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些家長在開學前幾周,都會跟老師們反應自己孩子的一個常見性問題:孩子總是記不住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忘記了自己今天在學校裡面學了什麼內容。
鑫鑫今年七歲了,剛上一年級。開學第二個星期,他的媽媽就找到了老師,反應了自己孩子記不住作業的問題。
\"鑫鑫每天放學回到家的時候,我就會問他今天老師有沒有作業啊?\"
\"媽媽,我今天有作業。\"
\"是嗎?是什麼作業呢?\"
\"嗯……讓我想想。\"可是鑫鑫想了好久也沒想起來,到底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什麼。
無奈之下,鑫鑫媽媽只好發微信去打擾老師,詢問作業內容,這才幫助鑫鑫把作業做起來。
時間一長,老師的休息時間被打擾,鑫鑫媽媽也覺得過意不去,只好來跟老師求助。
老師聽完鑫鑫媽媽反映的問題,對鑫鑫媽媽說:孩子記不住作業是什麼,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普遍的注意力不集中,才會導致他們\"不記事\"。
孩子在每個時期注意力的發展都是不一樣的。
在嬰兒時期,孩子的注意力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無意注意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沒有自己的預定目的的,他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對別的事物產生注意。顏色鮮艷的東西總是會讓小孩子不自覺地被吸引,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後又開始轉變自己的注意力
4~6歲的孩子,這個時期會開始出現一種探究事物的心理,有了探究的願望,所以他們都會左看看右瞧瞧,這個時期的孩子,只要是新鮮的事物都會引起他們的注意,所以他們也容易收到外界事物的干擾。
等到他們再慢慢長大一些,有意注意會逐步發展起來,穩定性變好,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從而不會去分散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當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的注意力真的很容易被分散和轉移。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手裡的玩具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己玩的不亦樂乎。但只要旁邊的小朋友拿出一個別的玩具,他立馬會被吸引過去,並且拋棄了自己原本的玩具。
根據國外的一項研究報告證實了:98%的孩子在智商上都是差不多的,剩下的2%中,1%的是天才,另外1%的是庸才。
如果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是他的注意力不能夠集中,不能持續地進行學習和做事,那麼他也會變成一個庸才。
家長都會發現的一件事:班裡面只有那些平時做事認真、堅持不懈的孩子,都會是班裡的佼佼者。他們在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會過多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從而比其他孩子學到的東西更多、並且更有用;而那些做事情\"三分鐘熱度\"的孩子,對一件事情的關注度不夠高,常常是半途而廢,學到的東西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他們往往都是班級裡面比較平庸一些的人。
第二,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看到這個家長們也許會覺得困惑: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能夠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是不是在誇大其詞呢?其實不是的。注意不集中的孩子容易情緒不穩定,與同學發生衝突,自控能力不足也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人際關係發生變化。
小兵是班裡面出了名的搗蛋王,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跟其他同學發生摩擦,有時候還會被老師請家長。班裡的老師和同學都不會喜歡小兵,因此平時的課上如果需要組隊的時候,班裡面也沒有人願意跟他一組。
時間久了,學校里的老師同學處不好,他便開始跟學校外面的一些小混混在一起玩,也因此沾染了小小年紀就會吸菸的惡習。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會造成孩子自信心下降,在成功面前望而卻步
因為長期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任務完成的不太理想,考試也考不好,得到的是來自家長和老師的責怪,甚至是來自同學之間的嘲笑。
這樣長期下去,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往往事情還沒做,他們就已經選擇了放棄,出現失望、悲觀、怯弱等負面情緒。有些家長喜歡指責孩子考試考得不好一定是因為孩子上課不集中,但卻沒想到考試失利的原因包含很多種,比如孩子本身問題、學習環境、家庭環境等。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習慣、作息規律、以及多運動。
首先是飲食習慣,家長要保證孩子的飲食營養均衡,多吃一些水果蔬菜,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其次,有規律的作息可以讓孩子在需要放鬆的時候,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更好地建立神經聯繫
最後,長時間的休息會讓大腦處於一種保護性的抑制狀態,讓孩子多運動能夠緩解我們大腦的這一種抑制狀態和身心的疲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說的要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才會事半功倍的原因。
讓孩子在學習中制定合理的目標
積極的情緒對注意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消極的情緒則相反。
我們成年人在焦慮不安的時候,也會覺得自己的注意力無法集中,我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在孩子做事或者學習上,都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制定相對應的目標,這樣能夠更好讓孩子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面對的態度,從而使他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過高的目標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法完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消極、悲觀、甚至膽小怯弱。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的父母會根據我的考試成績來給我定學習目標。比如說第一次考試的時候我的語文考了90分,數學考了95分,那麼下一次考試的成績必須有所提升;如果沒有達到目標的話,會讓我自己去反思,重新選擇目標。
如果目標訂的太高,那我只會在考試之後覺得自己太笨了,並且覺得成功對於我來說遙遙無期。
家長的積極教養方式
一些家長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都會選擇責怪、打罵孩子,而這種消極暴力的方式並不能幫助家長解決問題,只有積極的教養方式才能。
關於教養方式,有一個八字箴言:\"耐心、尊重、放手、欣賞\"。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件任而道遠的事情,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失去了原有的耐心,那麼你也只會覺得這條路枯燥而且無比漫長,到底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
耐心是一切教育的重要前提。
而尊重,指的就是父母孩子之間的互相尊重。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所做的決定,才能夠做到不對孩子指手畫腳。
過多地參與和阻止,只會耽誤孩子成長的腳步,所以家長們要學會放手。有一種愛叫做放手,適當放手一些權利,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能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又能夠增強他們做事情的專注力和自信心。
有的家長喜歡在接孩子的時候幫孩子拿東西、背書包,可能覺得自己是在幫助孩子,但其實不是。孩子會為什麼會把東西拿在手裡,因為他們對自己手裡的東西關注度很高,所以才會愛不釋手。家長替孩子拿東西,也就是切斷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分散了自己的關注。
所以,學會放手那才是真愛。
最後,學會欣賞孩子在做事情時候的專注,學會不打斷孩子的專注。
孩子對一件事情注意力集中,正在耐心地探究,而你此時如果插手了,或者打斷了孩子的探究行為,不僅是讓他對事物的關注度下降,還會讓他養成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習慣。
好的行為需要孩子持續性地保持,插手或者打斷這一行為的維持,並不利於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學會善用上面的\"三大法寶\",讓你的孩子做事情不再分心,注意力更加集中。
我是小E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