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課,不再過度關注別人的看法,不再輕易的自我否定

@ 2019-09-26
"

現在很多朋友會習慣性的夸自己的孩子:你真聰明。

不過我一直提醒大家,最好不要這樣夸孩子。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聰明」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很容易失去耐心,更容易出現的情況是,當他發現一件事情做起來不是那麼順利的時候,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了,如果這種意識一旦占據了他的大腦,暴躁、易怒,淺嘗輒止,就很容易形成習慣性動作,而更習慣於那些不需要動腦子就可以帶給他很多愉悅,或者說讓他覺得自己還是挺聰明的一些事情,最典型的就莫過於遊戲,因為遊戲的開發者會針對性的做一些設計,開始的時候會難度極低,只需要你能夠按指引做一些最簡單的動作,然後逐步的加大難度,而且還會在你可能遭遇挫折的時候,適時的給你一些彩蛋,讓你能夠繼續玩下去。但是,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卻幾乎不會碰到彩蛋,也就是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人最需要習得的一種能力,是敢於面對問題,不會被自己的情緒、別人的看法所左右,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去面對問題,仔細去研究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身邊可能並沒有那種被公認為天才的人物,但是總是不會少了兩類人,一類是「聰明人」,一類是被生活打擊的失去了動力的人。

對於我們很多公認的聰明人,他們總是能想出很多出人意料的主意,總是能提出很多人從來沒想到過的想法,但是,如果你把時間維度放長一些,你會發現,這些人最後真正能成事的少之又少。我前邊的稿子裡也寫過,少年得志是人生第一大悲,因為少年得志很容易讓他失去了耐心,天然的以為自己就是比絕大多數人強,他做什麼事一帆風順,一出手就能夠解決,才是正常的狀態。這種心態的變化,也讓他陷入了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認知,有時候他寧願不去做一些事情,就是因為做這些事情會顯得自己不夠聰明。其實,很多時候,成年人和孩子的心理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能被人一眼看到,或者說一眼看穿的聰明,可能都不是真正的聰明。

而對於第二類人,也就是被生活打擊的失去了動力的人,是沒有經歷住各種可能是偶然的打擊,而打擊會讓他徹底的否定自己,他們平常可能很「正常」,但是一旦遭遇困難,習慣性的退縮,害怕面對問題。

這屬於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驗使人喪失了信心,繼而失去了追求成功的驅動力。「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在1967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起初把狗關在一個帶蜂鳴器的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狗被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每次都被電到倒地呻吟、大小便失禁為止。這種折磨反覆了很多次以後,賽里格曼改變了他的試驗流程,在蜂鳴器響起以後,不急著電機,而是先把籠子打開,但是這個時候,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電擊,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因之前的絕望體驗而放棄逃生的希望,而是選擇默默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賽里格曼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其實,對於很多人而言,並沒有經歷過徹底的絕望,可能只有一兩次的瀕臨絕望的經歷,就讓他喪失了堅持下去的勇氣,不敢再面對問題。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很多人變成了網絡上的各種噴子,他們噴別人的時候找到快感,掩飾自己的絕望。他們除了噴以外,從來也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通過嘲笑別人來彰顯自己的虛妄的心理優越感。

與此相反的就是我們上邊提到的「聰明人」,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案例,稱之為「貝爾納效應」。這裡的貝爾納是一位英國的學者,是一位著名的、公認的科學天才,他取得了相對於很多人而言都算比較成功的成就,但是他的同事和學生們都相信,以他的天賦,完全不應該只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們中很多的人給出了基本一致的解釋:他(貝爾納)總是喜歡提出一個題目,拋出一個思想,首先自己涉足一番,然後就留給他人去創造出最後的成果。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原始思想應歸功于貝爾納的論文,卻都在別人的名下出版了……..他缺乏的是「面壁十年」的恆心,因此而遭受了損失。

後來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貝爾納效應」,用以說明那些淺嘗輒止、缺乏持之以恆的努力,從而導致一事無成的現象。

其實,我們都聽過一個挖井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人要挖一口井,但挖了許多天以後都沒有挖出水來,於是他放棄了這個地方,到下一個地方繼續挖,就這樣反覆的嘗試,反覆的放棄,之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這個地方沒有水,而不久之後,人們在他挖過的最深的一個洞穴底層發現了濕土,於是有人繼續在他挖過的地方繼續往下挖,結果都發現了水,這個故事可能是「貝爾納效應」的最好闡釋。

