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孫訪談|如何培養孩子音樂感和節奏感

@ 2019-09-26
"

音樂感的培養

有人說:「音樂感是爹媽給的」,意思是說,有人生來就是音樂感好,天生就是學音樂的料,也有的人生來就不是學音樂的,是不具備培養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這種說法,我認為,每個人的先天素質確有很大差異,這要看到,要承認,但是後天的意識的培養,有目的地引導,有很積極的作用。一個好的教師,應該能把一些在音樂方面天賦一般的學生引進音樂之門,使他們逐步提高音樂理解和音樂表現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樂感的演奏。

天才出自勤奮

從我們在教學中所接觸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較好的天賦,應該說這些學生都具備被培養和造就的條件。當然,我們不否認他們中有天賦特別突出的,也有特別不願意和不適宜學習音樂的,但這兩種情況都只是個別的,是極少數。我認識一個男孩子,腦子很清楚,很聰明,手的條件也非常好。耳朵的聽力更是突出,別人在鋼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個個音名說出來(當然是在眼睛不看、全憑聽覺的情況下)。這樣的學生,無疑是有音樂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點也不比別人少。在初學階段,他一星期要彈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樂表現。他不僅平時的練琴時間比同齡的孩子多,還能隨時有選擇地欣賞一些自己喜歡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樂伴隨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長也努力給他創造一個音樂的氛圍,每天早上都用音樂叫醒他,放他喜歡的樂曲伴隨他進入新的一天。有了這樣的努力,又有這樣的環境,他的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力不能不突出。可見,即使才能和條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須超過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奮」,這話說得太對了。

實踐證明,那些學習鋼琴半途而廢的學生,往往都是平時不肯好好練琴的。每次上課錯音連篇,經常譜子也不認識。鍵盤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許多次課.連一個曲子也連貫不下來,錯音和毛病總也不改。仔細分析起來,這些學生學不下去並不是因天賦不行,他們的問題在於不肯下功夫。其實只要下點功夫,他們馬上就會好一些的。往往這類學生在學校的功課也是粗心大意、馬馬虎虎。有些很聰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耽誤了,真讓人惋惜。

也有一些表面看來很沒有條件和「才能」的學生,經過努力,也有的可以取得良好的表現。我認識的一個女學生,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且完全沒有接觸過音樂,這個孩子可以說家裡沒有任何音樂環境。這個孩子學習起來的確很苦,往往在彈奏方法上、節拍上都對了,而音樂的感覺就是出不來。後來經過老師正確啟髮指導和她自己的艱苦,努力她終於有了一定的音樂感覺,並在考級中被評為優秀。這個成績,老師和家長都深知是來之不易的。

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學生,都不能說是天才,但他們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學習鋼琴的願望。教師的責任是把這些學生帶入音樂之門,引上音樂之路。

多聽多看是必須的

在這裡,先談談從感性人手的培養。我想,多聽、多看、多給人表演都是必須的。

學鋼琴首先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音樂的環境。鋼琴是一種外來樂器,大多數傳統的優秀教材、樂曲來自歐洲,因此它的音樂語言也是外來的。這就跟學外語一樣,要有語感,光靠音標和字母拼出來的外語,總讓人覺得生硬,必須多聽,多感受,潛移默化。

現在電台里經常有好的音樂節目,家長可以多留意,到時候錄下來,並不限於鋼琴,可廣泛一些,其它樂器的、交響曲的、聲樂的,都可以經常積累一些資料。學生眼下功課都很多,不一定有專門的時間來欣賞音樂,家長不妨在進餐時、起床後、就寢前放上音樂,學生有意無意地便接受了音樂的薰陶。逐步對音樂語言、形象、氣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認識。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是逐步地能從量變到質變,大凡音樂感好的學生,都得益於這種薰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對任何家庭都不難,因為收音、錄音的條件幾乎是如今每個家庭都具備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買一些錄音帶和雷射唱片,選擇一些重要的經典曲目。在學生學到一定程度人的的興趣,從而熱愛音樂,就變得很重要了,這當然也是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本能會給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所以在心中都會有自己所知道的「軟肋」,這時教師應當善於發現學生心中最急切想要解決的問題和那些最讓他們不自信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並不完全被別人所知,只有學生自己一直感到不自信。老師上課時常常發現學生演奏的問題和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並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師生雙方互不理解,老師提的要求並不是學生急於想解決的,而學生急切想解決得問題又不能及時的從老師那得到答案,長此以往,雙方都會失去信心。如果此時教師敏銳的洞察到學生缺少並且急切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再準確地加以傳授方法從而解決了問題,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成就感,那他們學琴的信心就會大增。這也是逐漸提高學生熱愛和求知慾的途徑,因為人天生的好奇心是很脆弱的,多次不成功很可能就變得自暴自棄,只有掌握好學生的心理規律,才能很好的保護他們的信心。這也是逐漸帶領他們從被逼學琴走向熱愛拉琴主動練琴的良好開始。

心中豐富的存儲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大腦是掌管一切行動的機構,只有豐富了它,所學到的技術才能學以致用。

當一首動聽易記的流行金曲在耳邊響起,美妙的歌曲引起聽者的喜歡,隨後就有唱出它的衝動,會很自然的把曲調﹑音響﹑歌詞﹑風格﹑味道等聽到的效果輸入到大腦記憶庫中,然後就會下意識的尋找恰當的方式模仿演唱,也許會遇到好多演唱技術不到位的阻礙,可腦中深刻的記憶和熱愛它而帶來的動力會迫使自己用並不見得科學的方法努力地唱出那種效果,雖然自己可能事倍功半,但至少得到了那種神韻。

