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是因為他不會回報你相等的愛;這個世界是溫暖的,無論怎樣都會有人愛著你。
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雖然不算太過於美滿,不過也不會太過於惡毒。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可是,松子的世界裡,或許只有頭頂的那片星空與家鄉的那道河流才是乾淨的,其餘的一切皆不足以言。是什麼讓一個心中充滿愛的女子最後卻活在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裡?我認為正是因為她的愛造成了這一切,她的愛並不值得。
松子從小生活在一個缺少愛的世界裡,因為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妹妹,父親的注意力和感情多放於這個妹妹身上,以至於松子感覺不到父親的關心。有一次,無意識的做了一回鬼臉竟讓父親難得的以笑了起來,這讓她產生了只要做鬼臉就可以獲得關心的想法,以致於後來每一次遇到難題,她都會下意識地做個鬼臉。終究因為父親的偏心,為了獲得自由,她離開了這個讓她感覺不公平的地方。後來,她也因為這件事遭受了極大的代價,她的弟弟終其一生都沒有原諒她。
雖然離開了那個家,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她的影響一直伴隨著她。為了獲得愛,她竭盡全力去愛人,可是每一次都是以悲慘結尾。她的第一個男朋友,她的男同事,因為奇異的鬼臉和令人難過的經歷拋棄了她;後來她愛上了一個才華橫溢卻有暴力傾向,因為無法承受憂鬱和生活的困頓,他最終臥軌自殺了。松子在感情中總是卑微的,因為她愛得毫無目的,只是因為愛而去愛。
像松子這樣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他們的這種人格被稱為討好型人格。心理學中的討好型人格定義為取悅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致力於滿足別人。他們似乎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和喜愛,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松子在每一段感情中總是傾其所有,無論她在上一段感情中遭受了多大的打擊,當她重新開始時,她總是熱情滿滿。松子渴望被愛,她幻想遇到自己的真名天子。於是在愛的理由下,她一次次放棄自己的底線,也一次次遭受他人的嘲諷與愛的背叛。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十分敏感,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特殊的環境里,為了迎合他人,他們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所以自己非常敏感,能夠快速感知周圍人的情緒變化,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正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們始終活在別人的期許里,沒有自我。
最近蔣方舟又上微博熱搜了,她在去年《奇葩大會》里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讓許多人對她「路轉粉」,她認為現在的網絡環境放大了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以致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望里無法自拔。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太過關注他人的感受,只需表達真正的自己。《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講該如何勇敢的面對生活,表達自己的書籍,主要介紹的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於如何面對他人的評價,阿德勒介紹了一個叫做課題分離的理論。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別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
\t在《被討厭的勇氣中》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你是一個家族企業老闆的兒子,是父母指定的繼承人,但是你卻選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對家族企業的繼承絲毫不感興趣,你的父母為此大發雷霆,甚至要挾你,如果你要是不回來,就永遠不要回來了,與你斷絕親子關係。對於兒子,該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呢?用「課題分離」的視角來看,要不要發脾氣?要不要斷絕關係?根本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無情,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別人喜不喜歡自己,是別人的事,你要做的就是勇敢表達自己。課題分離意味著獨立,而這種獨立並不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處於隔離的狀態,而是讓你更好地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敢於表達真實的自我。
「所有的愛,人際關係,工作,都應該是放鬆的,你試圖去討好的、迷戀的,都不是最真實的,缺乏實質意義的,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終有一天會厭倦你的討好,那時你就會白費所有功夫。而有一個人適合你一輩子去討好,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正如蔣方舟與馬東在節目中對的上下聯: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希望你可以活出自我,讓你的愛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