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場媽媽到全職媽媽,從塵封理想到重整人生,我和頭條號的一年

@ 2019-09-27
"

一個只有三節課的爛尾音頻幫我打開了另一扇門

2018年11月,我的二寶還沒滿周歲,我天天奔波在家和單位,堅持著我的母乳喂養。每天中午,兩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用100分鐘在開車中,50分鐘用來喂奶、吃飯和休息。職場媽媽 的奔波有時讓我身心俱疲,於是乎,這100分鐘成了我在車上與自己獨處的「美好時光」。我習慣在車上聽喜馬拉雅,從旅行、國學、財經、詩詞到音樂…我聽很多領域的知識。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偶然的一個操作,我聽到了一個講解自媒體做法的音頻,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自媒體」這個詞,並知道了頭條號這個平台。#我和頭條的故事#

不知道是因為聽的人太少,還是什麼原因,這個音頻只更新了三集就爛尾了。但這並不重要!對於我而言,它已經打開了我的一個新的認知,為我將來人生的改變埋下了伏筆。

從知道了自媒體之後,我立刻行動起來,下載了頭條號等一系列平台。 我每天都會打開頭條號瀏覽各種文章,讀樊登解讀書籍,讀尹建莉如何育兒,讀盧悅談心理,看李子柒做菜。當我讀得越多,看得越多,我越被自媒體所吸引。那麼多我或尊敬或欣賞的人物都在這個平台上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觀點、幫助大眾、促進社會。直覺告訴我,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

重燃塵封的理想

我曾有一段不太成功的創業經歷。那時我剛到長沙生活,懷揣著夢想就創辦了一家女性成長培訓公司。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所知所學幫助更多的女性尋找到自我的價值和幸福的生活。可是,經歷了一年半的努力或者說掙扎,創始資金耗光了,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這時,機緣巧合,我有機會進入了一家網際網路電視公司,收入和職位也都不錯,我就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個可以療傷的山洞一樣,迅速逃離了我那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一躲就是五年。

頻率對的人和事總有一種天然的吸引。

當我年近40,以為自己已經安於現狀,不再談什麼理想的時候,我遇到了頭條號。那個被塵封的理想又蠢蠢欲動起來。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它並沒有徹底離開我。它在我的心裡埋下了一個種子,一直在等待適合它成長的土壤,它希望可以破土而出,重新煥發生機。

雖然,每天我依然忙於工作和照顧兩個孩子,能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少的可憐,但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呼喚,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必須去做,要不然,你一定會後悔。

歸零,重新出發!

因為家庭的狀況需要我來照顧二寶,也因為急切地想要投入自媒體的懷抱,更因為想要開啟自己真正熱愛的生活,我辭職了。

2019年2月21日,我的第一篇文章在頭條號上發布,從此開啟了我這個全職媽媽的自媒體之路。

全職媽媽本身就不容易,還要做自媒體,那就更不容易了。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都有無數個想法涌到腦海當中,它們都想要通過我的指端表達出來。一連40多天,我幾乎每天都是一兩點鐘才睡。因為,只有在孩子睡著之後,我才能有完整的時間沉下心來寫作。

我的寫作主題也非常分散,只要有靈感的,我都會記錄下來,文章都是1000多字,那時也基本上做到了日更。可是,那時的每篇文章的閱讀量基本上只有幾十幾百,給我點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結果就是,3月26日我第一次申請原創,就被頭條號拒絕了。頭條給我回復的具體原因是:內容不夠豐富翔實,建議提高發文質量與原創內容占比。這一大盆冷水啊!

沉澱、思考、重新定位

現在我不得不感謝那一盆冷水,因為它讓我躁動的心清醒過來,它迫使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我到底想要做什麼?

什麼叫內容不夠豐富翔實,什麼叫發文質量不高?

