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男孩子,在遊戲中,總是想贏,為了確保能贏,甚至自行隨意修改遊戲規則,你家有這樣的孩子嗎?
這個時候家長該如何科學應對?
恰巧,我家就有一位。
小木,今年5歲,剛剛上大班。
小木最近很喜歡一個睡前遊戲:玩石頭剪刀布。
這算是一種很好的遊戲,規則明確,要想獲勝,必須先去洞察對手的策略,然後再調整自己的策略,讓小朋友試著去想,別人會因為你想什麼而怎麼想,是非常棒的帶有博弈色彩的思維訓練。
但在玩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遊戲,對小木的最大的益處還不是思維上,而是對輸贏的態度。
對大人來說,遊戲就只是遊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對小朋友來說,遊戲就是生活,是當下生活的全部。
所以,當小木在一輪誰先贏到5局的石頭剪刀布的遊戲中,獲勝的時候,就異常的開心,需要騰開床的中間,他要手舞足蹈的跳上一段,才能表達他勝利的喜悅。
贏了有多開心,輸了就有多難過。
他的難過,不是在遊戲完全輸了之後才表現出來,在遊戲的過程中,他覺得他要輸了的時候,他就已經明顯的表現出來了:像蔫了的黃瓜,一臉的不開心,出拳的手也變得有氣無力;還會跟我們說,要不這局就這樣吧,我們重新再來一局。
與要輸的時候,想無視遊戲規則,想中途退賽相對的,為了在一局比賽中能贏,他也會中途更改遊戲規則:比如一開始我們說的是比11局,但當他在進行到5局的時候,他發現他是領先的,他就會提議,那要不我們就比5局吧。
相信類似這樣的想贏怕輸,甚至在遊戲中,不惜更改規則,在5歲左右的孩子中,尤其是男孩子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很多家長會說,這個時候的處理很簡單啊,告訴他正確的規則,以後他長大,真實世界可不會由著他的。
那我們的處理,真的應該用成人世界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嗎?
為此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遊戲對男孩子成長的作用。
就像草原上的小獅子通過和兄弟姐妹們的打鬥遊戲,學習控制身體和捕捉獵物的技巧一樣。
人類的兒童期所進行的各種遊戲,也並非像成人一樣是為了消磨無聊時光,而是為將來在真實社會需要的各種技能,做著準備。
小朋友們在2~3歲時,在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之前,會經歷一個自己和自己玩的準備期,這個時候主要是自己一個人和玩具玩,培養的是自己身體和手眼協調的各種能力。
這個基礎技能掌握之後,可以加入更複雜一些的社交的練習了,這個時候他們會更願意走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這種人與人的互動中,男孩子和女孩子玩的側重點又會有所不一樣,女孩子偏向於社交合作類,而男孩子天生競爭動力十足,偏向於互動競爭類,凡事都想爭第一。
為什麼男孩子會表現出更強的競爭性呢,這是跟不同性別之間,體內的激素分泌是息息相關的,男孩子體內以睪丸酮為代表的雄性激素的分泌就高於女孩子,而睪丸酮就是讓人表現得更勇於冒險、更勇於競爭。
而競爭中的獲勝,有助於提升小朋友的自尊水平。
對於4~5歲的男孩子來說,勝利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是什麼樣子,在他們感受什麼是失敗之前,先品嘗勝利的滋味,顯然是更加重要的,至於規則,是第二位的,是其他成長階段的學習重點。
也就是說,對於5歲的男孩子來說:勝利是第一位的,規則是第二位的。
我們和小木的石頭剪刀布遊戲,我們會儘量讓他能夠贏,有時候他還會湊到我耳邊,告訴我:「爸爸,你下一次出石頭吧。」然後,我真的就出石頭,他出布,贏了後,他也能開心不已。
通過遊戲進行教育,首先要讓孩子願意繼續玩下去才可以。
多讓他贏,尤其是結束遊戲的最後一次,目前我一定會讓他贏,贏了好心情,睡覺都更香甜。
當小木贏得遊戲的時候,我會恭喜他,同時我也會表現出一點點的難過,而不是無所謂(雖然,成人對這種遊戲的輸贏是無所謂的),因為這個時候,我作為輸家如何對待輸,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當他輸的時候,或者快要輸的時候,真的是非常好的逆境教育:比如在他覺得要輸,想放棄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果(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猜得到孩子的出招套路,你讓他贏得比賽,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他最後真的輸了的時候,你並不需要特意去安慰他,你只需要告訴他,在他贏的時候,輸的爸爸媽媽,也是你現在這樣的心情。然後,再玩一局,讓他贏。
遊戲的價值,不僅僅是學習如何讓遊戲獲勝的策略和技巧,更是非常好的勝利者教育、同理心教育、挫折教育的快速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