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步在家早教
來自清華、史丹福,全球735萬家庭的選擇,每天十分鐘,養出聰明寶寶
前幾天我們發了一篇文章《毀掉1個孩子,晚點接他放學就夠了!》,有家長留言:
其實,接孩子放學路上,很多家長都會問:
「今天表現好不好?」
「在幼兒園吃沒吃飽?」
「有沒有小朋友打你、欺負你?」
……
家長想趁著放學路上多了解點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但現實往往是讓孩子避著家長,更不願交流了。
問題出在哪兒?
其實,就在接到孩子後問的第1句話上。
關心孩子沒有錯,如何提問卻是個技術活。好問題幫大忙,壞問題卻會幫倒忙!
圖源:《再見,我們的幼兒園》
接孩子第1句話說不對會有什麼影響?
加劇孩子的入園焦慮
前幾天朋友跟我打電話說:
「我家這個今年剛入園,我怕她在幼兒園不適應,每天接孩子放學,都會問一問『今天在幼兒園拉粑粑了嗎?』,結果半個月下來,孩子都沒在幼兒園拉過粑粑,天天憋著,現在便秘特別嚴重,愁死人了。」
孩子剛入園時,很多家長就盯著孩子「吃喝拉撒」的問題:在幼兒園睡午覺了嗎?拉粑粑了嗎?今天吃飽了嗎?……
有些孩子有入園焦慮——本來在家能規律如廁,去幼兒園就憋著;不願意吃午飯、不睡午覺等。
這個時候家長再「過度」地關心,這些問題會更嚴重,持續時間就更長。
有數據顯示:
80%的孩子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入園焦慮。陌生的環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懼,他們掌控不了新的環境,只能掌控自己的「身體」了。
所以接孩子放學,別上來就「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哪壺不開提哪壺,添亂似的加劇孩子入園焦慮。
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偏見
茜茜入園沒幾天,茜茜媽卻炸了。
接孩子放學時,她發現茜茜腿上破了皮,一問才知道是玩滑梯時磕的。
茜茜媽當時火「噌」一下就上來了,直接當著孩子面質問老師:「你們怎麼看孩子的,腿都磕破了沒看見嗎?這麼不負責任,我看你們幼兒園遲早得關門!」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的家長對老師不信任,一看到孩子就開口問:
「衣服怎麼濕了?你們老師都沒發現嗎?」
「中午你摔了老師都沒過來扶你。這老師是不是對你不好?」
……
這麼問孩子,容易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偏見,因為你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在幼兒園的問題都是老師的問題!
時間一長,孩子就學會了抱怨和推卸責任:水杯丟了是老師沒看住;手工沒完成是老師沒提醒……
越是抱怨、指責老師,孩子越會覺得是別人的錯,和自己沒有關係。
家長就算對老師有萬般意見,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可以私下和老師提出來,通過溝通去共同解決問題。
當然,也要讓孩子明白老師不一定就是「權威」,什麼都要聽老師的,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傷害時,也要勇敢地說出來。
把孩子變成「受害者」
很多家長第一句話都喜歡問:「今天有沒有被欺負?」
這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有人會欺負我。
時間一長,通過家長的語言暗示,孩子可能會格外注意或尋找「欺負」自己的人,而孩子害怕的目光,會讓別的小朋友更有欺負他的想法。
墨菲定律指出,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一旦這樣惡性循環,孩子就有可能變成「受害者」,總害怕自己被欺負。長此以往,孩子不願意去上學,可能還會產生社交恐懼、行為退縮等後果。
作為家長,總問孩子這些負面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只記得負面情緒,未來也很難成為一個積極健康的人。
接孩子放學,第1句話應該怎麼說?
知道了第1句話多重要,那究竟怎麼說才正確呢?
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嗎?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如何度過的,多問些「有趣、好玩」這樣正面的問題。孩子會被積極的情緒感染,更願意跟你分享幼兒園的事。
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從一所學校的3個班裡隨機選擇了一部分孩子名單,然後交給了校長和老師,並告訴他們這些孩子很聰明。
因為得到了教授「這幾個學生智商高」的信息,於是老師就開始對這幾個學生,時不時地給予更多的提問、輔導和表揚,給這些學生更多的好評和期望。
過了一段時間,羅森塔爾又來到了那個學校,那幾個被他選出來的學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個實驗證明: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可能改變他的未來發展。
今天學到了什麼,能教教我嗎?
如果只是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老師教了什麼」,孩子會覺得是在檢查學習情況,天然地抗拒回答。
但跟孩子說「能教教媽媽嗎?」 「能讓我學學嗎?」,孩子就很樂意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我們,心裡可能還會感嘆:「啊,原來媽媽這個都不會!我可以教她啦。」
我們希望孩子對學校的印象是:我能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我可以幫助別人,我是個有用的人……
讓孩子「教」別人,孩子會變得更積極。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表現出想從他那裡學習的想法時,就更能激發孩子求知和探索慾望,對學習知識和幫助他人更有向上的動力。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孩子在幼兒園肯定也會遇到各種問題,類似「別的小朋友搶我玩具怎麼辦」「我不想跟誰誰玩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聽孩子的這些煩惱,及時溝通,正確引導。讓孩子知道我們的態度: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不插手;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會一直在這裡。
多給孩子鼓勵和擁抱
有研究表明:每天放學,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孩子期待著與家人說一天的生活感受,期待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認可、鼓勵與支持。
有一部感人的泰國短片。
小女孩Ju平時一直陪媽媽在菜市場賣菜,她看隔壁豆芽賣得好,於是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我們試試。」
由於缺乏種植的經驗,在第一次試水後,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媽媽仍然滿臉笑意地說:「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於是,媽媽找來了種植豆芽的書,按照書中的方法跟女兒再次嘗試,結果發現還是失敗了。
當她們再次嘗試時,小女孩擔心地再問:「它會成功嗎?」
媽媽仍然是那句話:「我們試試!」
豆芽終於長了出來,母女倆興奮不已。
父母的一句話看似簡單,但是在孩子心裡,這讓他們感到自己被關注和重視,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當孩子向你傾訴時,請當一個認真的聆聽者;
當孩子不願表達時,請當一個耐心的引導者;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請當一個智慧的決策者。
當然,看到孩子時,除了第1句話,更不要忘記來個擁抱,擁抱會讓孩子忘記所有不愉快,感受爸爸媽媽陪在身邊的溫暖,變得更勇敢。
《小歡喜》里說:「孩子把最美好的一部分給了你,其實你是更大的收穫者。」
我們不僅要成為最大的收穫者,也要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領路人。
孩子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長大,正確地引導孩子,不妨從孩子幼兒園放學的第1句話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