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健身對於蛋白質是有需求的。
但不是說吃得越多越好,因為蛋白質也能供能,過量的蛋白質依然會增加肥胖風險。
那麼我們就要開始討論一個問題:減脂人群應該攝入多少蛋白質?
首先提一點: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
普通的健康人群,蛋白質需求大概是1.2-1.8克/公斤(注意每公斤)[1]。 如果是運動或者健身人群,那麼蛋白質需求則是1.4-2.2克/公斤[2],當然很多健美愛好者會做到3克/公斤,我認為是不必要的。
綜上所述:非運動人群對蛋白質需求平均是1.5克/公斤,運動人群是1.8克/公斤。
有人說,蛋白質是吃得越多越好?
甚至有很多健身愛好者,可以用蛋白質代替碳水化合物嗎?
很顯然,這個做法非常的不理智。
蛋白質雖然是建構身體成分的基礎營養素之一,但絕不能把蛋白質粗暴的=好。
大量的蛋白質攝入會讓那些本身腎臟不完全的人遭受病變的風險,也會因為提供了大量熱量而讓你變肥。
另外,營養學告訴我們,人體需要七大營養素。
這七大營養素好比是木桶的幾個板,無法相互代替、也缺一不可。
那麼,減脂人群應該吃多少蛋白質呢?
我們首先要認可一個觀點:減脂期間,增加蛋白質攝入量確實有助於減脂和維持肌肉。
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同等熱量攝入的減肥情況下,高蛋白質組比低蛋白質組(9.3±11.1%)在損失更多的脂肪(14.3±11.8%)[3]。
這也就是說:在同等熱量的情況下,較高的蛋白質的攝入更有助於減肥,但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肥胖人群身上,不適用於備賽、脫脂的人。
那麼這個「較高蛋白質攝入量」,應該是多少呢?
一般認為是:減脂期應該遞增蛋白質,逐漸讓蛋白質占據總攝入熱量的25-30%。
再次注意:這個方法更適合那些本身比較肥胖的人群,而且你也要計算其他營養素攝入,不能光看蛋白質,也不能光一味的增加蛋白質攝入!
通俗來說就是,假如你是一個60kg的人群,那麼你在減脂期的蛋白質攝入應該達到150-190克。
那麼,我應該如何安排減脂期的蛋白質攝入?
知道了減脂期蛋白質攝入的目標量以後,我們就應該來合理安排蛋白質攝入了。
1、循序漸進
我們從正常周期到減脂期,實際上不應一下子改變蛋白質攝入量,而是應該在整體熱量降低的前提下,逐漸提高蛋白質攝入水平。
例如:60KG的小明,原來的蛋白質攝入是120克/天,整體熱量是2500。
那麼減脂開始,小明緩慢減少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攝入量從而逐漸降低整體熱量,並且遞增蛋白質直到150克為止。
保持在150克的蛋白質攝入前提下,堅持進行2-3個月的減脂運動,減脂速度放緩後,可以繼續遞增蛋白質攝入量,直到180克左右。
這樣的安排,雖然繁瑣,但可以儘量避免大起大落和後期的反彈。
2、訓練前後的補充不因為減脂而改變
索隊經常推薦大家:訓練前後需要補充營養,但減脂期不因為減脂本身,而去刻意減少訓練前中後的補充!
因為減脂不僅是運動本身,減脂期是一個階段,在運動+飲食調節以後,這個階段我們的熱量消耗會高於日常水平。
刻意控制運動前後補充反而會讓自身恢復變慢、狀態變差,影響最終減脂大計。
所以,全譜胺基酸我依然推薦你在訓練後服用。
沒什麼花哨的作用,就是為了快速補全全部必須胺基酸,比蛋白粉更高的吸收率。
我們之前課程里也有詳細的講到過減脂期間的訓練和飲食的搭配,感興趣的可以學習一下。
3、增加緩釋蛋白質的比重
緩慢釋放的蛋白質並不僅僅局限於「酪蛋白」、「緩釋蛋白粉」,也包括肉類等消化吸收較慢的蛋白質類型。
減脂期增加這類蛋白質食物(注意,是食物)攝入比重,有助於保持更好的飽腹感。