很多人用天才性的想法 傻瓜式的堅持來總結很多人的成功,而這其中,傻瓜式的堅持可能比天才性的想法重要幾百倍。因為,天才絕大多數都不具備面對挫折的能力,更不太可能有傻瓜式的堅持。

我們可能最容易犯,也是最愚蠢的錯誤,可能就是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丟醜,害怕犯錯誤,而原因就是做不好、會被別人嘲笑,而覺得那就是世界的末日。

學會淡然的看待別人的看法,坦然的接受失敗之後別人的嘲弄,可能就是人生的第一課吧。

而這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進入持續有效的積累的階段,我們今天分享《莊子》里的一段內容:

《莊子·達生》:

梓慶削木為鐻,日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 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 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鐻, 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簡單的翻譯一下:

魯國有名的細木工匠,名慶,為宮廷樂團做了一具懸架,懸掛樂鍾用的。樣式新奇,雕刻精美,見者讚不絕口 ,說是鬼斧神工。國王鑑賞之後,問慶:「做得這樣好, 有什麼技術秘密吧?」

慶答:「臣是手藝人,哪談得上什麼技術秘密啊。老爺要說有,也有一點點。俺做懸架以前,不敢和老婆同床 ,怕損耗精氣,硬是齋戒了,把心靜下來,齋戒三天,不再想討賞啦。五天,不再擔憂手藝差了挨罵,不再盼望手藝巧了有臉。七天,俺只有魂還在,手腳身子都忘得一乾二淨啦。這時候喲,老爺可別責怪,就連朝廷也不放在心 頭,俺一心撲在構思上,不受任何打擾。到這一步,俺才 提斧進山,一棵一棵的觀察紫檀樹的天性,找出那些尺碼和木質最合理想的。樹材選定了,心頭有一具完工的懸架 ,閉眼就能看得一清二楚,然後才動手做。這中間若是遇 到了麻煩,我就絕不動手做了。我這人哪,有自己的天性 。紫檀樹呢,也有自己的天性。選材便是兩個天性互相投合嘛。這具懸架受到稱讚,說有神工似的,原因就在這裡嗎。」

就像這裡的梓慶,很多人覺得他做的東西巧奪天工、鬼斧神工、讚不絕口。

其實,這裡梓慶所說,他用了七天的時間,讓自己解決了,我們把任何一件事做好都會經歷的一種修行的歷程:

開始的時候,保持精力;

第三天,不再去考慮獎賞了,對我們而言,更多的是考慮做好了有什麼收益,別人對我們會有什麼讚譽和敬仰的看法。

第五天,放棄了擔心做不好被人罵,做好了能長臉的想法,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想自己從此以後身價會漲多少。

第七天的時候,連自己的身體也忘了,只有精神還在。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的開始放在構思上,再去對要選擇的木材進行仔細的觀察,知道掌握了樹木的質地和紋路,才開始真正的動手。

其實,人與人的差別,或者用我一直說的,人生的密度,很多時候取決於我們能夠持續的全身心的投入一件事情上的時間長短。我們很多人,絕大多數時候,都很難做到集中精力超過10分鐘,做點事就拿出手機來看一看,最後發現,乾了十分鐘,手機刷了一個小時。

前幾年有個一萬小時的理論開始流行起來,其實,這個理論有很多的問題,一萬小時的重複勞動,很難成為真正的高手,而對於很多有成就的人而言,他能夠長時間的持續關注一件事情,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情。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短時間的精力集中,快速的轉移注意力,再轉回來的時候,你要用一定的時間重新把那些需要的信息關聯起來,而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完成這種關聯,就又去刷手機了,這比一萬小時的重複勞動效果還要差。

如果我們還在過度關注別人的看法,特別是害怕失敗之後別人的嘲弄,經過幾次挫折之後,習慣性的放棄,不敢再去面對問題,不敢把精力用在解決問題上,我們就不太可能像梓慶那樣進入那種真正專注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才是我們和很多高手真正的區別。

這也就是我們人生的第一課:不在過度關注別人的看法,不再輕易的自我否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