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芽芽2歲之前,不怎麼愛說話,只是會說簡單的詞組,比如「媽媽」、「爸爸」,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帶給芽芽媽很多的驚喜,之前經常聽的故事,在會說話後也能慢慢複述出來。芽芽媽經常在後台看到媽媽的留言,有的孩子9、10個月就會說話,有的孩子2歲半還不會說連續的句子,有的寶媽問是不是「貴人語遲」,今天芽芽媽就給各位寶媽們講講,怎麼讓你的孩子早開金口!
貴人語遲?語言發展滯後!
「貴人語遲」出自論語,是指有謀略的人不誇誇其談,卻行動迅速。但是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開口說話晚的孩子,比較金貴」。
如果寶寶2~3歲的時候還不開口說話,很有可能是孩子語言發育滯後、緩慢。如果不引起重視,很有可能影響寶寶的閱讀能力、正確表達自己想法以及社交能力。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金口難開」?
1
生理因素
寶寶語言發育滯後很有可能是遺傳因素,此外,還有可能是寶寶的聽力、發音器官存在問題,如果是生理原因,家長需要帶著寶寶及時就醫。
2
心理障礙
有些孩子屬於能聽懂、但是不願意開口表達自己的意願,甚至排斥說話,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對於這類寶寶,媽媽們要多和他們進行語言、肢體的交流,多和他們溝通,疏導情緒,及時滿足他們的表達意願和需求。
3
家庭氛圍
孩子不願意說話,很多原因來自於家庭因素。比如父母不愛說話,孩子自然缺乏學習、模仿語言的氛圍;比如父母說話語速較快,則會讓寶寶模仿出現困難。也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說話發音不準確的時候,嘻嘻哈哈,讓寶寶害羞難為情,於是越來越不愛說話;還有的家長,擅長代辦所有事情,孩子還沒有說什麼,立馬上去噓寒問暖。這些都不利於寶寶語言的發展。
四大誤區讓寶寶厭惡說話
寶寶在1~3歲之間,是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家長需要一些適當、積極的引導,給予他們足夠的示範與鼓勵,如果寶寶能聽懂,但是不愛表達,不開口說話,很可能是你踩入了以下四個雷區:
1
嘲笑寶寶,妨礙寶寶的語言體驗
芽芽剛開始說話,發音不標準,經常會n和l不分,比如石榴讀成了石牛,媽媽覺得超級可愛,總是哈哈大笑,後來發現寶寶面對媽媽說話的時候越來越害羞,甚至不願意開口說話。芽芽媽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於是每次給寶寶教新單詞的時候,都會放慢速度,寶寶聽得清楚,自然模仿就越準確。等芽芽再次說成「石牛」的時候,芽芽媽會專門強調「石榴」的讀音,幫助他改正,讓他們自己去調整發音的準確性。寶寶們發音、說話的體驗可比說話的準確性重要很多呢。
2
給孩子貼上了「不會說話」的標籤
寶寶都有各自的語言發展規律,有些孩子說話早,有些晚,並不等於發育不正常,家長們要不因為孩子說話慢、說話不清楚就著急火燎地認為寶寶很笨,會容易傷害他們脆弱的小心靈。如果家長們沒有給寶寶耐心、正確的示範,只是一味地給寶寶壓力,認為寶寶先天不足,那麼會讓寶寶更加著急,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芽芽媽溫馨提示:不要當著外人說「寶寶不會說話」、「寶寶不愛說話」,而應該多多引導寶寶、表揚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3
家長過於懶惰,用電子設備代替
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家庭環境是寶寶成長的關鍵環節。有的父母工作忙,回家不愛說話,就打開廣播、電視,讓孩子聽故事、看故事,用電子設備陪伴孩子。
寶寶在開始說話的時候,要學習父母的口型、學習他們講話的語速,家長應該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創造一個說話和交流的環境,給寶寶講他們喜歡的故事,講媽媽正在做的事情,哪怕只是媽媽的自言自語,也要堅持下去。
4