我重新回過頭去看那些我寫過的文章,我猛然發現:原來它們沒有靈魂,漫無目的,它們沒有個人的logo,沒有想傳達的核心理念。我都不確定,當讀者讀完我的那些文章,他們到底能有多少收穫?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每天看似的努力和熬夜,不過只是想完成日更的任務,不過是想要快速地證明自己。當我繼續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去看,才發現:原來當初的辭職,其實更主要的是想要逃避現實,事業上的瓶頸,育兒上的疲累,人際關係的壓力……自媒體不過是我的一個藉口,而我希望在自媒體上快速獲得成功和收益,不過是想證明自己辭職是深思熟慮而自信滿滿的選擇。一個自欺欺人、連自己都快找不到的人,如何在一個面向公眾的平台上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和正能量。這樣的我怎麼讓平台認可?

我是誰?我今天所做的事都是為了什麼?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事情?我想過怎樣的人生?

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糾結在我的腦海當中。

有一天,我推著二寶走在大街上,她睡著了,我在一個十字路口坐下,靜靜地看著車來車往,習慣性地打開頭條號。

陪寶寶寫日記、IF枕邊育兒 、授人以漁、北鄉小妹兒……我發現在頭條號上,並不是只有那些名家大咖,也有著很多像我們一樣普通的人在頭條號上書寫著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行動改變著自己的人生照亮著他人,他們在頭條號上創造出了自己的奇蹟。

再打開青雲計劃的榜單,在一篇篇思想深邃、文思雋逸、乾貨滿滿的文章中,我看到署名的作者很多很多都是不曾認識的「小人物」。

在這一刻,我忽然明白自媒體存在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聲,為自己代言,從自媒體的平台開始影響他人、影響社會乃至影響世界。如果想要在自媒體上獲得認可和價值,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平台能給什麼,而是我們藉助這個平台,可以傳遞什麼?我們能夠給他人什麼?

在那一個十字路口,我仿佛獲得了頓悟。

於是,我調整自己的節奏,不再急於日更,而是認真打磨每一篇文章。在選題的時候我就會想:這篇文章能不能解決我或者他人生活中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當讀者看完我的文章是不是真的能有所收穫。

當我把每一篇文章都看成要去參展的作品,我不再著急把它完成,而是從自己的角度、讀者的角度以及時間的長度來(長效性)再三品味,我產出的數量明顯減少了,但是內容質量卻顯著提升了。

終於,在2019年5月8日我通過了頭條號的原創。5月16號獲得了青雲計劃自薦的功能。5月30日獲得了我人生中第一個青雲計劃的獎勵。緊接著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8月13日,我被授予「青雲計劃獲獎者」的認證。期間,我還意外地獲得了兩次爆文,入選頭條精選頻道,並開通了自己的專欄。最重要的,我獲得了將近2000位的粉絲和150萬的閱讀量和無數的點贊。我感到自己身上原來微小的光越來越亮,我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

脫胎換骨,重整人生

頭條號不僅僅給了我發聲的平台和一份充滿喜悅感的收入(每一次都有中獎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改變了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和生活的狀態。

想要持續有質量地輸出,那就要有足夠的高質量的輸入。我大學是學教育學的,當老師時教授的是心理學,曾經我是一個很愛閱讀的人。但是,創業失敗後的那5年,也許是潛意識地逃避,家中的書被我束之高閣、布滿灰塵,是自媒體讓我把它們重新拾起來。

因為選擇的是育兒領域,每當我面對兩個孩子產生焦慮和擔憂的時候,自媒體可以讓我多幾個視角去看待問題,而自媒體上眾多優秀作者的知識和經驗也給了我更多的啟發。理論一定要結合實踐,這是自媒體教給我的實用智慧。

我開始用視頻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從一個連手機基本功能都不願意研究的人,變成一個剪輯小能手。這時候我才知道,科技真的能夠改變生活,那些美好的點滴可以如此持久而鮮活地保留下來。

因為在自媒體上的廣泛涉獵,我獲得了很多改善自己生活的知識,也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曾涉足的領域。看到很多寶媽分享輔食的做法,我開始每日早起為孩子們準備豐盛的早餐。看了創意人生,我開始思索有沒有更多創意的活法。知道了四維空間、高維能量,我開始探究這個宇宙更深層次的秘密。

……

原來直覺真的沒有錯,頭條號確實重新開啟了我的人生。現在,我終於活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聲有色、有煙火氣,並能發出自己獨特光芒的人。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台原創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