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西單路口
馬上秋分,正是北京最好的季節,特別適合出遊逛吃。
西單,自古就是商業繁華之地,美食自然少不了。尤其是民國時期,西長安街上有著享譽京城的長安「八大春」。然而,隨著西單的大改造,一些美食或是遷走,或是消失,可悲可嘆。
今天,就來帶大家回到上世紀90年代的西單路口,看看那時候的西單都有什麼好吃的吧~
上世紀90年代西單美食地圖底圖源自《北京市西城區地名志》
站在西單路口,咱們先往北走,看看1997年西單北大街從西單路口到武功衛胡同東側的街景(建議橫屏觀看)。
不到300米的距離,就能看到必勝客、查理冰淇淋、育青食品、天府豆花莊、西單烤鴨快餐廳、西單快餐店6家。
如果想嘗西餐,感受西餐的氛圍,學習西餐的禮儀,西單路口的必勝客是不二之選。1990年剛進軍中國市場的必勝客,還是完全照搬的美國必勝客的「家庭消費」模式和傳統美國家庭的家居風格,來這裡吃披薩,還是用的刀叉。
如果女朋友想吃冰淇淋,傾情推薦查理冰淇淋店,小店一樓賣各種各樣的冰淇淋球,二樓還有火車座、香蕉船,小情侶一呆就是一下午。(現已無存)
喜歡吃辣,那就一定要天府豆花莊裡轉轉了,別看名字裡帶天府豆花,其實這家飯莊是座小吃城,彙集了許多蜀地風味小吃,川北涼粉、麻辣涼麵、麻辣香鍋,鮮香麻辣,特別地道,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老先生,在用餐後就曾欣然提筆道:「豆花細嫩誠然川人點法,風味精純的是蜀手調方。」
90年代末,天府豆花移到了西單文化廣場地下一層西北角,現位於西單新一代商城7層。
喜歡清淡,想吃正宗淮揚菜的,那必須得去天府豆花莊對面的玉華台飯莊看看,這裡的魚蝦蟹類絕對正宗,尤其是全鱔宴,金受申先生就曾有「玉華台的鱔味菜在眾館之上」的證語。
玉華台飯莊是家98年的老店了,新中國成立當晚的「開國第一宴」,就有6位玉華台飯莊的廚師參與製作。
1997年,玉華台飯莊遷到了西城馬甸裕中西里。
出玉華台飯莊往北走不遠,就是北京四大菜市場之首、全國十大菜市場之一——西單菜市場。
「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百姓們的睜眼第一件大事,在這裡都可以配齊。上世紀80年代末,西單菜市場組建了強大的採購團隊,和全國26個省市的140多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固的貿易合作關係,把全國各地名特優新的商品引入首都市場,像廣東健力寶、皇上皇腊味、江西四特酒、河南腐竹、四川南橋板鴨、浙江金華火腿、江蘇豆腐乾、山東肉雞、上海糖果、張家口的鮮菜、廈門的小食品……應有盡有。
1997年8月19日,西單菜市場開始拆遷,而後取而代之的是當時北京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君太百貨。
喜歡糕點的,西單菜市場北邊還有桂香村南味食品店。桂香村其實和稻香村同根同源,1916年桂花盛開的中秋時節,稻香村的股東在西單北大街上另開了這家新店。開店之時其裝修一派江南風格,店內售貨員也統一著白色長衫,處處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凡場面上往來之物,都奔桂香村而去」 的說法,很多書畫界、梨園界的名家都光顧過這裡。
店裡產品主要有糕點、肉食和小食品三類,各有獨到之處,季節性產品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正月有以肉凍、瘦肉餡為主要原料的寧波湯圓和蘇式百果年糕;正月十五有以黑芝麻、可可、山楂、黃油等為原料的南味元宵;端午節有蘇州、嘉興、廣東、寧波風味的粽子,不管是甜的棗泥、豆沙,還是鹹的鹹肉、火腿、蛋黃都應有盡有;中秋佳節更是品種繁多,有廣東、蘇州、西法月餅等不下30個品種。
桂香村總店現位於新街口,分店網點遍及京城。
看完了北邊,回到西單路口,咱們再來看看1997年西長安街從西單路口到鴻賓樓的南側街景(建議橫屏觀看)。
西長安街,作為首都的牌面,且不說西長安街上的地標建築——電報大樓,不說鼎鼎有名的長安大戲院、首都電影院,從西單路口到六部口這短短不過一里長的路,單說吃的,就能拎出來慶豐包子鋪、天源醬園、鴻賓樓、新風飯莊,哪一家不是赫赫有名?畢竟,在民國時期,這裡的飯莊曾經多達二三十家,有著在整個京城都如雷貫耳的「八大春」,是京城有名的美食一條街。
到上世紀90年代,還在長安街上營業的就只剩同春園了,位於西單路口的西南角,想吃江蘇菜的一定不能錯過。
