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母親還在溺愛孩子嗎?歐陽修母親教你怎麼做,現代家長必學

@ 2019-09-26
"

文章作者:薛靜月老師

現代社會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越來越難了,在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現在很多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很多家長不但不加制止,而且還默許了孩子的這種「放縱」,尤其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慈母多敗兒」,即使到現在,很多母親依然是溺愛著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樣是非常不對的,長此以往,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名人事跡,其中母親教育兒子的事跡也相當的多,都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而現代社會很多家庭依然喪失著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實在是讓人痛惜。

1、司馬光的教育觀,重視愛於教相結合

在家庭教育方面,司馬光特別重視愛與教的相結合。他指出:「自古知愛子不知教,使至於危辱亂亡者,可勝數哉!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於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針對某些家長以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後再教不遲為由遷就孩子的錯誤觀點,他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尖銳地批評道:這種說法「猶養惡木之萌芽,曰『俟其抱合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此外,在「慈愛」與「嚴教」的統一問題上,鑒於「慈母敗子」的教訓,司馬光尤其強調了母教的重要性。在對母道的要求上,他鮮明的指出:「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所以說慈而不教便是溺愛。

2、母親從小溺愛孩子,使得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臨死前向母親復仇

古時候有個孩子父親早就去世了,母親和他相依為命,非常溺愛他。小時候的他沒有什麼是非觀念,不論自己做了什麼?母親都默許,從來就沒說過什麼不是,總怕他受委屈,只要孩子不受委屈怎麼都行,視為掌上明珠,對兒子總是百依百順,直到成年了,還在母親的懷裡吃奶呢!於是,就使他養成了偷雞摸狗,打架鬥毆的惡習。當他偷了別人的東西的時候,還誇獎他說:「好孩子,真會過日子,知道東西是好的,這樣就不用我們家花錢買了。」

當他和別人的孩子打架時,如果占了便宜時,母親就又誇讚一番,甚至還要以「美食」作為獎勵。如果吃了虧,母親就會帶上他找到人家不依不饒。在他的心理形成了一個概念:「天下就是他的。」他的母親在他的行為過程中,只有誇獎,沒有反對,更沒有指責,總是讓他按著自己的意願辦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隨著年齡的增長,惡習也在不斷的加深。終於有一天他犯了重罪。當法官壘摞他的罪過,宣判他死刑時,他才恍然大悟,方才明白了他的成長過程。他從心裡把對母親的崇拜和愛逐漸轉變成恨,而且是越想越恨!今天自身的結果都集結到對母親的恨上!

臨執行死刑前,法官問他:最後還有什麼要求的時候,他想到了對母親的報復。於是他就向法官提出來要見自己的母親。法官經過商議,答應了他的要求。法官把他的母親請到了現場。可他向自己的母親提出了一個令在場的人誰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說:「娘啊,我就要死了,你養我這麼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麼事你都不說我,不管我;提出什麼要求,你都會答應,就讓我最後再吃口媽媽奶吧!」

此時的母親早已成了淚人、泣不成聲了。聽到兒子的要求,哭聲有所緩解,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開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兩個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兒子低下頭、張開了血盆大口、衝著母親的乳頭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過頭去,將母親的乳頭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擺過頭來,張開含滿母親鮮血的大口、血星四濺。衝著母親狠狠地說:「我恨你!從小,不管我做什麼,你都不管。不管對錯?我想要什麼就給我什麼,從來不說不,如果小時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話,我能到今天嗎?我恨你,我恨你——!」母親已經暈厥了過去。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反而是害。有些溺愛中的孩子,雖然還沒有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但是,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天下唯我獨尊,不知廉恥,排斥他人,不知進取,為所欲為等等的極端的個性膨脹,會給他們的社會生活、工作、學習帶來嚴重的障礙。當客觀條件達不到他們的個性私慾的時候,他們就會鋌而走險,走向極端,給社會、家庭、國家帶來嚴重後果。

3、歐陽修母親從小正確的教育歐陽修,長大後的歐陽修終成一代大家

然而歷史上嚴教的母親也很多。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朴、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儘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划地練習寫字,反反覆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里,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家裡。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對母親說,世上竟有這麼好的文章啊。

儘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後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了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里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里。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倍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於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了一生的功業。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從小,言傳身教,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怎樣愛別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使孩子從小就要樹立正確的榮恥觀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質基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