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虛晃的金玉,尋找真實的自己

@ 2019-09-28
"

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麼寫的「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你會發現、你會訝異,你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地剝開我的心,你會鼻酸,你會流淚,只要你能聽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對,就是催淚歌手楊宗緯的《洋蔥》。楊宗緯哭腔式的唱法,唱出了我們想要被他人,尤其是自己愛的人,看到自己真正內心的渴望。

但是,在渴求別人能看到真正自己時,有沒有回過頭問問,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嗎?

我們每天在追求的那些外在的物質,那些渴望的情感,那些加過濾地塞進自己大腦里的思想,都是真的自己嗎?

我們自己想要被人看到的「真我」到底是什麼?

華人心靈作家張德芬在自己的著作《遇見更好的自己》中,寫道,「真我」就五個字:愛、喜悅、和平。

我們很多人都在渴求著別人的了解,也不斷的在尋找真正的自我,但是在尋找的過程中,不僅沒有找到作家張德芬筆下的「愛、喜悅、和平」,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快樂,這是為什麼呢?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用一個名叫若凌和一位老人的對話,幫我們撥開層層迷霧,開闢一條尋找自我之路。

在踏上尋找「真我」之路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心靈作家張德芬女士。

曾經的張德芬女士當過風光的台視新聞主播,又到美國深造,擔任某知名公司營銷經理,最終卻以憂鬱症收場。後來,張德芬搬到北京郊區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

她曾經說過,「四年的村婦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內心卻感覺在充電。感覺把自己拉到最低,沒有企圖心。」後來在2002年,他們全家搬回北京,也就從那個時候,她決定全力追求內在心靈的世界,一直到如今的成就。

作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是中國大陸心靈領域書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她在2007年推出的首部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現在,這本書已經成為目前國內心靈成長領域的必讀經典,影響深遠。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張德芬女士的腳步,去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吧!

有人會問,既然我們都已經知道「真我」是愛、喜悅、和平,但是為什麼我們卻感受不到呢?

這是因為,「真我」被外表一層又一層的「小我」包裹著,我們的大腦以為「小我」才是真正的自我,所以不斷汲取「小我」需要的能量,以至於離「真我」越來越遠。

就像蝴蝶自由飛翔需要經歷破繭之痛,要想找尋到「真我」,我們也必須一層層的打碎阻擋在前的「小我」,涅槃重生。

而那些讓我們遠離「真我」的「小我」,就是我們的有身體、情緒、思想、角色扮演及身份認同。

看到「小我」的明細表,有沒有感覺一絲的震驚!

不過,不用懷疑,就是因為這些的阻擋,我們才離真正的自我越來越遠。

想想那些為了滿足虛榮心,「網貸」的人,他們真的在信貸之後的日子裡收穫了愛、喜悅、和平麼?似乎也不見得。

畢竟他們要每天想著如何儘早還錢,避免雪球越滾越大。

甚至有些人,因為一念之差,香消玉殞。

那麼如何一層層的剝離身體、情緒、思想、角色扮演及身份認同這些「小我」對我們包裹,獲得真正的自我呢?

一起去看看《遇見未知的自己》中那位智者老人是怎麼讓若凌尋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吧!

與身體聯結,享受當下

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當我們離開母親子宮的保護,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之後,我們再也沒有了不需要努力就能獲得一切生存條件的環境。我們發現,原來以為的我們和世界是一個整體的觀念都是自己的錯覺。所以為了生存,我們拚命抓取那些能夠給予自己能量的東西。

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生存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只是那種從娘胎裡帶來的不安全感卻仍舊環繞著我們,讓我們不能停歇的用各種能抓取到東西做成護甲,保護著自己,以證明自己的存在。

但是,伴隨著不斷被加固的護甲而增長的,是我們與「真我」的距離。

如何能夠破解身體的阻礙,走近「真我」?

享受當下。

我們總是習慣於回顧已經過去的事情,或者在懊悔中傷心,或者沉溺在曾經的喜悅中不可自拔;要不就是活在幻想中的未來,以為只要每天想著,老天就能聽到自己的呼喊,天降餡兒餅,還正好砸到自己的頭上。以至於忘記了,當下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重視的時刻。

過去已過,未來未至,唯一屬於我們,且能把握的就只有當下。

如何能夠讓我們把握當下?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張德芬借老人的口告訴我們:與身體聯結,與身體對話。

所有能讓自己活在當下的一切活動,都可以。比如,靜坐冥想、呼吸、瑜伽等。

就像跟別人對話一樣,這次,將方向內轉,與自己對話,聽聽身體的聲音。試著擴大自己對身體的控制,而非再讓那不可知的潛意識把控我們。

「臣服」情緒,過不受別人影響的生活

唯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才能消融它們。

什麼樣的事情最讓我們無法忘記?問問自己,依舊存在自己腦海中的是什麼往事?

大多數人想到的一定是曾經讓自己很傷心、很氣憤、很羞恥的事情。像被甩、被背叛、被甩鍋等。

無法忘記的原因是什麼,無法釋懷,所以一直存在自己的記憶中,還總是被反芻。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者張德芬說道,我們的大腦每天要處理四千億位元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的兩千位元的信息。

而我們的大腦又很聰明,只挑選一些對自己「口味」的元素,讓我們久久沉溺在那個大腦創造的悲憤的基調里,無法逃脫。

那麼如果,逃離大腦製造的假象,走出負面情緒的牢籠?

