈繞,園中有湖,是休閒好去處。
通津橋是南潯眾橋之首,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明清時期它是南潯非常繁華的絲織品交易地。
圓形的橋身映襯著圓形的水影,最能展現江南水鄉的味道,站在橋上看南潯,仿佛置身於過去那個年代。
廣惠橋是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不可考,清朝嘉慶和同治年間經歷了兩度重建。
橋前有一對石獅子,形貌之立體、細枝末節處之精雕細琢、以及獅口中那可轉動的大圓石珠子,都顯示著製造匠人之用心良苦。
南潯,最美不過夜與晨
夜晚的南潯,亮起了靜謐的燈光,在溪流中折射出完美的圓弧,讓人忍不住想要走過每一座橋,每一塊塊青石板。
拐進一個幽暗的迴廊,慢慢的走著,愁思仿佛留在了南潯的夜,隨著清風飄散已遠。
快節奏的生活里,
總需要一段靜謐的光陰,
讓你把大把的時間,
花在你喜歡的事情上。
而南潯就是適合如此休憩的地方。
在流水盡頭,
伴著船槳悠悠,
一路看盡人間千姿。
在拐角酒館裡,
溫一壺老酒,
淺斟一杯,微醺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