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心中,有三座山的分量最重,一是「崑崙山」,二是「喜馬拉雅山」,三是「泰山」。崑崙山乃萬山之祖、中華之龍脈、西王母之所居,在神話方面無出其之右者;喜馬拉雅山乃「雪的故鄉」、海拔最高、珠穆朗瑪峰為其主峰,在高度方面無望其項背者;泰山乃五嶽之首、號天下第一山、帝王封禪之首選,在人文方面儼然是眾山的「老大」。
中國境內,名山眾多,高低不齊,各有所長;為何是「泰山」成了五嶽之首?為何是「泰山」成了帝王封禪的首選?為何是泰山成了眾山之中的「老大」?若論高度,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比她高的山峰多如牛毛;若論神性,崑崙山比她神秘莫測多了;若論位置,位居中央的嵩山應該比她更有資格。
泰山不當不中,不高不矮,神秘適中,何德何能,能成為眾山之中的「老大」?有一個解釋比較靠譜,那就是「黃帝之前(上古時期),中華文明的中心在泰山附近(也就是黃河的下游)」。所以我認為:泰山之所以能成為眾山的「老大」,在黃帝之前,或許泰山曾是中國的中心。
一個民族或部族,把在她附近或在她活動範圍之內最高的山,做為她心目中最神聖的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比如朝鮮,朝鮮就把白頭山(我國稱之為長白山)作為他們心目中最神聖的山。其所謂的「白頭山血統」與中國帝王在泰山封禪以表明自己的正統如出一轍。
所以,按照「就近原則、中央原則」,結合人們文化傳承和情感認同來看;史前應該有一段時期,泰山位於中華文明(或中國)的中心或附近。
縱觀世界其他文明,大多位於所在河流的下游。比如,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的下游,古巴比倫文明位於兩河流域的下游。所以中華文明(或中國)的源頭也應該處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下游。近現代的考古發掘和文史方面的學者對這個結論,做出了有力的支撐,以下會談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河流下游應該比河流中上游更容易獲取食物,所以文化方面也應該更發達。黃帝時期及以後,中華文明的重心才逐漸西移,或許是因為洪水泛濫所致。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泰山北麓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500~4000年;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這三大文化遺址相對於同時期的中原文化遺址,無論是從器物數量還是從精美程度上來看,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說明,黃帝時期及以前,黃河、長江下游的文明程度要比中原地區高。
《爾雅·釋言》說:「齊,中也。」《爾雅·釋地》說:「自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同,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蒙。」也就是說「齊、齊州、齊地」代指「中國」。
《列子·湯問》說:「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猶齊州也。」這也說明「齊州」就是古代中國的一個稱謂。
《爾雅·釋地》說:「中有岱嶽。」也就是說,「岱嶽(泰山)」位於「齊州(中國)」的中心。
呂思勉先生接著說,雖然不敢斷定「齊州」就是後來的「齊國」,但必然與之相近。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不難理解為何「泰山」能成為眾山中的「老大」,因為當時的「泰山」就是中華文明(中國)的中心。
從神話傳說上來看,炎黃屬於西部民族,蚩尤屬於東部民族,東部民族要比西部民族強大。炎帝先是和蚩尤打了一仗(也有人說蚩尤屬於炎帝的部族),炎帝打不過,就聯合黃帝把蚩尤給打敗了(有說打死的,也有說歸附的)。我們都認同我們是炎黃子孫;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把炎帝、黃帝、蚩尤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初祖」。
有人說蚩尤和炎帝都姓「姜」,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也姓姜。姜子牙出生在東海邊上,後又被封到了齊地,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通過以上分析,大量事實表明中華文明的發祥之地在黃河、長江之下游(尤其是泰山附近);後來也許是因為經常遭遇洪水的緣故,中華文明的主體才逐漸西遷的。
黃帝之前,中華文明(中國)的中心在「齊州」,所以「泰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黃帝時期及以後,由於文化的傳承、情感的認同、先入為主的慣性、也許還有團結的需要,大家不約而同地仍舊把「泰山」作為眾山之中的「老大」。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民間習俗,為了鎮邪,常在住宅要衝設置「泰山石敢當」。文人墨客常把「岳父」尊稱為「泰山」。民間俗語,「有眼不識泰山」,「人心齊泰山移」,「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等。成語,泰山壓頂,穩如泰山,國泰民安,等等。泰山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究其本源,泰山定然曾經位於中華文明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