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獨立之後,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局面,新加坡要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呢?李光耀認為,一個講英語的新加坡將比一個將華語的新加坡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為此李光耀領導著新加坡制定了雙語制——將英語設為第一語言,華語、泰米爾語、馬來語為第二語言,但是這個政策在制定和推行的過程中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
廣告
1965年,中華商會以董振福和郭佩弦為首的董事找到李光耀,要求把占新加坡75%的華人的語言華語設為新加坡的國語,但是卻被李光耀訓斥了一番。到了1971年,雙語制度已經走向正軌,又有《星洲日報》的編輯李星可接連發表兩篇文章,在《誰是「沙文主義」》一文中,李星可以語言問題為切口,直指政府為「數典忘祖的二毛子」,李光耀認為這是非常「惡毒的字眼」,他下令嚴查該報,並把李星可扣留。
李光耀為何態度如此激烈?按照李光耀的解釋,他能容許批評的聲音出現,但是絕不允許「毀滅國家」的言論出現。李光耀認為,這些人是在以語言問題來欺騙他人,分化人們,他們在利用種族問題製造誤會,如果任由這種聲音存在,新加坡可能會出現種族主義的問題,最後新加坡將會傾覆。
在《李光耀回憶錄》一書中,李光耀把雙語制度看作是新加坡的建國基石之一,他認為語言的問題是事關新加坡存亡的問題。當時新加坡剛剛獨立,整體的大環境(印尼和馬來)並不樂觀,如果熟悉新加坡獨立歷史的朋友應該會知道,馬來國父東姑阿都拉曼之所以強行把新加坡開除出去,就是因為忌憚這個華人占了75%的國家或破壞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地位」,而且當時馬來人和華人之間已經發生過很多不愉快的,甚至流血的事件了。
廣告
李光耀認為,如果新加坡只講華語,那麼他們國內的印度人和馬來人都會在心理上感到嚴重的不平衡,他們不會願意去學習華語,而華人則容易滋生沙文主義的情緒,這樣簡直就是在製造種族對立,新加坡這麼小的國家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就算新加坡的國民都接受了華語,李光耀說,一個只講華語的新加坡在當時能和誰做生意?
李光耀的這些說法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同意,至少李光耀是堅持這樣認為的,並且把他的想法付諸行動——英語作為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擔負著新加坡的「生存「重任,而各民族的母語(華語、泰米爾語、馬來語等)則作為第二語言,成了傳統價值觀的載體和各民族的文化上的根。老實講,這是一個具有一定危險的政策,弄不好了會得罪一大批像董振福、郭佩弦、李星可這樣的華人選民,這個政策最後能得以實現,別的不說,李光耀的手腕和溝通能力絕對是不可小覷的。
廣告
當李星可被扣留後,李光耀去芬蘭參加了一個大會,會上有記者問起他李星可的事情,李光耀回答:李星可把他的5個兒子都送去澳大利亞接受英式教育去了,而我的3個孩子都在新加坡接受華文教育,如果大部分的新加坡人認為我數典忘祖,或者要扼殺華文教育的話,我會在大選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