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了!中國終結打擊!美國面臨生死抉擇
此為傅瑩在9月6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言。中美關係跌宕起伏,未來的發展趨勢令人難以樂觀。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大家都知道。
特朗普上台伊始,美國新政府即啟動對華判斷和政策的調整,宣布美國進入「大國競爭新時代」,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者
兩年來相繼挑起貿易戰、科技戰,在軍事上深化針對中國的部署,政治上公開質疑中國的發展方向。這一系列挑釁迫使中方做出反應和反制,中美關係出現快速下滑。
美國意欲何為?考察和理解美國的意圖,需要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重要演變中尋找答案。
美國對華態度變化的大背景是,在過去的10-20年,中美兩國的國家基本路線出現兩種不同方向的演進。
【提問互動】:你認為美國能保持理智,乖乖退居二線麼?
冷戰後中國對世界趨勢的判斷是和平發展。
世界經歷了20世紀的兩次熱戰和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之後,痛定思痛,各國都希望在持久和平的環境中謀求發展。中國順勢而為,堅持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構建起全球合作網絡,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和影響呈現上升的姿態。
而美國在冷戰後試圖維繫一家獨霸的世界秩序,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其他國家,發動了多場戰爭,陷入霸權的自我消耗。
加之對經濟全球化推動下的資本擴張缺乏有效管理,導致2008年出現金融危機。
同時,美國國內矛盾也解決得不好,分配不均導致中產階層生活質量下降,身份認同矛盾導致社會分歧擴大。近年美國社會進入反思,總體上認為美國的政策和路線是不成功的。
【提問互動】:你認為美國能保持理智,乖乖退居二線麼?
特朗普政府放棄自由主義國際政策,大搞保守主義。美國的霸權呈現收縮的姿態。
中美在同一國際體系的有限時空內,出現反向演進,必然帶來國際權力調整的張力。
美國開始對中國產生警惕,並且試圖打壓,給國際形勢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未來中美兩國能否在維護現行國際體系的基礎上解決彼此矛盾和分歧,這將是決定21世紀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重大選擇,同時也是非常艱難的選擇,因為共贏就意味著有所得、有所不得。
那麼,中方希望如何塑造中美關係呢?我觀察,中方始終抱有與美國保持合作關係的願望。在中方的積極推動下,兩國領導人在大阪達成的共建「穩定、協調、合作」的關係目標。
如果中美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找到新的交往路徑,應能實現某種「競合」(coopetition)態勢,即保持必要的互利合作,管控好不可避免的良性競爭。這是比較理想的前景。
【提問互動】:你認為美國能保持理智,乖乖退居二線麼?
但是,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觀察當前美國決策思維,確實有股力量在推動對華政策走向全面對抗,其動員力和影響力都在擴大。
最新一期外交事務雜誌的文章對中國做出非常負面的評估,雖然使用的事例是似是而非的,但透露出的冷戰思維和刺激對抗的信息是很清楚的。
現在中美關係的競爭性和對抗性都在上升,與這股力量的推動不無關係。
那麼,中美還有沒有可能避免滑向全面衝突?
未來的方向,既取決於雙方在具體矛盾和分歧上的判斷和處置,也取決於兩國對世界大勢和彼此關係的定性,更取決於對各自國家根本方向的選擇。
美國對中國的認知趨於嚴峻,認定中國是要與美國爭奪主導世界的權力,因此把與中國的競爭視為一場輸不起的國家根本利益保衛戰。這是在對中國意圖曲解基礎上的一種嚴重誤判。
在中國,許多人認為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的發展,美方的許多言行印證了這種判斷。我們對任何危害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風險和挑戰,都必須進行堅決的鬥爭。
絕對不能接受美國控制中國的發展空間,不能允許任何人阻擋我們追求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的努力。但是,中國從未提出要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我們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爭的是自己合理和平等的發展權利。
看中美關係的未來,挑戰在於能否讓彼此信服,繼續在同一個國際體系內和平共存,構建合作共贏、良性競爭的新型關係?
如果做不到,是否會導致國際體系的割裂和大國對抗?這是國際上都在關心的大問題。
誠然,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其他力量的態度和行為也很關鍵。
中國在新時期的對外關係上主張構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國際關係。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這是植根於中國政治、文化的大智慧,也符合世界潮流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這也應該是中美關係理性的發展方向。
美國發動糧食絞殺戰!中國祭出奇招反敗為勝!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史記•酈食其列傳
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頂層構建者,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全球經濟;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整個人類。
石油、美元、糧食,是美國控制全球的三大戰略基石。之前我們長篇累牘的介紹了美國的石油及美元戰略。
今天,本文將為你揭露一場由美國主導持續近五十年的世界糧食大戰,而中國正是繼蘇聯之後的第二個主戰場。
【提問互動】:中國掌握糧食安全,最大意義是什麼?
針對中國的糧食戰爭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大豆和小麥。
原因很簡單,由小麥磨成的麵粉是中國北方人民主食,而大豆則是全中國人民提煉食用油的基礎原材料。
先來說大豆絞殺戰
2018年,全年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下降7.9%,這也是7年來首次下降,但大豆仍然是中國最大的進口糧食。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在二十一世紀之前大豆不僅能自給自足,還有剩餘產能供應國際市場。農業部數據顯示,1990年中國大豆出口量超過100萬噸,是亞洲主要大豆出口國。然而,今天的中國已從大豆出口國淪為進口國,這三十年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1956年的美國。
【提問互動】:中國掌握糧食安全,最大意義是什麼?