父母養育過於積極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的照料過於細心和積極,孩子想要什麼、想幹什麼,還沒有表達出來,媽媽就一個健步上去幫寶寶解決,寶寶餓了,指一下蘋果,就立馬拿過來;寶寶指一下玩具,媽媽立刻拿來一堆讓他自由挑選。這些行為反而會讓他們少了語言表達的機會。芽芽媽建議,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應該引導他們想要什麼,表達出來,鼓勵他們說話、溝通。
五大妙招讓你的寶寶「早開金口」
0~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家長需要及時進行訓練干預,讓寶寶儘快說話。
1
早點和寶寶對話
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到反覆接觸語言刺激,再到咿呀學語,再到能說會道的「小話癆」,這一系列都是在3歲之前完成的。
兒童的語言發展分為語言接受和表達兩個方面。教育學家瑪利婭·蒙台梭利認為:寶寶的語言發展有兩個敏感期,分別是從出生到3歲,他們無意識地從環境中吸收語言素材;第二個敏感期3~8歲,孩子主動參與、學習如何交流。
0~3歲,聽力敏感期:此時的寶寶處於聽力素材的搜集階段,咿呀學語就是他們語言敏感期的開端。給他們播放適當的兒歌、故事作為玩遊戲的背景音樂,多和他們聊天溝通,讓他們無意識鍛鍊語言的發展能力。
3~5歲,語言高峰期:這個時候,小話癆們紛紛登場,喜歡講故事、管閒事,而且隨著詞彙量、語法、口語的發展,還會喜歡對事物品頭論足。
5~7歲,語言應用的敏感期:寶寶們喜歡用詞彙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寶寶一起編故事、表演故事,讓他們鍛鍊自己的口述能力。
2
鼓勵、表揚寶寶的語言能力
在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用積極而正面的詞句回答他們,儘量少用、不用命令、禁止等負面詞彙。比如把「別碰它」換成「媽媽陪你玩皮球,你還想玩茶杯嗎?」;把「快停下,住手」換成「咱們去講故事吧,換個遊戲玩怎麼樣?」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要注視著寶寶的眼睛,適當提一些寶寶感興趣的問題,多表揚、多鼓勵,讓他們覺得說話是個很快樂、很有趣的事情。
3
創造說話的輕鬆環境
家長與寶寶的語言交流越多,他們的語言能力就越強。大人的動作、語速、聲音、神情都可以幫助他們領悟語言里的意義。除了日常的交流,父母們還可以多教他們朗誦詩歌、兒歌,講述一些簡單的故事,讓他們把故事裡的事物和現實生活中結合在一起。
4
多去戶外,多和小夥伴們交流
寶寶在開口說話前,腦海里存儲了很多詞彙量。在他們開始用語言表達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可以多帶寶寶去公園、動物園、商場,給他們講述動物、植物和商品,告訴他們每個事物的特點,比如從動物園回來,可以買一本關於動物的圖書,告訴他們每個動物的名稱和習性。
讓孩子多和小夥伴玩耍,多和同齡人交流溝通,讓他們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溝通魅力,刺激他們說話的慾望。
5
日常交流最為重要
隨時隨地抓住一切可以鍛鍊寶寶說話能力的機會,比如換尿布的時候,告訴他們「你現在還小,需要尿布,等長大以後,寶寶就可以自己去上廁所,不需要媽媽幫你換尿布呢」;比如出去玩耍時,告訴他們「這個音樂好好聽、這個小朋友在玩積木」,在寶寶視線看到哪裡的時候,媽媽可以適時為他們講解,積累他們的語言素材。
芽芽媽溫馨提示:跟寶寶示範的時候,語言要簡單,語速要放慢,每個字吐字清晰;表情、動作要以和寶寶互動為主;可以在遊戲中進行,用圖片、動作等給孩子進行語言示範。比如每天抽出十幾分鐘,為寶寶講圖畫書中的內容;等他們逐漸長大一點,可以讓他們自己複述書中的故事,來鍛鍊他們傾聽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特別要注意的是,寶寶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心急火燎地搶話,孩子語速慢、反應較慢,一旦被剝奪了訓練的機會,很有可能會打擊他們語言表達的願望。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