其實最初開業時,同春園位於西長安街路北,電報大樓西側,名字取得很講究,有「同心協力春滿園,花開茂盛,生意興隆」之意。店內主打松鼠鱖魚,借用唐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菜品佐以趣聞典故,引得眾多食客「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可謂桌桌必點。
1999年,同春園搬到了新街口。
「八大春」里最早開業的是淮揚春,以淮揚菜聞名,1947年倒閉,1987年在三里河重新開業。而在淮揚春的舊址上,則是開了另一家飯莊——新風飯莊。當時老北京們都管它叫「高台階」, 因為進入飯館要上一段很高的台階。它還曾因服務熱情周到,登上人民日報被表揚。(現已無存)
想吃包子,原來「八大春」之一的新路春里有狗不理包子,而90年代,西單路口東南角上有慶豐包子鋪。
其實最初開業的時候的字號是「萬興居」,因為挨著長安大戲院,地理位置好,包子個頭大餡料足,味道地道又實在,生意特別紅火。好這口的,不光是平民百姓,梨園界、演藝界的大腕也都對它交口稱讚。1976年正式更名慶豐包子鋪。
如今,慶豐包子鋪遍及北京,二兩豬肉大蔥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21元的套餐是最暢銷的特色搭配。
想買醬菜,慶豐包子鋪東邊有開業於同治年間的百年老店「天源醬園」。開業之初,其桂花糖熟芥、醬芽姜等醬菜口味微咸偏甜、齒感鮮爽脆嫩,符合當時京城江南籍官員的口味,由此一炮打響。蘇州籍的狀元陸潤癢還專門為他家題寫了 「天源號京醬園」的金字招牌,傳到今天。
如今,天源醬園的總店還在西單,不過已經移到了南邊宣內大街6號一層了。
想吃清真美食,必須要去號稱「京城清真餐飲第一樓」的鴻賓樓里嘗一嘗。這家創建於1853年的老字號清真餐廳,1955年應周總理之邀,從天津遷到了北京,落戶西單。1963年,郭沫若在此用餐後即興揮筆題寫了一首藏頭詩:「鴻雁來時風送暖,賓朋滿座勸加餐 ,樓頭赤幟紅於火,好漢從來不畏難」,盛讚「鴻賓樓好」。
隨著西單改造,1999年鴻賓樓遷往展覽館路。
再次回到西單路口,路口西南角有同春園,西邊不遠就是天福號。往南走,沿著宣內大街,街邊又有又一順、真素齋、烤肉宛這樣的老字號。
喜歡醬肉的,天福號的醬肘子一定要嘗嘗,二百多年來,一直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的特點享譽京城。
吃著肘子,天福號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說道:像店主劉鳳祥從舊貨攤上撿來「天福號」的牌匾,給小店帶來了「天福」,生意逐漸紅火起來;還有劉鳳祥的孫子半夜守爐子不小心睡著了,結果燉出來的肘子卻意外地好吃,甚至還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睞,成為貢品。
1998年,天福號門市部被拆遷。
喜歡清真美食的,前面說了天津來的老字號鴻賓樓飯莊,在西單路口不遠的宣內大街上,還有一家獨具北京清真風味的又一順飯莊。
本來,在北京的清真餐館中,東來順以涮肉為代表稱\"東派\",西來順以清真小炒為代表稱\"西派\",各有特色,獨樹一幟。又一順飯莊則是將東派菜的炮、烤、涮和西派菜的精美、華貴小炒以及各地名小吃集於一店,自成一體,再加上位置優越,成為南城和西城顧客的首選清真飯莊。
如今,又一順飯莊在德勝門外,您要哪天去吃,茯苓夾餅、炸羊尾一定要嘗試一下。
喜歡素食的,那絕對不能錯過宣內大街東側的真素齋。只看菜單上的焦溜肥腸、八寶整鴨、糖醋排骨……估計都會疑惑,說好的素菜呢?其實,這就是貨真價實的素菜,都是用豆類、蘑菇、蔬菜、水果等材料,模仿雞鴨魚肉做成的,不僅造型逼真優美,味道還十分清鮮醇厚,簡直可以假亂真了。(現已無存)
想吃烤肉,北京人必會提及「南宛北季」,「南宛」即是烤肉宛,是北京經營烤肉的餐館裡字號最老的一家,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今已有333年的歷史。店裡的烤牛肉,溢油、盪香、鮮嫩,有「賽豆腐」的美稱。
舊時記載,食客吃烤肉時,都是圍爐而立,一腳踏在長板凳上,一腳踩地,一手托佐料碗,碗內是醬油、醋、薑末、料酒、滷蝦油、蔥絲、香菜葉混成的調料,一手拿長竿竹筷,將切成薄片的羊肉,蘸飽調料,放於火炙子上翻烤。待肉熟,就著糖蒜、黃瓜條、熱牛舌餅吃,也可佐酒喝。尤其是在寒秋冷冬,往往能吃得大汗淋漓,渾身通泰。
如今,烤肉宛總店位於南禮士路。
西單附近的美食自然不止這15家,香妃烤雞、遼陽春飯莊、曲園酒樓、西單肉餅店、香園餐廳……數不勝數。
說說您記憶中有哪些念念不忘的西單美食?
跟著我們一起逛逛90年代的西單
沒有兔兒爺的中秋 感覺少點啥
藻井,還是要看隆福寺的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