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閒聊時,問到一個人旅行的事情。
她睜大眼睛看著我說:「天哪,你敢一個人去旅行。要是我,一個人逛街都不敢,總覺得很彆扭。
從小到大,基本上沒有一個人住過,做什麼事都要和人一起,要是我一個人,總感覺怪怪的。」
其實不僅這位同事是這樣,有很多人,不敢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
一個人生活,總覺得這樣就會引來異樣的眼光,會覺得自己很可憐,很孤單。要是沒人陪自己,那寧願不出門•••
獨處,只是我們生活中,很正常的一種狀態。
大部分害怕獨處的人,會比較害怕一個人的感覺。一個人不知道該做點什麼,內心容易焦慮,比較慌亂。哪怕什麼都不做,都希望找個人陪著,這樣就能暫時踏實些。
這種情況,一般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比較迷茫,希望通過他人來影響自己。內心比較缺乏安全感,需要情感的連接。
2·認知偏差
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敢獨處,而是對「獨處」這個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
認為獨處是不好的,不合群的,擔心別人對自己有看法:說明自己人緣不好,才會一個人。
那麼,與其被人誤會,不如「合群」,大家幹嘛就跟著幹嘛,總不會被排斥吧。
但其實,獨處,它更多的意義在於:當我們一個人時,我們如何和自己內心良好的溝通。
獨處≠孤僻
並不意味著我們拒絕外界接觸,獨處是我們一個人和自己在一起的過程,會享受一個人的空間,也可以喜歡和大家一起玩的感覺。內心是比較充實而平和的。
而孤僻是拒絕和外界接觸,外界的事物對自己沒有很大的意義,不想接觸,一個人呆的感覺也不太好。
獨處≠人緣差
有人說:「獨處意味著這個人人緣差。」這有失偏駁,很多比較注重內在成長的人,都會比較喜歡獨處的感覺。
獨處給一個人帶來的感受,是很奇妙的。可以聽到內心的聲音,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美妙。喜歡獨處,和人緣好不好,沒有很大的聯繫。
獨處≠傲慢
傲慢更像是一種對人或事,產生的偏見,比如:看不起某個群體,不願意參於進去,選擇一個人玩。
這點和獨處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獨處,只是單純和自己的相處,不涉及對外界的看法;傲慢是涉及到對別人的態度。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一個也可以舒服自在,一個人也能看盡世間繁華。」獨處,這似乎成為當下,比較文藝的生活狀態。
想起和愛人異地時,他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要是無聊,可以去看看電影。」
我說:「一個人不想去。」他說道:「這沒什麼,可以去試試一個人看電影的感覺。」
我聽了他的建議,選擇一個人去看電影。也因為那次的嘗試,我開始喜歡上獨處的感覺。
閉上眼睛,慢慢感受內在的平靜,好像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
享受整理房間後,來杯花茶的愜意;享受午後陽光,伴著輕柔音樂起舞的自在;享受睡到自然醒,吃些小甜點的隨性•••
獨處,這看似簡單卻又抽象的詞,卻需要我們用心對待。
高質量獨處,不是為了搞形式,而是為了讓內心富足、安定。如果你很難一個人待著,可以嘗試這幾點:
1、嘗試獨自完成以前不敢做的事
比如嘗試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當你在做這件事情時,去感受內心有哪些變化,記住這種感覺。
當一些新奇的感受出現時,下次繼續強化,做一些對你來說更難獨自面對的事情。
2、嘗試一個人住一段時間
如果有條件,可以嘗試一個人住一段時間,當然住的地方要安全。
一個人住的時候,你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空閒時間,都做些什麼,家裡的布置,環境衛生怎麼樣。當面對一個人的空間時,內心又會有哪些感受呢?你會如何面對呢?這些都可以很好的幫助你沉澱下來。
3、談一次異地戀
自我成長中,最難修行的地方,在關係里。而一段異地戀,也更難駕馭。不管你是想念,還是憤怒,都好像變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
而這期間產生的所有情緒,都可能是我們本身需要面對的地方。比如:不信任、患得患失、焦慮、強烈渴望回應、極度依賴•••而面對這些情緒,自己又是如何平復的?
談著戀愛,卻過著一個人的生活;面對各種誘惑,還心懷不亂。這種特別的獨處方式,考驗還是很大的。
4、嘗試發現自己的喜好
愛自己,是我們終生不能忘記的事情。可是,怎麼樣才叫愛自己呢?比如:關心自己的感受,不要忽略它;發現自己的喜好,嘗試在能力範圍內滿足它。
知道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你才會喜歡上這種感覺,才會在做喜歡的事情里,找到更多的喜悅。
高質量獨處的方式有很多,適合自己的就好。您如果有更好的獨處方式,歡迎留言分享哦。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