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西湖的今天是一個奇蹟

@ 2019-09-21
"

「網紅」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來杭州了。9月20日,單霽翔現身2019世界旅遊聯盟湘湖對話現場發表主題演講,並接受媒體採訪。今天,就故宮博物院保護、杭州城市印象、良渚古城遺址等話題,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與其進行了對話。

圖自視覺中國

聊杭州:西湖的今天是一個奇蹟

記者:這是您第一次來到湘湖嗎?

單霽翔:湘湖,是第一次。

記者:您對杭州感覺怎麼樣?

單霽翔:整個杭州是蓬勃發展的大城市,特別是擁有文化自然資源,既有西湖又有錢塘江,應該說這些年引進了很多人才,也是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人居環境又很好,所以這個地方是很好的一個選擇。

記者:您提到杭州有西湖,有錢塘江,您覺得杭州哪些地方做得不錯?有沒有進一步改善的建議?

單霽翔:杭州做得最棒的就是世界遺產的申報,帶來的是整個城市面貌的變化。

當時,杭州提出西湖申遺時,外界是有擔心的,因為沒有一個城市在蓬勃發展的中心地帶申報世界遺產。西湖面積很大,最大的特色是三面雲山,要保護三面雲山不能建任何新的建築。這幾年,這成為杭州的堅守,成為全民的共識。所以今天的西湖,見不到一棟侵入西湖文化景觀的建築,這是一個奇蹟。

既要保住西湖,杭州又要發展,所以,杭州堅定不移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氣勢磅礴地在錢塘江兩側建立新城,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保護傳統文化和建設現代城市的案例。

當然,杭州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因為西湖,是因為南宋都城。杭州一直在研究這件事,我想一定會實現。

聊良渚:打開世界觀察中華文明的一個窗口

記者:您覺得杭州如何做好良渚文化的文章?

單霽翔: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件事。咱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文明,但長期以來,國際社會一直在置疑,中華文明真的有五千年嗎?不是三千年嗎?我們一直在解說,但是沒有真的走向世界。

良渚古城遺址證明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裡面沒有中斷過的文明。5000年前,我們的生產力和國家形態已經成型。光高台建築,如果有10000人建,要7000年時間才可以建成,堪比古埃及,這是那個時代最大的城。水利工程對我們今天也有很好的借鑑。所以,良渚打開了世界觀察中華文明的一個窗口,我覺得(做好良渚文化的文章)可以拭目以待,慢慢推進。

圖自視覺中國

聊故宮:給紫禁城600歲生日準備兩件禮物

記者:我們說回到故宮,因為故宮是網紅博物館,尤其是節假日的時候一票難求,您覺得是什麼讓故宮這麼受歡迎?

單霽翔:故宮這幾年一直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故宮是一個大的古建築,首先要把古建築修好,一方面要使它的風貌得以展示,另一方面要使它可以接待更多遊客。

長期以來,大家把故宮僅僅作為一個古建築群,旅遊觀光的地方,但實際上,在1925年故宮已成為一個博物館。怎麼讓人感受故宮是一個博物館?

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不斷發力,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能更吸引年輕人。現在我們統計,故宮每天50%左右的遊客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到故宮博物院來旅遊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年輕人到這兒,是為看某一項展覽和活動而來,還有專門到這兒來約會、聚會,到我們餐廳吃吃飯、喝咖啡,還有拍照的。

總之,年輕人進入故宮,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值得欣慰的。因為他們通過故宮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今後一生可能都是博物館的忠實觀眾,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不斷開拓,創造更多面對年輕人的文化活動。

記者:今年中秋故宮亮燈再次給了大家驚喜,接下來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故宮還會有什麼驚喜帶給大家?

單霽翔:我們是全球受關注最多的博物館,去年遊客數是1700多萬人次。但人的時間是碎片化的,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到故宮來,我們要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讓他們了解更多。

我們的VR虛擬現實影片在不斷地製作,現在七部影片循環播放。前年,我們建成了數字故宮社區,但還是不夠。

比如,怎麼告訴人們設計屬於自己的路線;比如,還有很多器物,正常情況下是靜止的,但是利用數字,可以把它旋轉,從各個角度來看,放大看各個細節,甚至可以把它分解來看,這樣人們可以更深刻體會這件器物製作過程中使用的工藝。

記者:到2020年,故宮就600歲了,請問現在故宮有什麼籌備嗎?

單霽翔:故宮600年的生日,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

我們給故宮600歲生日最大的禮物有兩個,一個是繼續故宮古建築保護維修工程,使古建築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這是第一個重要目的,也是我們送給故宮600年最大的禮物。

第二個是故宮大面積的開放,從2002年30%開放到現在80%,可以看更多展覽,參與各種活動。我們現在有幾十項展覽,每月都有推出,我們把600年的紫禁城,融合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這是我們的目標。

圖自視覺中國

聊旅遊:用引人入勝的方法提升體驗

記者:浙江正在建設世界旅遊博物館,您有沒有了解過?有什麼建議嗎?

單霽翔:世界旅遊加上中國旅遊,主題很龐大。我建議要用引人入勝的一些展示方法,特別用新的技術、手段,使人們進去以後可以觀察到龐大的世界旅遊格局和中國各地旅遊的情況。

哪個旅遊目的地在開展一個節,包括世界上豐富多彩的旅遊文化節日,哪個地方就直播,採取多種科技手段來展示,不光是照片,不光是文字。因為文字和照片人們可以從網上看到,但是這種即時的畫面,人們可以到博物館感受到。當然,這是一個建議,還有很多可以採納的方法。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