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喬布斯:機器人生,我們為何懷念喬布斯?

@ 2019-09-25
"

看完亞歷克斯·吉布尼 (Alex Gibney)拍攝的《史蒂夫·喬布斯:機器人生》這部電影,或許很多人最大的感覺,是電影把喬布斯這位蘋果的聯合創始人拉下了神壇。

我感覺並不是如此。的確,這部電影以人們對於喬布斯的狂熱作為開篇,逐漸抽絲剝繭地闡釋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

但是全片展現喬布斯對於世界的改變,要遠遠超過喬布斯個人的缺陷,所謂瑕不掩瑜。

吉布尼的其他紀錄片,大多是以第三人稱視角來展現,沒有旁白敘述。而《史蒂夫·喬布斯:機器人生》則有著更多個人色彩在裡面。

因為世界上可能沒有人比喬布斯在產品上注入的個人色彩更加濃厚的了。

就像電影中一位受訪者說的,喬布斯創造的機器「感覺就像是人本身的擴展」。

導演不時在電影中插話,他不理解在2011年10月5號喬布斯去世後,為什麼全世界會出現大規模的自發悼念活動。

他曾經看過類似的景象發生在馬丁路德金和約翰列儂去世後。但是喬布斯並不是一個民權領袖,也不是一個流行天王。

為何他去世後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對他稱讚是否言過其實?

帶著這個疑問,影片開始回顧喬布斯的一生。電影並不是以時間順序來展現喬布斯的一生,而是把喬布斯的職業生涯分成不同的時代主題。

電影中引用了大量喬布斯生前的採訪。在喬布斯學生時代,他當時還是一個青少年,有機會到了惠普公司,第一次見到了電腦。在那裡他遇到了和他一樣對電腦痴迷的朋友。這對他日後的職業選擇起了重大影響。

不過,在那個時候,喬布斯已經展現出他充滿活力,天馬行空的性格背後,有著「無情,殘忍和欺詐」的一面。

喬布斯早期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沃茲尼亞克曾告訴人們,喬布斯在得到一個項目的報酬後,沒有如實告訴他報酬的具體金額。那筆報酬並不是一筆巨款,沃茲尼亞克說,如果當時喬布斯跟他如實說了,他甚至願意把錢全部給了喬布斯。

讓他感覺受傷的,不是少拿了錢,而是作為朋友,喬布斯欺騙了他。

在創立蘋果公司後,喬布斯把蘋果比喻為對抗IBM這個惡龍的勇士。

喬布斯也預見到了電腦對於個人生活的巨大改變,特別是在1984年Macintosh的成功,更加印證了他的判斷。後期蘋果的電腦都以Mac命名。

電影隨後又回到了1960和1970年代,那時候喬布斯決定去印度找尋大師來解答自己的疑惑,可惜並沒有找到。後來他皈依了禪宗,這對他以後產品的極簡主義設計理念有著重要影響。

可惜,這種理念並沒有體現在喬布斯自己身上。

留著長發,衣衫不整,崇拜鮑勃迪倫的早期喬布斯,看起來就像是個底層社會的流浪漢。但是他的行為舉止卻像一個特權階層的混蛋。

他一直否認女友的孩子是他的,直到女友做了親子鑑定,證明他確實是孩子的父親。最終他極不情願地同意每個月支付500美金的撫養費,而他當時身價已經高達2億美金。

電影並沒有喬布斯的妻子和孩子的參與,也沒有蘋果公司的合作。因此他的電影並沒有艾薩克的《喬布斯傳》那樣關於喬布斯私人生活的諸多細節。

但是電影和書殊途同歸。電影中一些畫面所傳達的情感是書本無法做到的。

當然,喬布斯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導演的選擇也是有所取捨的。他對於喬布斯在1985年被趕出蘋果公司,成立NeXT ,並且通過皮克斯改變動畫產業這段歷史一筆帶過。重點展示了喬布斯在1997年,當蘋果公司瀕臨破產的時候,他重新回歸,並且用 iPhone, iPod 和 iPod 等一系列劃時代的產品,把蘋果公司推上市值第一的寶座。

正是在那個時期,喬布斯把自己打造成為蘋果的象徵,並且把產品發布會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止一個受訪者認為,喬布斯在講故事方面是個天才,他就像是一個科技魔法師,讓人們對他的產品產生崇拜之情。

除了喬布斯的個人天賦,蘋果創意十足的廣告和營銷也為公司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在蘋果公司光鮮亮麗的背後,導演也展示在中國富士康那些拿著微薄收入的流水線工人。在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蘋果是如何想盡辦法避稅的。還有在股權回購醜聞爆發後,喬布斯是如何無情地讓他曾經的功臣成為替罪羊的。

富士康的防跳樓網

吉布尼導演最後把焦點回到了我們和他自己。我們這些 iPhone 的使用者,才是喬布斯和蘋果公司真正的財富和權力所在。

吉布尼導演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給出關於喬布斯的準確答案。或許是因為對於這樣一個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的複雜人物,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正如我們自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