可是大多數真正專業院校的學生也許學習次序正好相反,並不是從熱愛開始,引發興趣,然後主動尋找適當的手段表現,最後達到成功地表達出心中最初的設想,而是幾乎沒有最初的設想及熱愛而帶來的探索追求的衝動,只是依靠導師的經驗方法和埋頭苦練等待成功的到來。也許少數人能靠才能及努力基本靠近成功,可是花費的時間往往是相比起正確的學習次序的好幾倍,而且會充滿艱辛,感到枯燥乏味,猶如煎熬,被動難進。有很多專業不太理想的學生,一唱起流行歌曲,表現的才華橫溢,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這說明並不是他們不行,而是學習出發點有問題。這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在實踐以前花大力氣來武裝頭腦,像聽流行歌那樣廣泛的多聽各種門類的古典音樂,真正做到頭腦的豐富,當使用時就不會感到心中的知識很匱乏。

科學的練習是走向成功必經的過程

在從對一項技能的好奇心到熱愛它,從而搜集信息武裝了頭腦,下一步就是開始實踐了。這個階段用在學習樂器上,就是到真正開始「練習」的時候了。其實在實踐中「練習」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尋找,然後是鞏固。當然,這是以大腦已經設想在先為前提而開始進行的。

所謂「尋找」就是在琴上用自己已具備的技術手段來摸索尋覓心中所設想的聲音。其中,心中的設想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們在整個學琴過程當中最容易忽視的就是這個過程。多數人都是首先在沒有設想的情況下,拿起琴盲目地來回拉,在拉的途中再尋找自己覺得合適的方式,就像電影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就開拍了,拍了無數條,再從中選擇,可已經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寶貴的時間,最重要的是使信心和新鮮感大打折扣,這是最危險的。再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親時,讓他在集體照片中找出父親,只能是難上加難,而天天跟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一眼就能準確地找出來,這就是心中的預想在起作用。

真正做到腦中準確地設想後再動琴,除了節省了大量練習時間外,還有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儘可能讓聽覺和記憶保持「純凈」。

讓我們演奏出的聲音反饋到到腦中儘量做到精確,從而保持聽覺及大腦的純凈。又好比我們繪畫,先在價格便宜的草稿紙上嘗試畫出自己的設想,待時機成熟後再在昂貴的正規紙上作畫,這時如果由於設想不成熟就下了筆,就會浪費掉這張好的畫紙,相信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可一到練習樂器時就忘了生活中理所應當的習慣。好像由於琴可以無限的拉奏,就可以在上面沒有節制的演奏錯誤的東西。開個玩笑,如果每拉一弓都是要收費的,大家一定會珍惜每次的練習機會,那每一弓的成功率應該就大不一樣了,這是個心態問題。

因為我們最終是要在台上演奏,那是需要一次性成功的,假如平時就沒有練習「一次性」,那誰能保證台上的把握性呢?這時,當確實明確了自己想要什麼效果後,就應當開始自信地用恰當的技術手段在琴上尋找合適的聲音了。

練習的第二個層次是「鞏固」。鞏固尋找到的成果,積累數量。這時要注意,一定是儘量多的鞏固「正確的數量」。如果鞏固錯誤數量的「刻苦練習」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這個層次的練習一大部分是練習「手指記憶」的。太多的錯誤記憶會在正式演奏時打敗正確的記憶,在台上犯錯。所以重要的是在練習中要刻意的積累儘可能多的正確的記憶。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最後的萬無一失。

適當地「逼」自己

事靠人為,未來的成功都是當下經營好每一分每一秒得來的,把計劃性落實到每一秒中,一個個針對打擊,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有這樣一種思想:「反正還有時間,明天再練吧。」我們的學生多是擁有太多的時間用來練習,而演出或考試的實踐又太少,致使永遠處於一種看不到結果的狀態。不知道練琴為了什麼,可能只是為了一年後的一個考試,而且曲目才僅僅是一首小小的樂曲。目標又遠又小,而擁有的準備時間又太多,就造成惡性循環。人的能力、興趣、新鮮感這些對於搞藝術的人最珍貴的感覺都一天天在麻木甚至退化,這是多麼可惜啊。合理處理好我們練琴的時長和效率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好比在直線中取一段,兩頭畫兩個端點,變成線段,這樣一來無限的直線就變得有限了,在這有限的空間中,能否創造無限的藝術價值,這才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所在。

在高壓下,人的能力和潛力是巨大的。所以能成功的人都是對時間要求極嚴格的,他們會給自己定下很多計劃,什麼時候應該完成什麼事自己很清楚,既能明顯的看到自己的成就,也能在不斷縮短周期中看到自己能力的提升。舉個練琴當中的例子,練習音階,常常有人會在不顧速度,不顧節奏的情況下演奏,出一點問題就改變速度,理由是因為要練音準,要練換把等等。孰不知脫離了速度和節奏的限制的練習是很難看到成效的,這是由於失去了「時間」的限制,一切的練習都是放縱的,是有自我保護意識的,是自欺欺人的。一旦不准就放慢速度,一旦換把不佳就重來一遍,但真正上台演奏時是必須有節奏時間來限制演奏的,而平時練習時是放縱的,自圓其說和自欺欺人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微信公眾號搜索(博陽提琴)

微博搜索(拉小提琴的滷蛋)/(博陽提琴)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