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有糟糕的自尊水平和不良感覺主要來自於五個因素。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父母一定會批評我們。但是怎麼樣批評,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出現狀況呢,他的自尊水平就會降低呢?這五個要素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一個要素,就是這些批評經常與道德掛鉤。就比如說,你出去玩,玩完了回來身上髒了,衣服髒了。然後媽媽就會批評你說,你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別人。你從來就不懂得珍惜媽媽的勞動。你是一個壞孩子。就是作為孩子來講,玩起來玩瘋了,身上弄髒了,這是一個事實。你可以批評他把身上弄髒了讓媽媽要勞動。但是你不能說,你心裡從來就沒有別人,你是一個自私的人等等。
你看,你把一件事實上客觀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層面。就如果這個批評人的人喜歡把各種事情跟道德掛鉤,這個會帶來自尊水平的變化。
第二個,就是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就這件事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批評的人把它放大到了。我們叫上綱上線,上升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程度。就你這樣下去就完蛋了,你這樣下去沒有人會理你。我們就叫沒有你這個孩子一樣。
無非也就是他偷了一點錢,小孩子可能撒了一個謊。但是對於父母來講勃然大怒,覺得撒謊這件事不得了,這樣下去你今後的人生都完蛋了。這就是我們說把行為和實質的這種程度過度地誇大。
第三個特徵,就是禁止手勢的頻率。什麼禁止手勢?不是一個手勢,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有很多父母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禁止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什麼,比如說父母用眼色制止他。父母用這樣的手勢,或者父母直接指責他,把他拎出去等等。就是父母總是否定,不讓他做某些事,這個統稱為禁止手勢。
當禁止手勢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影響。就是我有時候經常跟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一塊兒吃飯。我就覺得特別不自在。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孩子做什麼,那個媽媽都要反對,而且是在我面前又不好意思發作,就暗暗地說,注意哦,注意哦,小心點,別這樣。做什麼都不行。就她不斷地提醒孩子,你這樣做不得體哦。你這樣做丟臉了。你這樣做不對囉。
你想想看,這個孩子會有多難受。就是他身邊永遠縈繞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不斷批評的這麼一個人。這個叫做禁止手勢的頻率。當這個頻率過高的時候,這個人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大幅影響。
第四個,就是禁止手勢的一致性問題,這什麼意思呢?你就比如說,這個孩子不幹活你罵他,這是一種禁止手勢。你罵他說不幹活,你不應該懶惰。好了。然後過兩天這個孩子乾了活。乾了活以後,你說,誰讓你干這個的。
就是你發現,干也不行,不幹也不行。然後孩子寫了作業,不找你簽字,你罵他。孩子找你簽字 你也罵他。我真見過這樣的家長。就是他自己心情煩起來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不對。反正就是罵。
這時候孩子徹底蒙掉了。就是無論做還是不做,無論這樣做還是那樣做,帶來的都是禁止手勢。那他就完全地自尊體系開始崩潰了,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
第五種是禁止(手勢)源於家長情緒的頻率。就如果你們家家長發飆,往往不是因為孩子的關係,而是因為家長今天情緒不對。踢貓效應——在單位受氣了,然後開始在孩子身上發飆。這時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也會受到巨幅的打擊。
所以這五條,我在腦子裡邊檢索了一下,會發現太多了。我們在生活中,大量的家庭批評孩子的時候,是沒有原則的、沒有方法的,就是想批評就批評。他就有一條,他說,批評都是為了你好。然後就找各種各樣的方法,既沒有合適的頻率,也沒有一定的原則,也不管管是不是自己情緒的問題。
所以這五條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反思一下。這是導致一個人自尊水平低下的,最重要的來源。
但你知道,這件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影響有多大,人們會對被批評這件事情上癮。上癮就是在腦海當中,自己批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這事是個很上癮的事。很難戒。你要是把它戒掉,那早就戒掉了,但是戒不掉。很多人這一輩子,就是不斷地批評自己,不斷地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我是個人渣,我就這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