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忙碌的生活,以為忙就代表了成功和自己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種無意識的擁擠不堪的工作是毫無價值的,它正在一點點地侵占我們的生活。
有時,適當放慢速度,捨棄一些東西,能讓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和本質。
1
從工作中短暫抽離。
成人世界似乎存在著這樣一個不約而同的「法則」:在結束了一整天的忙碌工作後,開車回家,到家門口後並不會立即進門,而是獨自在車裡坐上一會兒。或許是聽完還沒結束的歌,或許只是調下座椅靠一靠,或許什麼都不做,只是享受這十分鐘的自由。
都市裡的人們,一天24小時,但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卻少之又少:超負荷的工作壓力,重複平庸的兩點一線,繁瑣無趣的家長里短……無盡的瑣碎和忙碌,正在一點點地打散我們的生活,因此這十分鐘的獨處顯得如此珍貴,它就像一個真空罩,將我們暫時與這個世界隔離。
受《瓦爾登湖》的影響,美國的繪本作家,塔莎瑪朵,她鍾情於沒有機器文明的十九世紀,57歲那年,她搬到了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園生活。
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原中,她建起十九世紀風格的農房和穀倉。
她還有一座秘密花園,種著薔薇、鬱金香、山茶花……
七月,池塘里遍布著盛開的睡蓮,院子裡隨處可見累累的果實。
她每日種花種菜,喂雞養羊,織布作畫,不倦不悔。
家中所有日常用品,如肥皂、蠟燭,一切全是塔莎自己親手製作。她一個人過得也很開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在這裡,她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忙於工作的我們,很多時候已經忘了停下來歇歇、喘口氣。回歸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暫時放下手邊繁重的工作,也許我們會實現靈魂真正的安放。
2
擁有優雅說不的力量。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里有這樣一句話:「我的不幸,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應當由自己來決定,而那些不懂拒絕的人,卻把自己的行為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
活在別人世界裡,最苦的,是自己。
不懂得說不,意味著原本屬於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不斷被他人挪用,失去的是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在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場》里描繪了這樣一個形象,有一匹忠厚老實的馬,不管是什麼任務,它都任勞任怨地完成,毫無怨言,日積月累,它的身體逐漸消瘦,但它依然拚命完成每一項任務。
最終有一天,它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如此高強度的任務,最終倒在了馬棚里。
不懂得說不,讓這匹老馬死在了馬棚。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社會關係我們就無法立足。但是,在人際交往中,你的付出是低價值的,還是高質量的?
只有最大限度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貪多求全,做一堆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的事情。
人生很短,時間很寶貴,讓我們把時間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在重要的人身上。
擁有優雅說不的力量,才能過上自己說了算的精要人生。
3
放下過去,及時止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後,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
你應該離開影院嗎?
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只是,讓過往投入的一切付諸東流,清零著實讓人肉疼。
沉沒成本總有讓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你會為此懊惱,或是不願放手,越陷越深。
然而從經濟學的視角去看,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所以該放手時應果斷放手、及時止損,猶豫不決是一種錯誤。
而生活中最大的沉沒成本,就是執著於對過去的糾纏。
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
「心儀的鞋子斷碼了,就去旁邊的店再挑一挑,買件漂亮的大衣也很好;
常去吃的那家麵館停業了,就去別家吃一碗好吃的粉;
喜歡的人離開了,就認真上課,好好工作,賺更多的錢。
有無數種方式讓自己開心,也有無數條大路通向未來。
人總會成長,曾經沉迷的東西,也會慢慢淪為可有可無的消遣,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的,向前走,一切都還有可能。」
人生有得有失,但看清不如看輕,人心總要學會放下過去。
心態不同,活法就不同。不沉淪於過去,時刻警醒自己,學著想開、學會看開、懂得放開。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舍」,暫時放下工作,獲得一些沉澱和自由;拒絕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獲得一段主動的人生;割捨掉過去的那些執念,獲得重新向前走的勇氣和方向。
「中規中矩活著也好,放蕩不羈活著也罷,早晨同樣會到來。」生活是自己的,怎樣活自己說了才算,放下一些,得到一些,但每天朝陽都會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