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社會學家安德魯·阿伯特(Andrew Abbott)指出,「職業支配著我們的整個世界。它們治癒我們的身體,衡量我們的收益,拯救我們的靈魂」。
然而,我們在職業中的現狀是:選學校迷茫,報志願慌亂,找工作沒頭緒,換工作頻繁,人到中年負累一身、成就寥寥,半輩子人生就這樣沒了。
至於孩子,長大了要幹什麼?能幹什麼?我們和孩子同樣缺少思考。
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們要給孩子職業啟蒙和教育,怎麼做呢?
職業啟蒙和教育
為什麼非做不可?
1. 6~15歲是職業啟蒙和教育的黃金期。
這份來自英國的研究報告,流傳甚廣,也得到很多國內教育專家的認同。其實,給這個時間分界線背書的,還可以算上美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師舒伯(Super)一份。
舒伯從終身教育的理念出發,在1953年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分為成長(0—14歲)、試探(15—24歲)、建立(25-44歲)、維持(45—60歲)與衰退(60歲以上)五個階段,且每個教育階段個體的興趣、愛好、職業目標、人生追求均存在顯著差異。
生涯彩虹圖。舒伯認為人在一生當中必須扮演九種主要的角色,依次是: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長、父母和退休者。夫妻、家長和父母是持家者的具體形式。色彩長度代表了角色開始和結束的可能時間,寬度代表了你在這個角色上不同年齡階段投入的精力。
國內專家學者比較普遍的共識是:作為一種職業預備教育,從兒童6歲即小學一年級,職業啟蒙教育就應開始,一直持續到18歲。對應小學、初中和高中,職業啟蒙教育可分為初、中和高三個階段。
同時,結合我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培養目標,職業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識別職業特徵、判斷職業類型、習得職業技能、樹立職業道德、規劃職業道路。
2. 越早萌生職業意識,更可能規劃清晰的長期目標,更有競爭力。
目標於人有多重要?說個真實的故事:
1952 年7 月4 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名34 歲的女性涉水進入太平洋,開始向加州海岸游去。
要是成功,她費羅倫絲·查德威克,就是第一個游過這個海峽的女性。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游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
生平第一次,費羅倫絲·查德威克游不過英吉利海峽,她放棄的那一刻,離終點只剩下半英里。
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
時間一個鐘頭一個鐘頭過去,千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
有幾次,鯊魚靠近她,被人開槍嚇跑。她仍然在游。
在以往這類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15 個鐘頭之後,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
她感到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告訴她海岸很近,不要放棄。
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
幾十分鐘之後,從她出發算起15 個鐘頭零55 分鐘過去,人們把她拉上了船。
又過了幾個鐘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
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藉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後來她說,真正令他半途而費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查德威克一生中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2 個月之後,她成功地游過了同一個海峽,不但是第一位游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鐘頭。
查德威克雖然是個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完成任務。
人生之路何嘗不是如此。研究也證實,越是長期的、清晰的目標,越是制定得早、堅持得徹底,越是有利於實現。
