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蘆山縣:神秘北緯30°的「唯一」村落!生人勿進,莫亂走動…

@ 2019-09-24
"

來源:川報觀察

- 圍塔村 -

神秘北緯30°上的「唯一」

「生人勿進,莫亂走動,天黑不要出門。」但凡有外人進入圍塔村地界,都會被當地村民這樣告知。

整個方圓8平方公里的圍塔村境,是一個陷落在四周平均海拔為1600米的大凹地。接近80%的森林覆蓋率讓這片土地看起來,宛若向天空張開的「綠盆大口」,仿佛能吞噬一切。

由200多戶人家,1000多名村民組成的圍塔村,正「深陷」在這片群山環繞之中。

圍塔村 BY 四川在線

若是在尋常村落,這樣的告知顯得有些「危言聳聽」;只是,在地處北緯30°上的圍塔村,這或許是切切實實的忠告……

//////////

神秘北緯30°上的「唯一」村落

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或許已經不能把北緯30°簡單看作是一個地理緯度的數值。

因為在這一緯度上,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詭譎的怪異現象,遠古時代的地球文明信息,諸如珠穆朗瑪峰、四大孕育文明的河流、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百慕達等等,自然與人類文明的糾纏現象都在北緯30°上演。

北緯30° BY 網絡

包括位於北緯30°18′的圍塔村。

在圍塔村,數以百計的地表坑洞(當地人作「懸洞」)被低矮的樹叢和淺草所掩蓋。這些坑洞淺的縱深有10米,深的也有高達200米的垂直距離,林間時有野雞野兔失足跌落,最終都會尋不見蹤跡。

圍塔懸坑 BY 網絡

更不用說家禽或是人類。即便是圍塔村對地形最為熟悉且身強力壯的青年,也不得不對地表上廣布的坑洞,存有一絲畏懼。

然而,就像村裡的長輩所言,早在他們移民而來時,這些坑洞早就已經存在著,時而伴隨著地底發出奇怪的響聲,個中緣由也不得而知。

直至2001年,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楊勇帶隊前往圍塔村勘探,經過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走訪,隊員們斷定圍塔村就是一個——長徑6000米,短徑2000米,深800米,容積96億立方米的地質大漏斗。

圍塔漏斗衛星圖 BY 網絡

這意味著圍塔漏斗是目前世界「漏斗界」排名NO.1的巨無霸。因為比起當年已知世界最大的四川興文漏斗,圍塔漏斗的面積是它的10倍,大約能裝下1000個西湖。

隨著對圍塔村地質形態的確認,地表坑洞出現的秘密也隨之解開。

原來,圍塔村地下發育著罕見的洞穴群,地下河流系統將圍塔村底部侵蝕成一個個蜂窩狀:

(僅示例) BY 網絡

經過千萬年的流水侵蝕與地質運動,圍塔地質漏斗不斷自然沉降,於是形如漏斗的地質面貌便展現在世人眼前:

BY 雅安印象

其中,地表坑洞便是地下河溶蝕的結果,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探險隊下懸坑 BY 網絡

而在此生活著的圍塔村村民,則變成了世界上唯一生活在地質漏斗上的人類聚落。

//////////

太平古城的「失落」

只是,如今生活在圍塔村裡的村民,卻是從清朝時起陸續移民而來。對於圍塔村的由來,境內殘存的石獅以及石塊殘片卻並不知曉:

圍塔村石獅子 BY 網絡

「圍塔」,按照中國人自古以來命名村落的習慣,它本應是一座圍著高塔而建的聚落。

只是,時至今日已難覓高塔的蹤跡,向大多數村民們問起也不得而知,只有村中年長者模糊的聽聞與一些殘存在田埂間的石塊碎片,在證明著這番「圍塔而建」的推測。

後來,經查閱過《蘆山縣誌》與《天全縣誌》,這才隱約揭秘了圍塔村的由來。

茶馬古道 BY 網絡

據縣誌載,圍塔村在明朝永樂年間作為太平縣的縣治而存在,管轄著東至邛崍、西經碉門,通往嵐安的茶與食鹽的運輸道路。

那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築茶馬驛道的川藏線部分,通行期間需要繞過銅頭峽、大岩峽兩道天塹。在永樂年間,為歌頌盛世太平,這條通商、朝貢之路最為艱險的地段,改稱「太平驛」。

