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脾氣再好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忍不住罵孩子,小孩子有時候真的太調皮了,父母很難保持心平氣和,很多孩子在被父母罵的時候,表現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會直接哭泣,有的會默不作聲,還有的對跟父母頂著干,但是這位小女孩,卻反彈了,跟父母直接講道理,最後父母被說的沒脾氣,咯咯地笑起來,脾氣再大的人,也舉雙手投降了。
這年頭沒點文化,罵人都顯得沒格調,被孩子「看不起」
一位四五歲的小女孩,在被父母罵過之後,她沒有選擇哭泣和賭氣,也沒有默默地在內心消化這件事,她拿了一個小板凳,坐在父母的對面開始談判,你總是在那裡罵人,嗷嗷嗷嗷,你看看人家動畫片里的那些,你看人家怎麼對待孩子的,不打孩子,不罵孩子,只是批評他,讓他改正,他們不是好好地改正了嗎?而你們呢,就只會啊啊啊地喊,誰會聽你們的啊?
幾乎話說得父母沒了聲音,小女孩接著教育父母,那些小孩子跟我一樣,很調皮但是很聰明的,他們的父母像你一樣打罵他,他是不是就變笨了?被罵笨了(言外之意,我以後笨就是你們造成的,還不快反省?),此時聽到了父母弱弱的回應,「嗯」,顯然,父母知道自己錯了,女孩子接著說,「還打孩子,打個半死喲」,看來,平時小女孩也接受過父母的打,對此深惡痛絕,「總是讓我來幫你,你自己都不反省」,一錘定音,蓋棺定論,父母根本沒有自制力,說好不打罵孩子,卻總是忘記,還需要孩子來提醒,這是啥父母嘛!
你以為到這裡就完了?小女孩還懂得舉一反三,你們以後罵人,能不能用文化高一點來罵呢?你們已經讀過小學、初中和大學,還不會用好的句子,名句來罵人嗎?不會用古詩來罵人嗎?為什麼總是用那些粗話啊?什麼什麼的來罵人呢?你還說我古詩背的少,我都可以用古詩來說服別人,你呢,只會嗷嗷喊!
言辭之中,小女孩以理服人,以絕對的氣勢壓倒對方,最後還對父母採取了鄙視態度,恨鐵不成鋼地要求他們趕緊腦補古詩,以後再像以前那樣罵人,連女兒都會瞧不起啦!哈哈哈,不知道這對爸媽以後再控制不住脾氣,罵人的時候會不會有心理陰影呢?罵人前先去翻古詩,等氣消了也不想罵了吧。
想想以後罵孩子的畫面,我先笑一會
葉落烏啼霜滿天,今天你犯了錯誤,我想批評你!床前明月光,給我罰站去!汗滴禾下土,打你不許哭!鋤禾日當午,你今天太可惡!或者直接用更文雅的,朽木不可雕也!唉,還有一句,「涸轍遺鮒,旦暮成枯,人而無志,與彼何殊」,翻譯過來就是你沒有夢想,跟鹹魚有啥區別呢?哈哈哈!
難不成老父親在看到孩子不想學習時,就念叨一句,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或者哀嘆一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哈哈哈,又或者孩子犯了錯誤,直接來一句,子不教父之過,爸爸自己打屁股?哈哈哈,這個畫面太美,想都不敢想。
為什麼父母罵孩子,總是喜歡用負面的話?
人在情緒最差的時候,氣頭上罵人就沒啥顧忌了,什麼痛快,什麼解恨就拿什麼攻擊對方,所以多是以負面的話為主,不光是外人,孩子也一樣,即使是批評孩子,也很少有父母做到情緒平和,基本上去昂是三分批評七分情緒,更多的是情緒的發泄,等到氣消了,看孩子也順眼了,孩子的錯誤也不算是錯誤了,所以這種罵人的方式,父母更應該反省並且改正。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
跟孩子比,父母更有自制力,也是孩子的榜樣,所以父母學會控制情緒,對孩子也是正面積極的言傳身教,古人對孩子還有「七不責」,在文化如此發達的今天,父母更應該就事論事,不要輕易遷怒孩子了。
首先,不能帶有情緒訓斥孩子,這樣會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加糟糕,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彌補。
其次,父母要學會辨別孩子的錯誤,如果是嚴重的錯誤,父母需要發火,但一定要克制,不能遷怒,不能翻舊帳,如果是第一次犯的錯誤,不要發火,跟孩子講好規則,下次不許這樣,不然就採取懲罰措施。對孩子的小錯誤,孩子不是有心的,能諒解就諒解,對於出發點是好的,卻好心辦壞事的錯誤,父母要先理解再溝通,不要讓孩子傷心。
最後,不要遷怒,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不好,就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小孩子就是在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不犯錯誤的那是聖人,如果擁有這個共識,可能會對孩子更加包容,不會要求那麼苛刻。
對待孩子的情緒,父母更應該冷靜地應對,不要打,不要罵,孩子的情緒需要發泄出來,父母需要心平氣和地等待,然後再講道理,最好是單獨跟孩子在一起,這樣更有利於跟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哭鬧只是最差勁的一種,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變成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的確,不管受了多大的教育,學校里從來不教如何控制情緒,這些都是在實際中摸索出來的,無論是大人也好,孩子也罷,都要學習當情緒的主人,不然,以後罵人沒水準,連孩子都會瞧不起的喲,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