哈佛大學也做過一個很著名的跟蹤調查,統計目標規劃對人生的影響。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智力、學歷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結果發現,早早具備長期、清晰目標,並堅持為之努力的人,占比最少但成就最大,其他占比對象的人生成就,有短期目標的好過目標不清晰的,有模糊想法的好過完全沒有理想和目標的。
3. 有正確的職業啟蒙教育,更容易做正確選擇,不容易受騙。
新華網曾發布一份95後的就業觀,這個群體中,有48%選擇畢業後不就業,而選擇就業的人里,有54%的人最嚮往當網紅、平台主播。
甚至很多小學生也表示,不想讀書,只想當網紅。
我並不反對這樣的職業選擇,我只是感受到,這些選擇過於被表面的名利誘惑,未必適合自己。
曾經還有這樣一則新聞:「長城影視」「藝然童星工作室」等機構,以「檢查身體」為由,招童星過程中觸犯法律,直到2018年這些違法者才遭到法律制裁。
這些不滿14歲的女孩,被哄騙、引誘、逼迫,扭捏、羞怯地在鏡頭前脫下衣服,懵懂、無知地,做出很多不雅行為。
如果我們和孩子,很早就對喜歡的、想要做的職業有所了解,有著正確的價值判斷,不至於這麼容易上當受騙、受到傷害。
4. 缺乏職業啟蒙和教育,報志願、選專業、換工作難關闖完一關還有一關。
有調查稱,有七成高考生都對自己的志願填報沒想法,多數人心目中的唯一考量就是「好就業」。
高中畢業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對職業認知非常模糊;身為父母也不清楚孩子的興趣和潛力,認為考高分上好大學就有好工作;換次工作搞得像離一次婚一樣,甚至人生過半還在好奇跳槽啥感受……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種想起來後怕、無奈,聽起來勵志實則漫長煎熬的真實故事:
習慣了永遠當「別人家的孩子」,邁進哈佛的校門,男孩才發現,自己更喜歡的是另一所學校另一門專業,瞞著家人退學、重考最後如願以償;
北大醫學院研究生都畢業了,身為外科醫生親赴戰場,才發現自己對酒精過敏,永遠也無法上手術台;
醫科大學都讀了兩年了,卻橫下一條心,要破釜沉舟自學動畫,推出《打,打個大西瓜》十年之後,《哪吒》讓他再次證明自己。
如果一開始,他們就清楚自己的需要,人生之路可能完全不一樣。
放眼全世界
優質職業啟蒙實踐有三類
德國、加拿大、美國、芬蘭、英國、瑞士、澳大利亞、日本等已開發國家,職業啟蒙教育體系內(注意說的是體系裡的情況),有各具特色的有效模式,各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作為職業啟蒙教育理念發源地,德國從理念到實踐都備受世人推崇。
這裡的幼兒園,三年4000多個小時,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其實都是在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初步認知社會。
實現的方式,主要是參觀學習和模擬體驗。
比如參觀警察局,了解警察做什麼、學習報警、處理遇到壞人的情形;參觀圖書館,看到圖書館裡有什麼,學會如何借書、還書。
德國幼兒園的孩子參觀警察局
再比如學習坐車,記回家的路線;到自由市場買東西,學習挑選、認識商品,感知金錢數量和交換形式。
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會去參觀郵局、市政府;去看馬戲、魔術和兒童歌劇;去花圃學習分辨花草、種植物;櫻桃採摘、做南瓜湯、整理房間、修理玩具……
上小學前的德國孩子,能自己搭配衣服、管理時間、自己約會、制訂計劃,熟悉交通規則,學習使用收錄機、煎烤箱等儀器,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自己找警察,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基本Get生活基礎技能。
到小學和中學,除了參觀學習還有很多職業模擬活動。
德國一年級學生參觀警察局,會比幼兒園更深入講解
小學手工勞動課包括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中學操作課分必修和選修,必修有辦公技術、製圖、打字、財會、銷售,選修包括縫紉、家政、電子、木工,以及電器類、護理類、商業類和管理類等課程。
這樣一來,在真正步入社會前,孩子能初步了解職業的基本知識、特點、興趣。
加拿大中小學校,和德國很相似,也設有木工、縫紉、烹調、油漆、制陶等工作場所,並規定學生在中學畢業前,至少要掌握兩門職業技術(學分為參考),為升學或就業做準備。
日本也是一樣,從政府、企業、社會到家長,都很重視職場啟蒙教育。
形成了小學以參觀為主、中學以職場體驗為主、高中以職場見習為主的遞進體系。
芬蘭的做法則與眾不同,有點類似「模擬開公司」。
為了解決無數學生進入社會就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成千上萬年輕人社交無能等社會問題,被譽為「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成立了「Me & My City」(我和我的城市)項目。
簡單說來,就是「框」出來一個微型城市,孩子在這裡從事一種職業,並作為消費者、公民在這裡,模擬生活。
這個項目,與118家公司、210個當地政府機構達成了合作,在芬蘭備受讚賞,並成為評估孩子社會能力、工作生活能力、未來企業生涯等方面的主要方式。