關於太平驛,它多年來一直是隱藏在枯燥無味的史書中,若不是圍塔的出現,它在蘆山境內的古道,也許會在綿綿的山中不留痕跡地消失。馬千笑《被遺忘的茶馬大驛站》

隨著太平驛上通商貿易的日益繁榮,為縣治圍塔村中也建立起一座為方便過往商旅休息的驛站——太平古城。

對於這座城池的記載,古書上只有零星的隻言片語,但仍然可以想像到圍塔村曾經的繁榮。

然而,這座古城卻在朝夕之間忽然消失,只留下尚未鑿刻完成的石獅與被黃土掩蓋的破壁殘垣。

//////////

移民,「湖廣填四川」下的縮影

太平古城的失落,原住民的消失,以及圍塔村如今村民的移民緣由,至今還沒有明確的說法。

但若要試圖解釋這些問題,縱觀整個四川明清發展史,卻難以繞過明末四川的大浩劫——蜀禍。

南明地圖 BY 網絡

明末清初,張獻忠曾在四川地區進行過多次屠殺暴行,使得「百姓棄田舍逃亡,稼穡不生,顆粒無收」。分明因都江堰修葺而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卻要因人禍與饑荒、瘟疫的伴隨而起,轉眼之間便荒蕪一片。

《灩澦囊》記載,張獻忠義子劉文秀進駐邛州時,更是不由分說的「取遺民萬餘家盡屠之」,「縱越高山大谷。有匿崖洞者,舉火熏之」。

或許就在這些暴行之間,作為西南地區重鎮的太平古城也難以倖免。

只是,地處龍門山斷裂帶上的太平古城,還要遭受自然的侵害。在《蘆山縣誌》的手抄本中,也有關於「(太平古城曾遭遇)噴石百里,壓死居民無數」的記載。

BY 網絡

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壓力下,或許可以為解釋太平古城的消失註解。

而清初為了重新打開天府之國的局面,以「湖廣填四川」來解決四川人口的缺失,也同樣把圍塔村如今的村民帶到了這裡。

//////////

如今,圍塔村

據村裡的長者回憶,他們便是在清初時移民到此。

清朝初年,江西馬氏兄弟由湖北輾轉遷來此處,至今已是第20代了,馬氏老宅門口有一棵巨大的麻柳樹,有上千年的樹齡,據馬氏第十代長輩說,他還是孩童時,樹就是這樣子。由於馬氏移民較早,圍塔里流傳著「馬邊邊,趙一嘴」的說法,形容馬姓占了村子一大片,而趙姓最少。馬千笑《被遺忘的茶馬大驛站》

在這片曾經繁華被淹沒的土地上,他們又開始憑藉著地下河帶來的充足水源,肥沃的土壤,適宜種植茶樹的酸性土質,重新在此繁衍生息。

圍塔村 BY 網絡

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圍塔村,氣候十分濕潤宜人,因此這裡的長壽老人很多。

他們從未經歷過太平古城的繁華,也不會帶著當時浩劫的傷痛。

時至今日,要進入圍塔村的道路也依然只有兩條:一條是已經修建好的盤山公路。只是若要遇上雨雪天氣,這條相對安全的遠路依然存在著危險;

十里長峽古道 BY 網絡

另一條,則是村民們為了節省時間而走出的山路。其中還要穿過一個幽深的洞穴,洞內地形複雜,已很少人去走。

四周群山阻隔起外界與圍塔村的聯繫,也讓這一處村落保留著世外桃源的安寧與閒適。

圍塔村 BY 川報觀察

當每一位外來者穿過長長的山埡口,佇立在盤山公路邊上向下眺望,一座座青瓦農舍點點坐落在叢林與稻田之間,一條條小河穿境而過,「柳暗花明又一村」說的就是這樣一幅光景吧……

-END-

文 編輯 丨新小志

參考 | 《被遺忘的茶馬大驛站》等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新縣誌,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台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