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朋友圈的人,大抵上是這3種性格,你是第幾種?

@ 2019-09-20
"

文/書生半凡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01

你為什麼越來越少發朋友圈動態?

知乎上有人是這樣說的:

「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

你的喜悅可能會刺激著別人的悲痛,你的傷心可能會淹沒於別人的歡聲笑語之中,你引以為豪的成就在別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你撕心裂肺的傷心別人也並不能代替你承受。「

不管好壞,不管給多少人看,不管發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經歷,自己的人生,對別人來說,最多不過是一段小插曲。」

說到底,生活永遠都是自己去苦心經營,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能夠理解,別人無非只是看客,或是身邊給予安慰的人。

我的同事心雅,家庭條件一般,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有個比她小几歲的弟弟,讀高中。

如果你跟她只是一面之交,或者只是見過幾次面,聊過幾次天,相互留個聯繫方式,那麼你一定認為她是個精緻女孩。

可對於熟悉她的人來說,她不過是個假精緻的女孩,說難聽點,她不過是個物質女,愛慕虛榮的女孩。

翻看她的朋友圈,自拍照永遠都是那樣楚楚動人,膚白貌美,一年都要出國旅遊好幾次,什麼名牌包包,名牌首飾也都能拿出幾樣出來。

可事實上她朋友圈裡的這些圖片,不過是她為了滿足內心的虛榮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很多圖片的背後都是她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堆積而成。

她的朋友圈,無非只是她包裝自己,吸引別人注意的舞台,而不是內心的真實感受。

02

現實生活中,像我同事心雅這樣的人,應該不會少。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讓很多人開始喜歡用自己的朋友圈經營人設,包裝自己。

正如哲學家萊布尼茨說的那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有人喜歡發朋友圈,也會有人不喜歡發朋友圈。

有人是這麼評價那些不喜歡更新朋友圈動態的人:不發朋友圈,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當一個人越來越少發朋友圈動態,說明他開始傾聽自我內心真實想法,而非外界的嘈雜聲。

那些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大抵上是這3種性格,你是第幾種?

一,骨子裡的自信,不喜歡自欺欺人,拒絕「假精緻」生活

可能每一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這樣的一類人:發朋友圈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生活,而是為了博得別人的關注,特別在乎有多少人點贊評論。

比方說買了個新車,換了個新手機,去了家特別豪華的酒店,第一時間想著就是趕緊發朋友圈,讓別人都知道。

配圖,文案都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發完後心裡念著就是有多少好友點贊評論了,要是沒人點贊評論,內心就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

有些時候,明明過得沒有那麼好,也要「努力」去營造一種生活精緻的假象。

有次幾個同事在一起談論著網上關於女孩賣卵子換取物質的消息,碰巧心雅也在一旁聽著。

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幾個同事說著正開心,心雅突然反駁起其中一位同事的觀點,還說什麼沒經歷過就不要說那樣的話。

一番詢問下,才知道原來心雅也賣過一次卵子,為了個剛剛上市的名牌包包,不過後來怕疼,主要還是心理上負擔大,就沒敢再去了。

這樣的人,與其說是個虛榮心強的人,倒不如說是個缺乏自信的人,想著用朋友圈裡的精緻生活,贏得別人的在乎跟尊重。

二,忠於自己,不在乎別人的三言兩語

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一類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發個朋友圈,看到不友好的評論(可能只是句開玩笑的話),都能跟對方生氣。

朋友圈本就是用來記錄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要這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呢?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不發,沒必要讓自己感到不痛快。

其實,那些不願發朋友圈的人,大多數都是忠於自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三言兩語,外界的嘈雜,與他沒有任何關係。

對他而言,朋友圈只是記錄生活的工具,而非迎合滿足他人的舞台。

三,懶得發,不想發,生活簡單隨性,沒那麼多條條框框

有些人不發朋友圈,並不是內心不想去,而是懶得發,明明都已經想好發什麼了,等打開朋友圈後,又不想發了。

想來也很簡單,想說的話身邊有人願意聽,不想說的話又不願意告訴別人,靠朋友圈維持的感情終究只是曇花一現,還不如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真正的好友。

其實,等我們到了某個年紀就能發現那些能夠在生活里做到清零的人,越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遵從內心,不刻意討好,簡簡單單,生活不過就是如此。

03

可能在一些人眼裡看來,朋友圈不過是用來經營已設定好的「人設」,包裝自己的舞台,而非記錄生活的工具。

明明只是去個地方散散心,看看風景,卻一路上只顧著拍照,糾結著選擇哪張圖片,配什麼文字,還要設置什麼人可看,什麼人不可以看。

美國的摩西奶奶說過這樣一句話:

「投身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時的專注與成就感,足以潤色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日常生活帶來的厭倦與枯燥,足以讓你在家庭生活中不過分依賴,保留獨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無論哪一份感情都會經歷冷與熱,但最後的結局是平淡還是涼意,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態度。

畢竟生活永遠都是你自己去苦心經營,如果說你的生活是苦澀的,就算你得到了所有人的在意,又能怎樣?生活的苦澀還會繼續,不會有糖果的甜。

說難聽點,得到了別人的在意(深思熟慮發出去的動態得到他人的點贊或評論),可能你也只是別人眼裡的小丑。

當一個人不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時,就說明他的內心已經足夠成熟了,因為他開始審視自己內心的生活,真正做到給自己看,而不是一味地討好別人。

-END-

你能看完,真好

謝謝你的關注、轉發和點贊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