孩子們分別需要在6年級和9年級,到「Me & My City」基地去實踐,時間皆只有一天,內容不同,分別為初級版和高級版。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學生們要做很多準備。其中一項,是要先在學校完成10節課,課程的主題,是讓學生了解真實商業社會的運轉規律,並設定自己在項目里最適合的職業。
他們會像成年人一樣,寫簡歷,申請工作,人力資源部總監則由老師擔任。孩子們在課程結束後,會知道怎麼應聘CEO等各種職位。
「Me & My City」極度強調真實,它在芬蘭國內共建6個基地,每個微型城市面積約500平方米,每個項目期內都有15-20家企業,或者公共服務平台(銀行、郵政等),以及70多種職業。
而且,這些機構都不是虛擬的,都是真實存在的公司,它們只是全球各知名的企業的Mini版。
學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公司、這個崗位人日常工作的內容。
「Me & My City」里甚至有一個銀行系統,背後的原型是芬蘭的諾迪亞銀行。每個學生會領到一張虛擬的銀行卡,有卡號、有密碼,能查詢他們擁有的「存款」。
學生們能盈利,也會經歷虧損,甚至破產。這讓孩子們提早認識到現實的殘酷,知道這並不是一場單純的遊戲,而是真實社會的投影。
2017年,這個項目還擴大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邁出了走出芬蘭國門的第一步。如今也被引進了中國,名為「towork」的課程。
上述國外做法,以及未窮舉的其他國家實踐,其實可以簡單歸納為三種模式:
1. 走出去:讓孩子們去到真實的機構、企業或工作場景里,參觀、感受、採訪。
2. 請進來: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職業人士,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感受、價值,讓孩子見到職業榜樣。
3. 模擬人生:比遊戲更真實、全面、深刻,有點類似芬蘭的「Me & My City」項目。孩子相當於親身實踐社會生存機制,學習與他人溝通、競爭、合作。
這種形式需要老師或專門機構組織,輔導孩子們學習經營不同類型的「公司」,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扮演各種角色。
「公司」雖小,卻五臟俱全,董事、經理、人事、行政……孩子各司其職。顧客也是孩子自己,用公司自己的貨幣流通。
如果讓你選擇,你更喜歡哪一種?(歡迎留言分享)
身為父母
要用好自己的職業寶藏
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借鑑。但也不能忽略另一大資源,就是我們父母自身。
我們每個父母,自身就是一座富礦。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也發現,孩子對待工作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如何對待工作的。
如果父母雙方都對自己的工作抱有積極態度,孩子會更有信心忽略社會壓力,堅定地追求夢想。
很多醫生世家、律師世家、建築世家,都是因為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了這份職業的魅力所在。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設為和孩子聊天、遊戲的日常主題。
也可以和孩子深度職業對話,探討職業瓶頸或長遠規劃。
甚至每月或半年或每年,抽一天時間,帶孩子去上班。
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力。如果你願意用簡單的話來表達,他們理解起來其實比大人還牛。
3歲以後,職業聊天、遊戲、共讀就可以開始。
5歲左右和孩子聊點深度職業話題、看孩子偶像或某鍾愛的職業人物的傳記、做影子義工和志願者,也完全沒有問題。
等到小學以後,基本可以馬力全開,各種職業啟蒙方式都可以綜合利用了。
簡單梳理的話,覆蓋不同年齡段孩子,挖礦方法真是很多:
1. 聊天。利用碎片時間,比如散步、等餐、全家人晚餐後,都可以和孩子簡單聊天和玩耍,像是今天做的什麼工作、和誰交談了什麼、怎麼解決、結果是什麼樣,以及周圍親朋好友工作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2. 過家家等角色扮演遊戲。每天生活中發生的、新聞里聽到看到的,故事素材都可以成為遊戲素材,突出各自的職業角色,就是職業啟蒙高品質遊戲。
只要孩子樂意,這種扮演遊戲完全可以玩到停不下來。當然,現在還有很多職業體驗館,圖書館、商場或者專門的職業體驗機構里,都有這樣的場所。
本質上,這和我們在家或幼兒園玩過家家、角色扮演功能一樣,可能道具更豐富、逼真一些,但體驗也比較片面、單一。
3. 隨見隨講。孩子也會每天遇到不同職業的人,見到了我們就可以給孩子講,這種職業是做什麼的、有什麼價值、在什麼環境里工作、成就感和辛勞各是什麼……
4. 定期或不定期,帶著孩子去真實的辦公場所,陪伴大人工作一天,讓他親眼見識工作場景、同事、工具等。
2018年4月26日美國白宮舉辦的「帶孩子上班日」,總統特朗普與孩子們一起的合影
