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沉澱是歷史,歷史的流動是文化。談到青海北大門,峨堡古城不得不提。歷史上的峨堡,是西部邊陲的小鎮,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的一站,發揮著對外通商「口岸」的作用,是通往甘肅、新疆、乃至西伯利亞和歐洲的輔道之一。
那時的峨堡古城擁有繁華的街市,不僅人聲鼎沸,而且馬嘶駝鳴,中原的商人們和來自西域的賈客們在這裡匯聚。因文化和商貿的交流與來往,峨堡不僅成為青藏高原上,文化融合最為繁盛之地,經濟也高度發達。
但登上新建的峨堡城樓,放眼望去,蒼穹之下,過去之繁華與今日之荒涼,令人忍不住一聲嘆息。沿著寧張公路一路向北,越過浩門大橋,經門源青石嘴,翻越景陽嶺,穿越祁連腹地,延伸觸角,遙想當年,青黃的牧草已淹沒了歷史。
依稀可見的古城遺址令人心中難免不生悲涼。現如今的遺址城廓南北寬280米,東西寬230米,高6米,底寬13米。城內城隍廟、城外點兵台、烽燧等遺址依稀頹存。
遠處,挺立萬年的祁連山綿亘不斷。近處,輕柔的牧草與破舊的城牆耳鬢廝磨,好似歷史發出了古老的聲音,娓娓訴說曾經的金戈鐵馬和刀光劍影。在這細雨綿綿的初秋里,我似乎是看見一支商旅駝隊,自東向西一路紛沓而來。
峨堡古城,始建於公元1206—1279年間,位於寧張公路與峨祁公路交匯處,系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也是祁連至門源、西寧的必經之地,是古絲綢之路南路上的重要驛站、茶馬古市及軍事要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自漢武帝力掘河西走廊,打開中西交通新局之後,峨堡作為中原人走進吐蕃羌人領地的南北交通要衝,自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但峨堡在商貿交流中的最繁盛時期還是在盛唐。大唐,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和文明高度發達的一個朝代,不論是對外貿易,還是文化交流都相當開放和頻繁。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峨堡發揮了絲綢路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中國大量的絲綢、漆器、鐵器、瓷器以及農業水利、冶煉、養蠶等技術,均由絲路傳到中亞乃至歐洲。西域的葡萄、核桃、大蒜、胡蘿蔔以及玻璃、海西布等也傳入中原地區。當時祁連地區的吐谷渾商隊也相當活躍,經常往來於東西各方和南北各地,併到達波斯等國。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峨堡是「絲綢南路」上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也是青海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到了元代,這裡又成為著名的茶馬市場,以交易羊毛、茶馬為主。繁盛景象與主要用途與盛唐時期無異。
雖說歷史沒有真相,但歷史所殘存的一個道理也給我們提供了無限信息。在新建的峨堡城樓邊上的古城博物館中,通過史料和文物,我難以想像在這麼一個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竟是有很長一段歷史的極其繁華與鬧騰。
因為絲綢之路,峨堡給青海帶來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在這裡,不純粹的只有藏地文明,隨著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相互融合,眾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匯發展,使祁連擁有了古老的黃河文明與新生的河湟文化。
但在明代,由於海運事業的興起,陸行的絲路古道遠不如從前繁榮,峨堡城由盛轉衰,逐漸成為一片廢墟,同時大量文物隨著歷史而消失或被盜掘,留下的殘存也僅僅只能想像歷史的一隅。猶如這古城的殘垣斷壁,在這寧靜的天空下,永遠無法回到茶馬市場的繁華。
2000多年的積澱,如今看來貌似只有一片廢墟。但現代化的交通網絡使得這裡成為青海最熱門的自駕游勝地之一,也是環青海湖旅遊「黃金線」的重要通道。
登上城牆,極目四野,周邊城鎮集群的新興令歷史的繁榮換了張面孔,令我們在回望過去的同時,昔日的「茶馬古市」又赫然重現。據悉,每年途經峨堡的遊客在五百萬以上,其數據相當龐大。
希望大家經過這裡時,不妨停下來去看一看峨堡古城遺址,去古城博物館裡轉一轉。博物館規模雖小,但一幅古絲綢之路動人的歷史畫卷令人清晰可見,這也是快速了解峨堡歷史的唯一手段。
博物館內陳列了不少從古城遺址里發掘的文物,如出自元代的獅面瓦當,貨幣、各種陶器。還有一對石獅,但這對石獅後捐贈於阿柔大寺,是一對特別賣萌的獅子。當然,峨堡地區出土的最珍貴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的匈奴飾品,狼噬牛金牌飾。
但其真品如今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複製品仍能見其精美,它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清晰可見惡狼噬牛的生動景象,表現出草原上游牧民族的那種驍勇善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