這一年,印第安納州的豆農們驚恐的發現,自己的農場裡多了一種毀滅性寄生蟲——大豆包囊線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大豆包囊線蟲從北到南席捲整個美國,致使全美大豆產能遭遇滅頂之災。
在白宮和國會憤怒的斥責聲中,美國農業部緊急成立科研小組,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解決包囊線蟲的辦法。1957年,農業部的科學家們通過香港的供貨渠道,終於在一種生長於中國東北黑土地的黑豆中找到包囊線蟲的抗體基因,並通過嫁接技術將東北黑豆的抗體植入到美國大豆中。
不久後,美國大豆成功度過危機。當然,美國農業科學家們也從此惦記上了中國神秘而富饒的東北黑土地。
2000年,臭名昭著的美國孟山都(現已被德國拜耳集團收購)又在中國東北取得重大發現:生長於松花江平原的某種野生大豆里含有高產形狀的基因,比普通大豆種子的含油量高出16%!最為重要的是,這種野生大豆的抗體基因十分強大,不需要殺蟲、不需要除草,幾乎沒有任何種植成本!
【提問互動】:中國掌握糧食安全,最大意義是什麼?
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只要孟山都能複製這種大豆的基因,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大豆種子的競爭力!
果不其然,孟山都在2001年時就通過基因轉接技術複製出一種高轉化、高產能、低成本的大豆種子,同時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申請基因專利。
當孟山都在全球申請完專利後,一件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身為一家大型資本集團,孟山都竟然做起「慈善事業」,向中國主要大豆產區的農民免費提供種子。農民向來淳樸,有人送高產能的種子,自然不會多想什麼,種就完事了。
天上會掉餡餅嗎?會。
但美國的天空掉的不是餡餅,而是一個超級陷阱!
2003年,當大量中國農民免費使用孟山都種子一年後,其法務部向WTO上述稱,中國農民盜用孟山都科技產品,已經形成侵權。
無奈之下,我們的農民不得不停止侵權種植,再換上新的大豆種子。
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就在孟山都狀告中國農民侵權的同一年,中國榨油企業的產能不斷擴張,而換上新種子的中國豆農無法及時供應原材料。為了保證產能,中國企業只有向唯一能滿足產能需求的美國求購大豆。
換言之,此時的美國是賣方市場,中國企業必須買,不論價格多高都要承受。
確定中國企業咬鉤後,美國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美國農業部宣布北美產區因極端天氣影響,降低美國大豆8.12%的庫存。供求關係:供<求,產品價格上升。
第二件事,在大豆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各路金融資本開始湧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美國專門提供玉米,大豆、小麥等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市場),瘋狂囤積大豆,致使大豆價格再次飆升。2005年初,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到4400元/噸的高位。
面對價格瘋狂飆升的上游原材料,作為下游生產商的中國榨油企業慌神了,他們開始以4300元/噸的價格瘋狂囤積了近900萬噸大豆。
中國企業甫一接盤,美國的金融資本就開始狂拋大豆,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大豆價格從4400元直線下跌到2000元。原材料的暴跌,帶動下游產業鏈的糧油價格暴跌。可想而知,以高價購入大豆的中國榨油企業在低價糧油的攻勢下,紛紛走向破產。而以孟山都、ADM、邦吉、嘉吉為首的美國企業卻趁此機會介入榨油市場,以極為低廉的價格控股或收購中國85%的糧油集團。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各種期貨市場狂跌不止。至此千載良機,以國務院鼓勵央企擴大大豆加工產能,並對相關企業進行補貼為標誌,中國正式吹響反攻號角。
以中國糧食貿易公司為例,當年8月,獲政府補貼金額高達19.34億元。隨後,中糧在黑龍江、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新建多個大型糧倉,以囤積大豆。即便產能嚴重過剩,也在所不惜。
為什麼要囤積呢?
答案很簡單,打價格戰!用產能過剩的方式,拉低全國糧油價格,以此逼迫沒有盈利空間的外企讓出糧油主導權。2016年,經過長達八年的拉鋸戰,外資在中國榨油加工業的控制權從85%稀釋到30%,一舉奪回糧油加工產業的控制權。
目前,中國在大豆領域的戰役正處於第二階段,即奪回原材料大豆控制權。
方法有兩個:一是進口多元化,從阿根廷、巴西等國進口大豆,降低對市場的依賴。二是增強自產能力,2018年4月,中國大豆主要產區東北三省密集下發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文件,長春市農業委員會更是在文件中罕見的指出:將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政治任務。
再來說小麥戰爭
套路還是熟悉的套路,先放出產能不足的風聲,在推高產品價格。
2005年12~20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291美元/蒲爾暴漲到1334美元/蒲爾,整體價格上漲了4.6倍。
而在漲幅最瘋狂的2007年,為配合此番糧食戰爭,聯合國聯農組織發出警告稱,全球糧食存量處於二十五年來最低水平。美林債券的報告也指出,小麥、稻米等穀物的全球庫存只夠60天需求!
受全球糧價暴漲影響,亞非拉多國均出現輸入性通脹,國外購貨渠道減少、國內物價飛漲,美企再次開動金融收割的戰爭機器,暴力牟取的利益高達近千億美元。
那麼,中國的小麥在此輪危機中的價格漲幅是多少呢?從1400漲到2000,漲幅大約為0.7倍。
為什麼國內的浪沒有國外的大呢?
真相只有一個:中國動用了國家儲備糧食,與國際遊資進行了大規模的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