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媽媽嗎?「我的」媽媽在哪裡?奶奶再好也代替不了媽媽

@ 2019-09-27
"

你是我的媽媽嗎?「我的」媽媽在哪裡?為什麼我不能跟我的爸爸媽媽在一起?這三句話,出自一個四歲小男孩之口。

說話的男孩經常和我兒子一起玩,他叫子軒。他住在爺爺奶奶家,爺爺喜歡出門玩,白天除了吃飯睡覺在家,其他時間都在公園裡和老夥伴們一起玩,每天帶著他的就只有奶奶一個人。

一次,我們一起去家附近的小公園裡玩耍,兩個孩子玩的很開心,回來的路上,走到要分開的地方,我帶著兒子回家,男孩的奶奶帶著男孩準備回去,男孩有些鬧脾氣,不高興的沖奶奶大喊:「為什麼明明可以和媽媽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跟我的爸爸媽媽在一起?」

奶奶聽了,緩了緩勁,輕嘆一聲,耐心的對孩子說:「爸爸和媽媽工作忙,再過兩天,到了周末爸爸就會來接你了。」孩子半天沒有出聲,最後奶奶牽著他的手回家了。

奶奶停頓了半天,帶著一臉的疲憊和無奈。但她從來不抱怨,也很健談,在後來的聊天中,我才知道,眼前這個孫子,從滿月後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一直住在奶奶家,每個周末見父母一次。遇上爸爸加班忙的時候,可能就是兩周見一次,小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懂,奶奶帶著他出去玩,看到別的孩子是爸爸媽媽陪,天真的子軒因為不常見媽媽,就忘記了媽媽的樣子,會問奶奶:「你是我的媽媽嗎?我的媽媽在哪裡?」

據奶奶講述,兒子和媳婦就住在附近,他們都要工作,照顧孫子的重擔就落到老人的肩上,

無論是從工作還是從家庭條件上看,她們家經濟上沒問題,媳婦工作也在家附近,時間上完全有機會照顧孩子,至於媳婦為什麼不願意每天回來看一眼孩子,其中的原因外人不得而知。

但是孩子出生了,父母就有責任和義務撫養他長大,孩子心裡渴望父母的愛和陪伴,他不懂大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相隔一條馬路,卻猶如千萬里遠,在孩子的幼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建立正確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將來長大成人,會影響他的感情甚至婚姻生活。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男孩在感情中想要尋找能給他母愛感覺的女生,而在現實中,這樣的感情是幾乎不存在的,兩個人是平等獨立的主體,沒有女生願意像個媽媽一樣付出。而在童年缺乏父愛的女孩,在成人後的感情需求會偏向於溫暖,呵護,有領導魅力的男生,實則還是內心裡缺乏父愛,在尋求父愛的依戀。在感情和婚姻中,無論哪一方,把親密關係與親情的依戀關係弄混了,當你開始期待另一方像父母一樣付出時,婚姻就會面臨危機。

所以年輕的父母,無論你們工作多忙,如果可以,就少參加一次聚會,早點回家,陪孩子吃頓晚飯;如果可以,少逛一次街,陪孩子玩半天;如果可以,少一點個人享受,每天回趟家見孩子一面。不管奶奶把孩子照顧得多好,但她終究不是媽媽,祖孫愛彌補不了孩子想要的父母愛。

子軒是幸運的,雖然不能每天看到爸爸媽媽,但奶奶很用心的照顧著他,愛著他,大人之間有矛盾隔閡,她也努力朝著積極正向的方面塑造父母的形象。相比子軒,鄰居大寶就沒這麼幸運,大寶的爸爸屬於晚婚晚育,大寶的奶奶好不容易盼來了孫子,對孫子疼愛有加,孩子一哭,媽媽剛起身,奶奶就衝上前去哄;周末孩子要跟媽媽一起出去玩,奶奶趕緊攔下,明面上說讓媽媽好好休息,嘴上卻對孩子說:「大寶呀,跟奶奶一起出去有零食吃,跟媽媽一起出去沒得吃哦。」吃飯的時候,媽媽教大寶自己練習吃,奶奶見狀,放下自己的碗,就開始喂大寶吃飯……

奶奶喜歡孫子,愛他,卻以媽媽的身份包攬了一切,讓大寶的媽媽苦惱不已。其實在這裡面,奶奶是辛苦的,但她願意付出,可是事實上,不管她願意怎麼付出,她都越界了,大寶有自己的媽媽,母親就是母親,母親能給孩子的愛是奶奶代替不了的。我們每個人都愛孩子,身份不同,界線不一,守住邊界,尊重各自對孩子的愛才是真的愛孩子。

不管是因為家庭矛盾,還是因為邊界問題,以媽媽的身份去照顧孩子,或者無奈在孩子的幼年充當著媽媽的角色撫養孩子,都要真心的用心的去「看見」孩子,多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心裡想要什麼?

忙於工作的年輕父母們,無論窮養還是富養,其實孩子最想要的無非是父母的陪伴和愛。

生活所迫,為了生存我們確實需要捨棄一些東西,去掙錢活下去;可是如果你有選擇的餘地,只不過帶著孩子會累一些、艱辛一些,但生活能過下去,就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能看見爸爸媽媽。

在孩子的幼年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你在忙著掙錢;孩子長大了,你變老了,你需要常伴的時候,孩子在忙著工作,我們真正能和孩子相處在一起,互相陪伴的歲月就只有這幾年童年時光,珍惜眼下,珍惜擁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