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此村,再無徽州,昱嶺關邊這個小村像世外桃源,美到無法想像

@ 2019-09-18
"

白石岩

從徽州府城歙縣駕車沿徽杭高速東出浙江,一路山巒錦繡,如行畫中。

晴日裡,深藍的天空和青墨色的山巒,總會交割出一道道明晰的天際線。放眼望去,那起伏的山巒,頓如藍色幕布下奔走的動物,如俯身行走之虎、如仰首吼叫之獅,又如龍飛在天、獼猴蹲坐,不一而足。

下雨天,山間蒸騰的水霧和天空的積雨雲不分彼此,讓人恍惚覺得只要登上山頂即可抵達天際。

要不是偶爾有一團水霧箭也似的躥上天空,提醒著你還行走在徽州山水之間,你一定會將這景致當成一幅山水畫。

山中奇景的「夢筆生花」

車行至徽杭高速嶺腳大橋時北望,可見一座巨型石岩矗立,蔚為壯觀。這就是白石岩。

白石岩是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一座主峰,其姿態雄偉挺拔、造型獨特,如筆架、如官帽,主峰中間有一線岩縫,上下數十丈。

白石岩下就是徽州東大門最後一個村莊——小岫,一個始遷於明代的古村落。過此村越昱嶺即入浙境,從此再無徽州。

A、峰奇嶺峻

白石岩位於小岫村正北,猶如古村一個「靠背」,而頗受村民「景仰」。

小岫洪氏祠堂里有兩副楹聯專門描述了白石岩的位置,足見白石岩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其一說:里卜雲岩南麓地之靈人之傑光前耀後郡名何愧燉煌;又一說:岫里大乾坤黃嶺東臨白岩北拱。

這裡所說的「雲岩」「白岩」即指白石岩。

而白石岩,只是小岫擁有的優美自然資源的一個縮影。

以上小岫「靠山」——清涼峰之景 王山青/攝

從小岫村往東北方向行不至五六華里,便可看到清涼峰保護區所擁有的眾多奇峰怪石。

峰巒峭拔、谷壑幽深。

白石岩北有天燭峰,海拔1370米,山頂岩石瘦長禿露,猶如一支未燃的蠟燭,高聳於白雲藍天之間。

天柱峰與白石岩之間,形成了一個V字形,V字兩邊為薄薄的山崖,酷似一把張開的剪刀,故名「剪刀門」。

剪刀門兩邊的山崖,如巨石壘砌而成,因每一塊厚薄看似都差不多,鄉民們無法解釋這一自然景象,故而名之「仙人鋸石」,好似人為切割,壘積而成。是為一大奇觀。

清涼峰奇峰林立不能盡述,更有怪石頻出,讓人稱奇。

在小岫村大源茶園兩邊,有「兔耳石」,兩石分立於懸崖之上,形如一對兔耳豎立在傾聽松濤陣陣、流水潺潺;又有形如黃山夢筆生花,兩塊獨立的巨石上奇松獨立;還有形如蠟燭的岩石上附著一塊形如老鼠的巨石,當地人稱之「老鼠咬蠟燭」。