學會臣服。

當然,這裡的臣服,不是讓我們臣服那些讓我們被迫承受這些事件、情緒的人,而是臣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臣服於我們源於這件事而產生的情緒。

問問自己,能不能接受已經發生的事件以及自己產生的情緒。當然,我們有兩種答案可選,臣服Or不臣服。只是,即便我們不臣服,事件、情緒也已經產生。

但是,雖然都是基於已經發生的事件,兩種選擇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

臣服於事件和情緒,會讓我們接納這種感覺,然後放下對它的需要,而這種情緒也會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減淡直至消失。就像那個把別人對自己的不好都寫在沙灘上的人,為了不再讓自己沉溺於痛苦中,所以選擇接受別人傷害產生的情緒,讓這種情緒晾曬在陽光下,所以痛苦也就慢慢消失了。

而不臣服,則會因為我們不斷的反芻而給予這種情緒過多的關注,導致它不斷滋長,最後在我們心裡深根發芽。就像金庸筆下的李莫愁一樣,從一位驚世駭俗的女子變成讓人畏懼的女魔頭。只是因為她的執念。因愛生恨,也因愛失去了自我。

每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有原因的,而「臣服」情緒,就是給我們一個學習的機會,幫助我們認清真正的自己。

對思想「挑三揀四」

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雖然我們從小被要求,不能挑食,對身體不好,但是我們依舊會把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挑出來,甚至不讓它出現在飯桌上。

但是,似乎我們卻從來沒有養成挑選自己思想的習慣。以致於一些沒有經過篩除的負面思想都被儲存在我們的大腦里。

而我們的大腦又很聰明的不斷抓取各種能夠助長這些思想的東西,滋養著它們的成長。

導致我們被各種負面情緒充斥著,總是過度解讀別人的表情,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被老師叫去辦公室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回想一下,當從老師辦公室回到教室,看到其他同學的表情,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幫你想到了其他同學對你的各種嘲笑、嘲諷、鄙視的看法?

讓我們把鏡頭拉近,認真看看其他同學的表情,他們真的是在嘲笑你麼?

同學甲:我只是在想事情而已,根本沒有注意到他回教室。

同學乙:被叫去辦公室而已,我還被罰站過在教室門口呢,這有啥的!

同學丙:不知道在老師辦公室有沒有聽到什麼八卦呀,每次路過教師辦公室都能聽到他們在聊天的聲音,不知道他有沒有聽到點啥!

……

「焦點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往往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總是對自我進行放大。

但是,無論是被老師叫進辦公室,還是衣服穿反、當眾跌倒等事件,它們都只是每天發生的無數事件中的一件。那些附屬的感覺,只是我們思想對事件的一種發射。

而要打破這種思想,就需要我們採用「轉念法」——隨時檢視自己的思想,判斷其正誤。雖然不簡單,需要很多努力和漫長的等待。但只要下定決心,不再被思想干擾,你就成功了第一步。

覺察身份,拋棄虛偽的外殼

你認同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你,也不是屬於你。

古人有言,人靠衣裝,馬靠鞍。但是現代很多人卻為了這些所謂的「裝」,承受著很多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

我有個年齡與我相仿男同事,比我來公司早,因為經常助人為樂,又能跟其他人互相吹牛,所以比較受喜歡。

前段時間,他終於喜提了自己吹噓了很久的四輪車。

只是,他不是本地人,住宿在單位,平常用到車的機會少之又少。車自從開回來之後大部分時間是在單位停著落灰。

記得,他剛買回車沒多久,我蹭車出去辦點事,順帶問了一句為啥要買車,他回答道,都已經跟別人吹了那麼就,別人一個個的都提車了,我能不買麼?

聽到這個回答,我心裡無數個問號?

真的值得麼?為了所謂的面子。

當然,如果他家境不錯,有能力買車也無妨。可是,他買了車之後,每天生活變得無比艱苦,還要負擔很多車子不得不花的附加費用。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張德芬女士寫道:

「大部分自我身份認同是開始與青少年時期(髮型、朋友、潮流;名牌),但是學校、家庭教育都沒有教他們如何從內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和肯定。」

看著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我們以為如果我們裝扮成那個樣子,也會有那樣的優越感。但是我們只看到他們外表的光鮮,卻總是忽略他們嚴寒中穿短袖拍戲、在酷暑天穿棉襖、零下被扔進湖水還要表現出愉快的樣子……

當我們讓自己執著著要依靠外在認同汲取力量時,我們就像那個穿上媽媽高跟鞋,就以為自己長大的小女孩一樣,永遠只能生活在幻想中。

而當我們認識到外裝只是我們的陪襯品時,就會發現,即便背著十幾塊錢的帆布包,也能自信的站在人群中。

因為,你知道,真正的你,不會因為外在的著裝和裝飾而有絲毫的改變。

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真我」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關注錯了方向,導致「真我」一直被我們掩藏著。

當我們再次恢復與我們身體的聯結,學會「臣服」於情緒,開始檢視自己的思想,放下對外在的執念,那個被一層層包裹著的「心」就會被找到!

邁開腳步,勇敢撥開層層的迷霧,一起去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吧!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