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成績不上心?別再盲目地責備孩子,很多時候原因在家長身上

@ 2019-09-26
"

大家好,我是高老師

今天我要講的是想要求孩子對成績上心應該怎麼溝通?孩子對於學習沒有興趣,或者是表現出來不愛做作業,抗拒考試,用敷衍應付的態度來對待學習,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們最擔心孩子出現的現象。

似乎大多數父母會把這樣的一個現象歸結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上進心。其實我們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的成績好,他們對於自己的價值還是非常渴望呈現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表現出來,他們對成績不上心呢?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成績的在意程度,超過了孩子自己對成績在意的程度。父母比孩子更加在意學習成績,這種情況慢慢的就會變成,孩子認為成績是父母的事情。

不僅如此,成績還成為了父母去約束、管理、批評孩子的一個核心要素。這樣逐漸的就會產生孩子反感學習的表面現象。但是其實內在的本質很有可能並不是對學習反感,而是對於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沒有掌控權,又對於父母的這種壓力而感到無法釋懷。

於是在慢慢面對學習的時候,他就覺得學習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因為他既獲得不了支持,也沒有辦法掌控,並且還會因為這個被父母批評。

日常孩子對學習不上心,家長應該怎麼做?我給大家提供的方法就是四個看到:

第一個看到: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看到價值。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之後,學習成績的提升對於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價值的關鍵點不是在於數學提高了幾分,而是在努力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哪些方面的提高。比如孩子努力了,他體會到了堅持的快樂。這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成績提高了,獲得了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還有特別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這方面的提高,驗證了自己的本事這個價值。而不是說他比別人更好了,或者是說超過了誰。比如單純的從數學學習的角度出發,即使孩子只是提高了兩分,又或者是說孩子的分數雖然下降了,但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獨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價值,父母的作用就是需要幫助孩子看到這些。

第二個看到:讓孩子看到希望,看到經過努力之後,他是能夠獲得成就的。比如我們堅持了七天,我們看一下七天以後,這個字是不是能夠寫得更漂亮一些?看到付出了時間和努力就能看到改變。要讓孩子看到希望,才會慢慢的讓他相信自己是有可能做到的。

第三個看到:讓孩子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具體的支持源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具體方法的支持。父母在一些獨立性上需要給孩子一些具體直接的方法支持。

第二個是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失誤的時候,他需要得到的並不是來自於父母的抱怨,而是父母會拍著他的肩膀說「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更好」。這個支持是情感上心理上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是在資源上的支持。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是父母有能力去輔導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需要藉助其它的資源來幫助孩子。

方法上的支持,能夠幫助孩子真正解決他遇到的實際問題。心理情感上的支持,給到孩子一些心理的能量,鼓舞他有勇氣去解決問題。資源上的支持就是在父母自身沒有足夠能力親自參與引導的時候,還能給到孩子更廣泛學習的發展機會。所以以上的這三種支持都特別重要。

第四個看到:看到自己。因為我們作為父母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我們最真實的樣子。通過我們照鏡子的這個過程,我們能夠看到自己到底什麼樣。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天,他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他想做的,都是他自己要去獨立完成的,那麼我們就需要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把這些權利交給孩子們。

我舉個例子:很多父母經常會說「你告訴我,你到底是想先做作業呢?還是先吃飯?」其實在問這句話的時候,大多數父母的腦海裡面已經有了一個決定,就是孩子要先寫作業。但是,他又想給孩子一些民主,所以就讓孩子去選。等到孩子想先吃完飯再做作業的時候,父母就會百般地提出先做作業再吃飯的價值和好處。

其實,這種做法看上去很民主,是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但是實際上還是父母在做決定。讓孩子擁有一些決定權,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他的變化,他的進步,比如通過一段時間再去詢問孩子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有進步,我們就可以說「你是怎麼做到的?」這樣的問題會讓孩子去思考他做了什麼樣的內容。這些問題能夠引發孩子對於自己行為的觀察和分析,讓孩子去看到自己。

最後總結一下,想要孩子對成績上心,父母應該做什麼?

在溝通之前,父母應該在自己的腦海裡面有一根針,這個針就是,學習是孩子的事情,我們是他的助手,有很多東西是需要他自己去解決和面對的。

我們能幫助孩子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支持,我們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去看到價值、看到希望、看到支持、看到自己。

如果孩子在他每一天的生活當中,都能獲得這四個看到的時候,其實孩子不僅僅是對學習上心,我覺得他對自己在生活上的獨立性,對於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都會有一個明確的提高。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