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南禪寺向南行不遠,就到了運河古驛碼頭,這就到了京杭大運河無錫段,這是古運河主航道,解放後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自吳橋起,經錫山腳下到下甸橋,進入老運河止,新運河開通後,老運河吳橋至下甸段失去航運功能,成為無錫市一條景觀河。
以現在眼光來看,大運河古河道河面並不寬,大約十來米的樣子,但河水卻不小,溢滿了河槽,河水靜靜地流著,微微的河浪不時的輕輕拍打著河岸,河岸之上就是臨河而築的民居,房屋都不高,兩層或三層,粉牆黛瓦,漏窗空閣,直檐翹脊,錯落參差分布兩岸。
古運河
房屋的基礎就是石砌的河岸,臨河是廊檐式帶欄杆開放陽台,經石砌台階直通河面,從這兒可以直接上船,也可以取水洗刷,形成典型的前街後河、枕水人家的水鄉民居景觀。
沿河民居
沿河民居
通向河面的石階
運河古驛是現在的遊客碼頭,遊客可以從這時乘船遊覽運河兩岸景觀,可能不是節假日吧,遊人不多,遊船都靜靜地停放在碼頭,偶爾有一條小船從河划過。
運河古支驛
偶爾有一條船划過
我們沒有乘船,離開河邊,沿南長街步行。
南長街始建於北宋時期,原來是一條官方驛道,附近還有驛站,用於傳送公文、接送途經此地官員中途休息。頻繁的車船往來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逐漸發展成一條商業街,明朝時期的南長街已遍布「窯碼頭」、「官碼頭」、「布碼頭」,已經是八街九陌、店鋪林立了。
現在的南長街是依託傳統老民居修復改造之後的商業步行街,沿街建築都是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徽式建築,雕花木窗和豎條板門處處都透露著古樸的商埠氣息,裡面主要從事文化創意及餐飲旅遊產業。
南長街
南長街
南長街364號便是中國絲業博物館,這裡是原永泰絲廠。1926年上海在上海開辦永泰絲廠的無錫籍老闆薛南溟租地契約期滿,將絲廠遷回老家無錫,至1929年時,全國蠶絲出口4724擔,無錫就占28%,居全國首位,無錫「絲都」美譽揚名海內外。
絲業博物館
南長街有上百處歷史建築及九座古橋樑,最負盛名的是清名橋,是南長街上的標誌性建築,據說是無錫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始建於明代,清代1666年重建,重建距今四百多年歷史。
景區的盡頭就是清名橋,位於大運河與泊瀆河交匯處。
清名橋
泊瀆巷
清明橋再往前用欄杆圍擋起來,看樣子在施工,南長街景區就到此結束了。
站在橋上靜靜地看著運河,運河也靜靜地看著我,在這裡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粉牆、黛瓦全都有了,可總是感覺不像印象中的水鄉古鎮的樣子,似乎沒有水鄉內在氣息。細思豁然:現在水鄉早已不是往昔的水鄉,往昔的運河人來人往,是人們生計的通道,官船、商船、民船穿梭其間,每個參與其間的人都是在活真實的自己,而現在的水鄉,在這裡生活的不再是居民,而是演員——划船的不是船夫,只是打工的工人;開店的不是居民,只是來賺錢的商人;來此的人不再是為了生計,只是為了遊玩。
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成了演員,包括你自己,當你坐在船里時,船夫向你表演以前的人划船的樣子、你坐在船上又向岸上的觀眾表演以前的人坐船的樣子,你看岸上時,岸上的人又在向你表演以前的人在此生活的樣子……經過資本的打造之後,所謂的水鄉古鎮,完全成了一個舞台,而來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成了演員,這裡的樣子不是本來的樣子,是資本刻意打造出來的樣子,這裡的生活,不是這裡真實的生活,都是表演出來的生活,所有的一節都成了資本盈利的工具,所以這裡少了真實生活的氣息,多了表演的味道,但何處不是如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