小岫村周邊很多景點取名都與佛教有關,傳說觀音菩薩在此停留時間較長,擺設了許多古蹟。如觀音坳、香爐山、高椅形、蠟燭尖、尼姑背和尚、羅漢峰等等。

奇峰怪石伴隨著一個個傳說,讓自然景致增添了很多人文趣味。

真不愧祠堂楹聯所稱述的:四山環岫外峰奇嶺峻壯江南。

B、開祠立族

洪氏祠堂——衍緒堂

小岫村,從地理位置而言位於徽州東大門,與昱嶺古關一山之隔,與浙之昌化毗鄰,距徽州府城歙縣百華里。

按徽州人慣用之描述,此地屬歙南里截。原本隸屬於杞梓里鎮竹鋪鄉。撤鄉並鎮以後,歸屬於三陽鎮。

小岫居民以洪姓為主,兼有方、江兩姓。

從洪氏族譜的記載來看,小岫村的洪姓始祖為唐河北黜陟使經綸公,其因官遷宣歙,居於婺源官源,成了後來徽州洪姓的鼻祖。

小岫村洪姓譜序記載,經綸公八世孫鋐自婺源官源遷葉村。至二十七世文公「太公進山」來到小岫安居,生二子咸富、咸貴為小岫村始祖,時為明末清初。

以上洪氏祠堂——衍緒堂

小岫村始祖遷址山中之後,因為這裡常年雲霧繚繞,又四面環山,故取名為雲山,後來世孫繼承內涵將「山」改為「岫」,改名「雲岫」。

岫字的字典之義為:山、山洞。我里名為小岫,想必是先人自謙的叫法。坐擁華東第二高峰——清涼峰,這裡的山真的很難稱「小」。

至於改名小岫,還有一段傳說:曾有紹興師爺路過,看到白石岩,認為此地是「大格局」所在,遂命人進山查看「究竟是大還是小」。這人查看後回稟,此地並非「大格局」範疇,故改稱之為「小岫」,此名沿用至今。

祠堂門和精美磚雕 徽州三文魚/攝

小岫洪氏祠堂的修建頗有一番周折,族譜「衍緒堂記」說:最早的祠堂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嘉慶九年(1804)完工。可惜到了清咸豐辛酉年(1861),遭太平天國兵亂焚毀,成了一片廢墟。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洪氏族人再次邀集修祠,「支丁踴躍,不月成之」。

前些年,小岫洪氏祠堂後進牆面漏水面臨倒塌的危險。熱心村民成立了「祠堂修復籌備組」,通過不斷地做思想工作,村民對保護祠堂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大家紛紛捐資。不僅祠堂後進牆面得以修復,村裡還利用剩餘資金對被蟲蛀蝕的樑柱進行了修復和保護、重新造出了被盜的楹聯,更邀請了村裡的雕刻能人,將祠堂在文革中被損毀的木雕進行了修舊如舊的保護。

在沒有政府資金注入的情況下,小岫人用民眾自籌的辦法對這一徽州古建進行保護的做法堪稱徽州民間古建保護的一個典範。

如今,過年或者村民誰家有喜事,都會去祠堂祭拜一番。祖祠的修復也「修復」了村民的宗族回歸心理,更好地激發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洪氏支公眾屋——斐公廳(篤慶堂)

根據村中老人的描述,村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就是斐公廳——篤慶堂,建於清代,較洪氏祠堂更早,但具體年代已無可考,位於小岫磡頭。

斐公廳背後的憲公廳本是一幢明代建築,可惜遭毀滅性破壞,1958年重建,但建築形制和工藝已無法達到前人水準,頗為遺憾。

小岫書畫家方大椿宅

C、美麗傳說

小岫村的地形猶如一個碗,四面環山,北有白石岩、東有黃嶺,西有來龍山,南邊更是有多個山壠圍攏,只有一路一水而出。

南與嶺腳村交界處有「石牆」,兩山分立,水、路傍山而行,如一個巨大的石山被人從中間劈開,其勢雄壯。

可見小岫的先民在這裡安家的時候,這裡是怎樣一個人跡罕至的去處。以至於開祠立族的先人們將這裡比喻成桃花源。

這有祠堂楹聯為證:此地有良田美池聚族而居喜依樣桃源笑問幾時尋路至;其間多白雲野鶴結廬偕隱看天然枌社何嫌數里入山深。

彩虹

而小岫這四面的山,又有著各自的寓意和傳說。

北邊白石岩,岩下有四座山如四虎下山,但這四虎始終保持著守勢,因為在村東邊的黃嶺如一群「圍山獅」,又有南邊八個山壠,如同大象並行矗立,如此獅象與四虎形成對峙,老虎始終不敢輕舉妄動。

小岫屋後的梯地 徽州三文魚/攝

村裡豐收的季節 徽州三文魚/攝

小岫西山蜿蜒起伏如飛龍在天,故稱來龍山。而正是這龍、虎、獅、象四神獸的相互角力、各取守勢,才保持了這方土地的平安和諧、風調雨順。

儘管這些都是村裡人口口相傳的傳說,但從中也不難看出我徽州古人在選擇居地時所注入的「建村智慧」和那份美好期盼。

作者:洪鋒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