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季節,春天和秋天更容易引起詩人們的感觸。不光是因為這兩個季節都有其他季節不可比擬的自然景色之美,還更因為這兩個季節附帶著諸多的象徵意義。
比如春天象徵著萬物復甦勃勃生機,又比如秋天象徵著生命的短暫,轉瞬即逝。所以這兩個季節產生了大量的詩詞。在詠嘆自然景色的同時,詩人們借景抒情,抒發對生命、人生的感慨。
當然有一些詩人更加注重對這兩個季節極致景色的描繪,用儘可能簡短的篇幅、精美的字詞,勾勒出詩詞當中最唯美的秋天。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這首詩就是李商隱的《霜月》,描繪的是秋天的月亮之美。全文沒有一個字寫的是秋天,卻每一個字都在透露著秋天所特有的景色之美。尤其詩詞的最後兩句,描摹秋天的夜晚,更是用盡了所有唯美的語言。
詩詞一開篇其實就點明了當時的季節。「初聞征雁已無蟬」,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秋天來了,帶來獨有的秋高氣爽的季節。「百尺樓高水接天」,抒情主人公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相比其他季節,秋天空氣的澄清是最為完美的。秋風就像是掃除了世界一切的雜物,還給這一片土地一片晴朗。也正是如此,抒情主人公才能站在高樓上看得更遠,才能看得到「水接天」。
接下來的兩句詩這是由兩個神話人物來襯托秋夜的唯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青女指的是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指嫦娥,月中仙女,他們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整首古詩以想像為主,意境清幽空靈,冷艷絕俗。雖然寫的是秋天夜晚的景色之美,帶著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秋字,真可以看得出李商隱用筆的精美絕倫。
「月中霜里斗嬋娟」,更顯現出詩人絕於世俗的唯美主義追求,更讓我們看得到詩人心中對現實世界的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