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驕傲」新中國第一條城市環城公路,見證當年「天津速度」

@ 2019-09-26
"

在天津,如今流行著這樣一項運動——「暴走」中環線,徒步沿著中環線走一走,是鍛鍊身體的好方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順便把沿途的風景盡收眼底。

中環線是天津市第一條城市繞城主幹道,設計車速為每小時60公里。工程分兩次建設,1985年11月13日開始修建西半環(勤儉橋至光華橋),1986年上半年修建東半環(光華橋至勤儉橋)。兩項工程分別榮獲1986年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和1988年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1986年7月1日,全長34.49公里的中環線全線通車,成為天津第一條繞城主幹道,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城市環城公路。

為何要修建這條中環線?

在老的建成區內,道路布局很亂,功能不清,能夠行駛機動車輛的道路很少。隨著市區建成面積、居住人口、交通量的增長,特別是自行車交通的大量增長,區內道路承擔自身的交通量已經相當吃力。而解放後圍繞著原建成區發展起來的工業區、居住區之間缺少直接連接的道路,相互間的交通聯繫全要通過市中心區。結果,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減輕市中心的交通壓力,反而加大了中心區的交通負荷,使新建區的交通狀況也日趨緊張。同時,由於橫貫市區的河流、鐵路缺少必要的橋樑、立交,以及路網中大量的斷頭路和畸形路口等,亦加重了市區交通的困難。

新中國成立初期,天津市區面積為61平方千米,市區道路僅有611條,全長275千米,總面積245萬平方米,橋樑僅有72座。這些道路、橋樑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養護維修也跟不上。城市交通問題十分嚴重。而天津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初,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2倍,機動車增長了45倍,自行車增長了30倍,而道路面積只增加了2.6倍,這給本身就十分緊張的城市交通又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拓寬、打通市區主要幹線迫在眉睫。

為了緩解上世紀80年代初天津中心城區日益明顯的交通壓力,中環線於1985年開始建設,1986年正式通車。僅10個月的建設總工期,創造了當年的「天津速度」。

1985年建成的八里台立交橋

中環彩練,將天津十四條主幹道連接成環

建成後的中環線全長34.49公里,由勤儉道、紅旗路、復康路、吳家窯大街、圍堤道、東興路、張貴莊路、紅星路、鐵東路、普濟河道等路段組成。中環線以海河和北運河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半環。環線沿途跨越北運河、子牙河、南運河、海河、新開河等河流,穿過津浦線和北環線,並兩次從京山線上跨過。

中環線將市區14條主幹道連接成環,形成了廣泛的社會效益,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廣泛讚譽。

1986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天津市區中環線中山門蝶式立交橋時,他握著設計者胡習華的手連聲讚揚:「乾得好!」當得知由於胡習華的特殊貢獻,有關部門準備破格提拔他為工程師時,鄧小平當即表示贊同:「應該,這是誰也不應反對的。這也叫改革。」

暢行最美中環,打卡最美路書

中環線是貫穿天津市市區的交通幹道,集道路、橋樑、園林和建築於一體,環線兩側置千姿百態的雕塑、壁畫、石化月季和園林小品。景觀有立交橋、北寧公園、長虹公園、水上公園、水西公園等。還有平津戰役紀念館,周鄧紀念館、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天津圖書館等文博場館。

北寧公園

西沽公園

平津戰役紀念館

長虹公園

水西公園

水上公園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天津市文化中心

(津雲新聞記者 盛書琪 整理)

(綜合天津日報、北方網、青少年愛國主義網、城市快報、中青報、搜狐網)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