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還可以承擔一些能力所及的小任務。孩子就有切身體驗,不再單純憑藉想像,或局限於書本、照片、視頻里的信息。
慢慢地,孩子就能累積起不同的職業感知,也更能理解自己家人的職業內容、特點,形成自己的職業感受,甚至問題和想法。
5. 藉助書本、影像、傳記,拓寬孩子的職業認知和思考。從繪本到百科,從傳記到紀錄片,讓孩子了解專業和職業的關係,各種職業的細節。
6. 學寫簡歷。現在好的幼兒園入園、幼升小、小升初,都有這樣的實際操作了,但多半是父母代勞。如果孩子步入小學,完全可以每年讓他自己試著寫一份簡歷。
寫簡歷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總結和反思的過程。
對照著升學和成長目標,已有成就會讓孩子更加自信,那些不足又敦促孩子去迎接挑戰、更新升級。總體上會讓孩子自我激勵,積極向上。
7. 到真正的職業場所做義工、當志願者、模擬實習,進一步加深和拓寬孩子的職業認知。
最開始,孩子哪怕只是個影子義工或者志願者,都沒有關係,重在參與、觀察、感受,如果孩子願意,慢慢跟下來同樣會有收穫。
8 . 深度聊天。和日常主題對話不同,深度聊天要讓孩子知道,從事一個職業的收穫,還有所要付出的代價,並影響孩子的職業觀。
所以,除了告知我們的職業、職場職位、工資收入、工作特點,還要告訴孩子我們的學習經歷、求職過程,和其他行業和職業的對比……
還有,高薪職業和更高級的社會地位,人人都會嚮往,但是,這背後的辛勞和付出,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影響,人人都可以承受嗎?
比如投資銀行的員工,每周80-100小時工作都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比起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長,這要增加一倍多;
比如很多穿著五千月入五萬的工程師,996工作制之外,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和代碼打交道;
比如有的醫生無論走到哪兒,24小時都要帶呼叫器,隨時會被呼到醫院加班。
諸如此類,當清楚這些,職業選擇的初衷是否會動搖呢?
職業選擇這件事,本質上金錢並非唯一,還有個人興趣、能力、生活方式,甚至世界觀、價值觀因素。
父母想做和可做的,是趁著孩子尚小,我們未老,好好引導,讓孩子對自己有充分的的認知,對選擇目標有理解和評估,逐步確定理想的職業目標。
9. 實踐演練。和做義工或志願者不同,實戰演練更深度進入真實的世界。比如自己想辦法買賣東西。
現在學校和社區也有開展義賣、市集,某些機構里也有類似的特色項目,比如身揣1元錢讓孩子獨自生存一天,要外出完成出行目標還不能餓肚子。
我們童書媽媽基於財商教育目的,也曾嘗試商業實戰性訓練營。其實更是一場銷售實戰:
初階小試牛刀,孩子們拿到固定商品,只需要想辦法找顧客、儘可能高價賣掉商品。
進階加大難度,孩子們要挑選商品(進貨備貨),如果兩組人看上同一款商品,要辯論競拍,給出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來。最後孩子們還要寫文案、發布、引導購買。
過程中,有的孩子認定目標後毅力超凡、銷售環節不怕挫折。有的孩子提案邏輯清晰、表達令人信服。不少孩子完全呈現出不同於父母了解的特質。
還有一種方式,是讓孩子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一個芭比娃娃或者汽車模型,成人不提供金錢,孩子自己想辦法買到。這樣,孩子就要思考:
汽車模型多少錢,有哪些購買渠道
自己有什麼辦法賺錢
找到解決方法後,行動計劃是什麼
這是一種系統思考的思維方式,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要自己去發現、思考、行動。
如果為了更好地在這次實踐中有所收穫,最後還可增加一個總結復盤步驟,並鼓勵孩子在網上或在線下和大家分享。
總 結
職業啟蒙教育,不是簡單告訴孩子,司機是開車的,警察抓壞人,清潔工收垃圾……也不是告訴孩子,當公務員穩定、演員掙錢多、消防員太苦……
不是覺得某種規劃更好,想盡辦法讓孩子按照大人的選擇生活。更不是認為職業規劃完了,這輩子職業都不能變,或者認為孩子適合某種工作,就不可以干別的。
真正優質的職業啟蒙,有很多方法和正念,目的都是讓孩子從成長到成人、從現在到未來做準備,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快樂生活模式。
它要讓孩子真實、全面地體驗我們的世界,了解整個社會構成;要增加孩子的眼界和閱歷,對他人和世界更寬容、更從容;更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個性能力,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人生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今後,我們還將在圍繞職業啟蒙教育,拓展更多話題、資源和實踐。
END
編輯:王志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